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与唐诗:书信体与信使

商业与唐诗:书信体与信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论述了信使在唐诗传播中的称呼、作用。第一首李白在诗中提醒朋友:要多联系,往来的商人多着呢。第三首张继的诗歌,更是从反面论证了商人是特别重要的信使:扬州的商人很少来了,所以,没有办法书信联系。妻子完全因为商人才知道自己的夫君乃在“秋浦”,商人之为信使,逻辑很清楚。

商业与唐诗:书信体与信使

第二节 唐诗中的书信体与商人信使

唐代诗歌高度发达,相当一部分书信是用诗歌写成的。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同僚之间的书信往来,多用诗歌。不少唐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韩偓《同年前虞部李郎中自长沙赴行在,余以紫石砚赠之,赋诗代书》,李贺《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元稹《凭李忠州寄书乐天》,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晁采给丈夫的《雨中忆夫》、刘慎虚《送韩平兼寄郭微》等,也都是诗体的书信。

唐代的传奇小说中,主人公之间书信往来,也多是采用诗歌形式。比如《柳毅传》中的“庭龙君女,嫁泾川龙君之子。不得于夫,因遭斥辱。路遇儒生柳毅归乡,托其寓书于父”,其中的书信就是用诗歌写成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传递书信很多时候就是传递诗歌。“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6]穆宗长庆元年(821),白居易杭州刺史。长庆三年(823),元稹外放为浙东观察史,与白居易相邻而治,二人多有唱和。这样的背景下,邮递信使,也就是重要的诗歌传播者了。尽管所引诗歌是白居易给好友元稹而写的,实际上却颇具普遍意义。

这样的背景下,重要的信使也即重要的诗歌传播者。

谈到人物对于诗歌的传播作用,不少文章都提到歌伎。还有的提到选人、官吏、使节、骡使、脚力等等。

李德辉先生的研究比较深入,不仅有专文,并且有专著。他指出,“人是文学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员来往为文学传播创造了很多机会。”这是非常中肯的。他论述了信使在唐诗传播中的称呼、作用。“担负文书投递的人,唐人称为‘骡吏’‘骡使’‘传使’。”“唐后期,这些人经常奔走于南北道路上,非常活跃,屡见于《资治通鉴》、《太平广记》之中,谓之‘脚力’,也称‘急脚’、‘善走者’、‘捷步’。”在完成托付转达信件任务的人员中,他一一列举了京使、过路的地方官员、赶考的文人、刺史、专员,甚至还列举了《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一位送信的仆人。[7]

李德辉先生《唐代交通与文学》一书中,有《水陆交通对于文学传播的影响及成因》一节,内容与文章大致相同。[8]他几乎提到了所有作为信使的人,唯独忘记了经常作为信使的商人。

有的文章提到了商人作为信使的情况:“唐朝虽未建立私人通信的组织,但私人自由通信较前代大大增多,人们之间有时让人捎带书信,达官和军将书信往来可以由官府和边防提供方便;中下级官吏可以通过州县邮驿捎带;一般百姓靠同乡和商旅带信。”[9]但是,该文不是从诗歌的传播角度来探讨商旅行为,并且太过简略。

商人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是信使了。我们可以从梁元帝萧绎的诗歌找到证据:

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泽。莫复临地不寄人,谩道江中无估客。[10]

诗人以女子的口气叮嘱自己的爱人:到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捎信回来,不要骗人说没有商人,所以不能捎信。很明显,唐代以前,商人就是信使。唐代的商人作为信使,在很多的唐诗中有明确的表述: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11]

南海春天外,功曹几月程。峡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幸君因估客,时寄锦官城。[12]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13](www.xing528.com)

以上三首诗歌都写到了商人的信使作用。第一首李白在诗中提醒朋友:要多联系,往来的商人多着呢。巴东就在瞿塘的下游,在唐代属于山东南道。

第二首是杜甫诗,“估客”一词,有的文本也做“旅客”,显然,后者的含义更加宽泛。我认为是“估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诗歌中明确写了“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希望将这些东西“时寄锦官城”,旅客往往是偶然的,“时寄”的可能性小;而估客是规律性的。并且,估客因为给别人带比较多的东西,收取一定费用也合理,“时寄”的可能性大;二是这条线路,不是士人必走线路,成都不是长安,而唐代普通民众的旅游,是非常少的,商人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由此推论他请商人带东西,也比较符合情理。综上所述,我以为用“估客”更加准确。

第三首张继的诗歌,更是从反面论证了商人是特别重要的信使:扬州的商人很少来了,所以,没有办法书信联系。诗歌的重点是感慨没有办法联系——他们是多么渴望经常联系啊!而没有办法联系的原因,只是估客来得太“疏”。

有的诗歌没有明写商人乃是信使,但是,联系全诗来看,可以得出商人就是信使的结论: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14]

本诗乃李白摹拟妻子而写的诗歌。前面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缠绵和不舍,并且以一系列景物烘托夫君离开家以后妻子的落寞。夫君到底到了哪里?“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妻子完全因为商人才知道自己的夫君乃在“秋浦”,商人之为信使,逻辑很清楚。

商人不只是为人提供邮送,他们东奔西走,因此往往能够无所不至。北魏杨衒之所谓“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15]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正因为商人接触面广,信息也比较多,甚至一些达官贵人乃至皇亲国戚的信息需要找寻,也会由商人来帮助完成,《资治通鉴》记载了太和二年(828)的一件事情:

初,萧太后幼去乡里,有弟一人。上即位,命福建观察使求访,莫知所在。有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流落,商人赵缜引之见太后近亲吕璋之妻,亦不能辨,与之俱见太后。上以为得真舅,甲子,以为太子洗马。[16]

福建观察史也无法办到之事,实际上商人办到了。商人经常走动,熟悉情况,成为信使也是理所当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商人成为信使,不限于依靠自身,还善于使用工具:

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师子国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阗。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蕃商有以欺诈入牢狱者。舶发之后,海路必养白鸽为信。舶没,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17]

又:《唐语林》卷8指出,“船发海路必养白鸽为信”,《酉阳杂俎》卷16记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使用信鸽也是一种传信方式。

总之,唐代疆域辽阔,信息传播主要靠人力、兽力和水路,尽管邮路空前发达,信息的传递仍然不畅。商人因为职业的原因,总是处于奔波之中。所以商人实际上是邮送的重要力量,也就成了诗歌传播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