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 《宋元文学史》调查结果

宋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 《宋元文学史》调查结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以儒为主,释、道兼行的思想文化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文学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文艺观以及创作实践。又如,道家讲求清虚、崇尚自然的理念,对文学观念、题材和创作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宋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 《宋元文学史》调查结果

第二节 宋代思想文化文学的影响

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但有大小深浅之分,而不是均衡的、同步的。其中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广泛和深刻一些。宋代的思想文化领域气象繁荣,活跃开放,儒、道、释各派都有自己的天地,其中以新出现的理学最为重要,理学或称道学,又称新儒学。

为了维护封建秩序,统一统治集团内部的思想,有必要建立一套思想理论体系,于是理学就应运而生了。理学是经过宋人改造了的新儒学,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加上新的内容和解说,使之成为两宋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陆九渊虽与程、朱派有所不同,但也是著名的理学家。理学在当时为统一封建阶级内部成员的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以儒为主,释、道兼行的思想文化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文学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文艺观以及创作实践。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强调了“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加深了文道关系的认识。在宋代整个文学活动中,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强调“文以载道”的观点。周敦颐《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用,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云:“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理学家从道本位出发,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对不载道的浮文空文进行排斥,维护了儒家的道统文统,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文看成了道的附庸,抹杀了文的独立性,重道轻文,甚至认为文可以害道,把文艺爱好当成玩物丧志,扼杀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主题,扼杀了作者的个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把文学作品变为道学的传声筒,这些消极因素,直接影响了两宋诗文作品,使许多作品不同程度地带上了一些说教气、陈腐气和书卷气。

理学家关于文和道关系的认识,并不完全为文论家所认同。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文学家对文道关系都有所论述,虽然他们也肯定了道在文中的重要性,提出“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和“文与道俱”等观点,但更多的是从文的本体出发去谈如何表现道,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其自身的美学价值,研究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说:“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艺就是指艺术形式,即文学作品。这里,他强调了艺的独立作用。王安石把道和文的关系比作器具与它上面饰纹的关系,强调了器“以适用为本”,但也指出“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上人书》),充分肯定了文辞的作用。通过理学家、文学家不同观点的讨论,通过对文学历史的研究和作者们的创作实践,长期以来见解不一的文道关系问题,在宋代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www.xing528.com)

第二,活跃了文学创作的思想,提高了作者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本身就是对自汉朝以来儒学的改造和革新,它还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一些成分,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旧儒学重视名物制度和训诂考证,理学则重视性命义理和据文生义,突破了长期以来儒学故步自封的保守倾向,敢于评古、疑古和发挥新义。此外,佛家禅宗思想的流行,揭示了人本来具有的心性,开启了人们随缘任运和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当时,道家思想也很盛行,宋初的几个皇帝还有意倡导道家学说,道家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对文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抱着一种达观坦荡的心态。宋孝宗曾作《三教论》,宣传“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人生模式。这些思潮对作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在宋代文人的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发展,以儒为主、释道相辅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对事物看得很通透,对富贵得失看得较淡泊。《容斋随笔》卷十四有云:

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方其据几正坐,噫呜诃箠,群优拱而听命,戏罢则亦已矣。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以上元、清明言之,方少年壮盛,昼夜出游,若恐不暇,灯收花暮,辄怅然移日不能忘;老人则不然,未尝置欣戚于胸中也。睹金珠珍玩,当如小儿之弄戏剧,方杂然前陈,疑若可悦,即委之以去,了无恋想。遭横逆机穽,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听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

这种旷达、冷静和坦荡的人生态度,使文学创作的思想甚为活跃,作家们不受成见局限,重视独抒胸臆,不拘一格,不循旧例,自主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作品内容上,既有如屈原杜甫白居易奋进于仕道、忠君爱民的壮歌,又有像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归隐在山林、自慰自娱的清曲。各种思想感情毫无顾忌地得以宣泄,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各异,派别林立,确有千峰竞秀,百川争流之势。

创作思想的活跃,也促进了作家对艺术美的追求,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性。例如禅宗的修炼方式和谐谑、寄托等表达技艺,启发了文学家的思维,从中悟出了许多艺术灵感和技法。陆游《赠五伯长主簿》云:“学诗大略似学禅,且下功夫二十年。”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又说:“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得更明白:“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把诗与禅类比,揭示了诗有别趣,指出了诗的本质特点,“诗者,吟咏情性也”。有了这一认识,诗人就会自觉地追求诗的美学价值。又如,道家讲求清虚、崇尚自然的理念,对文学观念、题材和创作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人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反对刻意雕饰。欧阳修《斫雕为朴赋》云:“除去文饰,归彼淳朴。”陆游《读近人诗》云:“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君看大羮玄酒味,蟹螫蛤柱岂同科?”这些认识,都对提高文学的艺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如苏轼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