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钱币发现:凉州窖藏重大发现改变认识

西夏钱币发现:凉州窖藏重大发现改变认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凉州窖藏,是西夏窖藏钱币的第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我国钱币的一次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以为西夏钱币只有一种“天盛元宝”的认识,使西夏钱币在钱谱中初具规模,形成系列,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虽无进一步的记述,估计仍应是西夏窖藏钱币。

西夏钱币发现:凉州窖藏重大发现改变认识

一、西夏钱币的发现

(一)早期西夏钱币出土资料

西夏钱币早在清乾嘉时期就有出土,至少有两项:一是翁树培《古泉汇考》记述凉州河滩的发现:

嘉庆乙丑(1805年)二月,镇番(今甘肃民勤)令张君孔采,出三钱以赠赵润甫,云凉州府开河掘得一小瓶,内贮钱数枚,此三枚乃元德、天盛及天庆元宝(注与辽天庆钱不同——原注),制作精好,色泽青绿相间,是知元德、天庆二种,确系夏钱矣。

这是有史以来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出土西夏钱币的资料,对西夏钱币研究有重要意义。当时人们根据乾隆《钦定钱录》,已知天盛为西夏钱,由此推论同贮一瓶的元德、天庆二钱,亦应为西夏钱。这是正确的。

二是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卷十三(最早刊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记述刘青园对凉州窖藏的发现:

刘青园曰,凉州土人掘地,得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而此种梵字钱亦有数品,余共捡得千余枚。又尝于凉州大云寺访得古碑,阳面正作此等字……乃知此钱为西夏梵书。景巖作《泉志》时即不识之。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

凉州窖藏,是西夏窖藏钱币的第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我国钱币的一次重大发现。笔者作为一个考古学者,对金石学家刘青园发出的:“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感同身受。《吉金所见录》对刘青园发现的记述,是钱谱中第一次对西夏窖藏钱币的详细记述和系统著录。无论对西夏钱币,还是中国钱币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以为西夏钱币只有一种“天盛元宝”的认识,使西夏钱币在钱谱中初具规模,形成系列,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刊于1936年的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二九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威出土“古钱两大瓮”[3] 。虽无进一步的记述,估计仍应是西夏窖藏钱币。

远在陕西南部的安康地区,在清乾隆、道光年间,也有西夏钱币出土,有天盛、天庆、皇建诸品,还有梵字钱(西夏文钱)[4]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夏钱币出土资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西夏时期使用的钱币在西夏故地的陵墓、遗址、窖藏、城址、古塔中多有发现,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不少专门贮藏西夏流通钱币的窖藏。笔者接触西夏窖藏钱币,是从1979年开始的。此后数年,先后在平罗大风沟、石嘴山(小王泉沟)榆树台和银川滚钟口发现钱币窖藏[5]。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现的西夏钱币窖藏,也是凉州窖藏170多年后的新发现,对西夏货币和我国货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

根据领导安排,笔者参与了现场调查工作,受命对这几批窖藏钱币进行整理、研究。在散发着有害粉尘和气体的环境中,把像小山一样的数千、数万枚钱币一一检选,并按朝代、币种、书体等分类、计数,最后制表、写出报告。可喜的是,就在这繁杂和琐屑的工作中,开辟了笔者学术生涯另一方天地——钱币研究。此后,笔者的钱币研究持续进行,到2007年,已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并从中精选编成《西夏钱币论集》一书,以《宁夏金融》增刊形式出版。

大风沟、榆树台、滚钟口钱币窖藏,之所以出现在贺兰山,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相关。滚钟口窖藏,位于西夏京畿西侧贺兰山中,西夏在“贺兰驻兵五万”,以拱卫京畿[7]。大风沟、榆树台两处窖藏位于贺兰山北段,属西夏定州(今宁夏平罗南)地界;这里扼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夏曾在这里营建“省嵬城”(今石嘴山市庙台乡)“以驭诸蕃”[8] 。西夏京畿至定州一带,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口众多的地区。这些窖藏,之所以在深山峡谷,与蒙古灭夏战争有关。

贺兰山一带,常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土层干燥,钱币保存良好,少有锈结和朽烂情况。三处窖藏品种,大体相类。最早的是西汉四铢“半两”,最晚的是西夏“光定元宝”,包括15个朝代的60多种钱币,内涵十分丰富。若按币形特点、币值大小、书体不同细分,可达120多个品种。同一窖藏出土如此丰富的品种,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我们说这些窖藏是西夏时期的,现在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但在数十年前,却是一大发现。包括19世纪初刘青园在凉州的发现,我们也是在现在才意识到这是西夏窖藏钱币的重大发现。

有关西夏的钱币窖藏,以及出土西夏流通货币的墓葬、遗址等,分布在宁夏、甘肃、陕北、内蒙古西部等西夏故地。其他如在宋、辽、金钱币窖藏中,在远离西夏故地的浙江、湖南、湖北、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新疆,以及鸭绿江彼岸的朝鲜也有零星发现。这些窖藏等处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夏钱币和货币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将笔者数十年来收集的资料,经整合研究,分别编制《西夏钱币窖藏出土钱币简表》《西夏遗址、墓葬出土钱币简表》和《宋辽金钱币窖藏、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三表,并试做分析。

表1-1 西夏钱币窖藏出土钱币简表(按省区以出土时间排序)

img23

①本书附录第三部分《西夏钱币论文、资料索引》,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并有序号。为了节省篇幅,本表“资料来源”只注明该文序号和篇名,如是专著,号前加一“著”字,以示区别。还有部分资料,来自并非钱币类文章,在《索引》中没有其文,则写明原出处文字。

续表

img24

续表

img25

续表

img26

续表

img27

续表

img28

续表

img29

续表

img30

续表

img31

续表

img32

表1-2 西夏遗址、墓葬出土钱币简表

img33

①为了全面认识西夏使用钱币状况,本表宁夏部分,将没有出土钱币的所有遗址、墓葬等也列入表中。

续表

img34

续表

img35

续表

img36

①出土地名前画○者,多为个人藏品,出土地址、时间不详。这些钱币,可视为流散到社会上的出土品,但很难说它就是哪个墓葬、遗址所出,故不予统计。

续表

img37(www.xing528.com)

续表

img38

续表

img39

续表

img40

表1-3 宋辽金钱币窖藏、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

img41

续表

img42

①表中岳堡中学窖藏资料,除《甘肃庄浪发现金代窖藏钱币》外,又有《浅述甘肃庄浪县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一文(甘肃金融·钱币研究1993-2)。经相校,两文是一事还是两事让人生疑。两处窖藏不同处有三:窖藏一说是金代,一说是西夏;时间一说是1988年,一说是1992年;钱币品种一说是夏钱天盛,一说是夏钱天盛、皇建。但相同处更多:两文作者是同一人(程晓钟),窖藏是同一地,出土铜钱数量皆为200斤,内含皆为汉至宋金钱等。存疑志此,供诸参考。本文暂作一事处理。

续表

img43

续表

img44

续表

img45

续表

img46

①出土时间、地址不详者,按发表时间排序。

续表

img47

说明:为节省篇幅,表中汉文钱省去“元宝”“通宝”二字;夏文钱省去“宝钱”二字。个别稀见品种如隶书“大安通宝”、篆书“光定元宝”等钱用全称。

在对表1-1至表1-3进行分析前,先对表格编制情况做一些简要说明:

一是窖藏钱币的出土,多具有偶然性,都不是科学发掘的,包括笔者经手的几处贺兰山窖藏钱币。文物部门的同志所写出的材料,较为周全,能从总体上把握,说明窖藏位置、周边环境,窖藏形状、距地表深度,钱币摆放方式、有无容器,出土钱币种类、版别,等等,一一交代清楚。也有些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他们十分关心窖藏总体情况,写出了较好的文章。不可否认,有些泉友的钱币多是从市场上(包括农村)购买,或是泉友之间交换所得。得一好钱,他们不愿自专其好,发表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是好事。尽管有的文章只有一二百字,说自己在哪里得到一枚西夏什么钱,但还是有价值的:这些钱币大多数是出土品,或是出土后流到社会上的,钱币的品相、特点可资研究,更重要的是为相关钱币的分布,提供了信息。

二是由于窖藏多在农村,多为农民发现,文化、文物部门很难监管到位,往往窖藏被破坏,钱币被哄抢。尽管如此,文物部门多能到现场勘察,做出积极处理,记述窖藏情况,清理和收回钱币等文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收回文物难度很大,能收回部分,也算万幸。令人可叹的是,有些管理部门信息不灵,麻木不仁,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从而丢失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从表1-1至1-3中可以看到,很多窖藏并不是文物部门的资料,而是泉友们发现后写的资料。

三是文中所述数据,皆来自公开报道的资料。在庞大的钱币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究竟有多少人收藏了各种精美的西夏钱币,怕是谁也搞不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表1-1至表1-3中的数字,比社会实际拥有量要少得多。我们还意识到,在当前风气欠佳、造假成风、浮夸盛行的背景下,难免有报道不实之处,因此,对一些数据、信息的使用比较慎重。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不少谱录类著作,每种皆收罗务求其多。本书着眼于出土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对不注明出处的一般不收。

四是有不少窖藏,并无发现报道,是相关文章中带出,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句话。令人欣慰的是,不论信息多少,又增添了新出土的资料。个人收藏的西夏钱币,仅收见之报道,又能反映出土地点的藏品。

五是笔者在编制表格时发现,一处出土钱币,往往多次报道,多篇文章提及。我们十分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对此,我们仔细比对,斟酌取舍,只取最早、最详尽者。尽可能避免重复录入,力争准确反映真实情况。笔者尽管做了努力,但难免遗漏,诚望泉友补充、完善。

以上各点,在上表中都能找到具体例证。

(三)西夏出土钱币的启示

西夏出土钱币资料,对我们认识西夏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就以上三表试做分析。表1-1提供的信息最多,试析以表1-1为主,表1-2、表1-3也各有侧重。为了便于分析,兹将三表综合统计如下。

表1-4 西夏钱币窖藏、遗址总表

img48

第一,窖藏分布有地区特点。

据表1-1,西夏钱币窖藏在西夏故地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北都有发现,总计有73处之多。其中,宁夏数量最多,计有38处,占全部窖藏的52%强。不言而喻,这与宁夏是西夏的中心地带有关。在甘肃,所有窖藏集中在武威,计有16处,而其他地方少有,这或许与各处工作的深入与否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作为西夏“辅郡”的凉州府,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西夏在河西地区的统治中心。宁夏地区和河西走廊发现窖藏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达的情况。内蒙古窖藏计有14处,其中10处是铁钱窖藏,都在河套地区沿黄河一线,是西夏铁钱窖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窖藏的情况,让我们做出这里是西夏铁钱流通区的结论。

第二,窖藏是西夏难民苦难的见证。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们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十分注意地表遗存状况,如果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些残砖破瓦、陶瓷残片,就会想到这里是不是一个古代遗址;如果有遗址,又会想到附近是否有墓葬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生,会留下遗迹;死,会留下墓葬。考古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复原”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使现代的人知道人类是怎样走过来的,从而知古鉴今,古为今用。鉴于此,笔者在考察贺兰山大风沟、榆树台两窖藏时,都十分注意寻找有无其他遗址、墓葬。按常理,钱是人埋下去的,应该有人生活的遗迹。考察的结果,既无墓葬,也无遗址,甚至连块破砖烂瓦也没有。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需要解释。

窖藏的位置,除武威主要在市区外,其他地方多在深山峡谷和荒漠地带。我们注意到,部分窖藏有容器,如有的装在陶罐、瓷罐中,有的装在毛毡筒、毛织袋中,有的装在皮囊中,有的放在铁釜中,有的装在石槽中,有的窖藏上还有石盖板,但绝大多数都是临时挖掘的土坑。窖藏中的钱币,有的放置有序,有的还穿有绳索,而更多的则是散乱的。出土钱币的下限,是西夏最后铸的“光定元宝”。“光定”是西夏第8代皇帝李遵顼的年号,时间是1211~1223年,其最后一年距成吉思汗灭西夏仅有四五年。这一事实,强烈地暗示我们,钱币的埋藏或许与蒙古灭夏战争有关。

蒙古的“征服”战争,以其残酷性而闻名于世。蒙古铁骑的西征,被西方誉为“黄祸”“上帝之鞭”。成吉思汗的死,给准备投降的西夏人民带来灭顶之灾。联系蒙古最后一次攻打西夏的战争,终于使我们明白:这些钱币大都是逃避蒙古战争灾难的西夏难民埋藏的。据载,蒙古铁骑在1227年灭亡西夏时,进行了极为残酷的破坏和杀戮,西夏人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据以上判断,窖藏钱币是逃避蒙古“锋镝”的西夏难民埋藏的。而窖藏钱币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是活的,埋藏前是西夏社会普遍使用的、流通的货币,是人们现实经济生活的真实反映。

可以想象,战争的残酷,死亡的威胁,迫使西夏百姓逃入深山老林、荒漠地带。逃难的人当然会将赖以生存的钱币带上。总是因为有什么意外情况需要转移,而笨重的钱币又无法带走,于是仓促挖个土坑埋下,待他日安定后回来取用。事实证明,他们再没有回来,于是埋入土中无人知晓的钱币,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又重见天日。窖藏钱币记录了战争给西夏人民带来的灾难,记录了一幕幕生动而悲惨的故事。

第三,印证了史志古谱著录钱币的真实性。

前面谈到清嘉庆年间初尚龄《吉金所见录》记述刘青园发现凉州西夏钱币窖藏及著录这次发现的重大意义。在此前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一些重要钱谱,如陈莱孝《历代钟官图经》、翁树培《古泉汇考》、张崇懿《钱志新编》、王锡棨《泉货汇考》、李佐贤《古泉汇》和倪模《古今钱略》等,对西夏钱币都有所著录。这些钱谱著录的钱币品种,与凉州窖藏的钱币品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多为“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还有“梵字钱”。新发现的西夏钱币窖藏,它的上限是西汉的“半两”“五铢”,下限是西夏的“光定元宝”,最多的是北宋钱,唐“开元”也不少,还有北朝、五代、辽金的钱币,西夏钱币从“元德”到“光定”以及西夏文钱都有。窖藏西夏钱币的出土,使过去谱录中著录的钱币,得到验证并被确认。

第四,可以确认的西夏钱币只有18种。

看到钱谱中著录的各式各样的钱币,看到媒体不时报道的新发现,真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人们不由得要问:西夏时期究竟铸造了多少种钱币。笔者研究认为:目前可以确认的只有18种。所谓“确认”,既不是钱谱著录,更不是媒体报道,其主要根据,就是有无考古证明。这是因为即使是学界公认的优秀钱谱,也难免杂有伪品[9],而在造假成风的今天,媒体报道的所谓新发现,也多是靠不住的。反之,即使谱录未载,只要能证明是出土品,也是真的西夏钱币。考古资料和谱录资料两相结合,可以确认的西夏钱币,西夏文钱5种,即“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和“天庆宝钱”,汉文钱13种,即“大安通宝”“元德通宝”(隶真二品)、折二“元德重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行真二品)、“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和“光定元宝”(篆真二品)诸钱,还有“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铁钱。

这里,有两点情况需要做些说明:一是在上述钱币中,有些是否是西夏钱币,学术界是有分歧的。隶书“元德通宝”,是越南钱还是西夏钱,从清末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1987年,内蒙古乌审旗陶利窖藏一次出土3枚,以后又有多处出土,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丁福保《泉志菁华录》《古钱大辞典》,均著录折二西夏文“大安宝钱”,唐石父研究认为系据《吉金所见录》西夏梵字钱“仿刻”。这一认识得到学术界的认同,纠正了这一错误 [10]。对这些存疑和仿刻的西夏钱的最后认定,出土钱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一点是,有些钱币是从未见之著录的新品种。1981年,内蒙古东部林西县辽代窖藏出土的隶书“大安通宝”;1984年,银川滚钟口出土的篆书“光定元宝”。这两种钱都是史志、谱录从未著录,首次发现的新品种。这是西夏钱币,也是我国钱币的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西夏钱币和我国钱币的内涵。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发现。

第五,西夏主要流通北宋货币。

西夏主要流通北宋货币,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这一认识,正是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得出的。表1-1中,多数窖藏北宋钱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7%。笔者对贺兰山3处窖藏做了认真的统计和分析,在总计43500多枚钱币中,北宋钱占85.82%,而西夏钱只占1.32%。据表1-2统计,在20处西夏陵墓、遗址和古塔的考古中,出土西夏钱币的仅有6处。银川西夏皇家陵园,包括陪葬墓、北部佛寺遗址、砖瓦窑址等,基本上没有出土西夏钱,6号陵出土1枚“光定元宝”,还是在填土中捡的;石嘴山西夏省嵬故城,也无一枚西夏钱币出土;规模很大的、著名的灵武西夏瓷窑址,只出土4枚“天盛元宝”;贺兰县拜寺口双塔、拜寺沟方塔、潘昶宏佛塔以及青铜峡108塔等西夏建筑,经考古清理,也没有发现一枚西夏钱。但所有这些地方,出土的主要是北宋钱,唐“开元”也不少。笔者不厌其烦地把宁夏地区西夏考古材料统统列入表中(不论有无钱币出土),就是想再一次证明西夏人可以离开西夏钱,但绝不能离开北宋钱。西夏主要流通的是北宋货币。

第六,西夏货币流通的范围很广。

从表1-3中可以看出,西夏钱币不仅在西夏故地出土,在东北、陕南以及甘肃南部的宋、辽、金窖藏中也有出土,多为“天盛”钱和西夏文“大安宝钱”。甘肃天水和镇原的金代窖藏,出土钱币较多,有“天盛”“乾祐”、行书“乾祐”“皇建”“光定”,还有夏文“乾祐”钱等。在元代窖藏、明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多为“天盛”钱。而在远离西夏故土的广西、浙江宁波、湖南吉首、湖北黄石、陕南安康、山东宁阳、山西临猗、辽宁朝阳、吉林扶余、黑龙江双城、新疆墨玉和洛浦,甚至鸭绿江彼岸的朝鲜惠山也有发现。这说明西夏货币流通范围很广,是研究西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在新疆墨玉阿克萨拉依乡发现窖藏铜钱,仅文管所收回的就有汉、莽、唐、宋、金、黑汗王朝等各朝钱币1326枚,其中有“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和夏文“乾祐宝钱”等西夏钱币13枚[11]。另外,在和田市还发现了一件“乾祐元宝”铁范,钱径24毫米,厚2~4毫米,穿宽5毫米,字文较粗。但是否为真品,学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赝品,有人认为是西夏同时代的于田人仿铸。如果真是西夏邻邦仿制了西夏钱范,那对研究西夏钱币和西夏对外贸易都有重要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