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人与诗人的互动:商业中的唐诗

商人与诗人的互动:商业中的唐诗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一,商人和诗人在旅途中同行的现象很普遍。商人和诗人分别属于两个社会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商人和诗人的交往不多。可见诗人与商人彼此之鸿沟甚深。且本文上章对于商人和诗人的互动,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不但诗人和商人一同出行非常普遍,其他行业的人士,随同商人出行也非常普遍。

商人与诗人的互动:商业中的唐诗

三、商人和诗人因交流而互动;商人远行可以经常阅读和传播题壁诗

1.商人和诗人经常一起出行,商人有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的机会。

其一,商人和诗人在旅途中同行的现象很普遍。

商人和诗人(主要是士人)分别属于两个社会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商人和诗人的交往不多。唐太宗明令:“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40]“并肩同坐”都是被禁止的,正常的交流就更谈不上了。又:“贞观十五年正月,太宗谓侍臣曰:‘……顷闻都督刺史充考使至京师,皆赁房,与商人杂居。既复礼之不足,必是人多怨叹。’”[41]与商人住在一起,于礼不合,且士大夫心中怀怨。可见诗人与商人彼此之鸿沟甚深。但是,诗人因为赶考、因为游历、因为仕宦,也需要东奔西跑,“仕宦类商贾,终日常东西。”[42]在这一点上,商人和诗人有比较多的了解。前文在论述诗人对于商人的了解时已有论及,这里就商人和诗人在旅途中的接触交流点再列举数例:

久客幸脱免,暮年惭激昂。萧条向水陆,汩没随鱼商。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43]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与君随亲族,奔进辞故里。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44]

厌郎思出守,遂领汉东军。望月逢殷浩,缘江送范云。城闲烟草遍,浦回雪林分。谁伴楼中宿,吟诗估客闻。[45]

一宿空江听急流,仍同贾客坐归舟。[46]

笔者再列出数条诗歌史料,力图证明:随着商人远行是唐代人出行的普遍形式之一。当然,因为此类材料太多,不能一一列出。且本文上章对于商人和诗人的互动,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其二,商人长期接触诗人,因而有较多了解诗人和诗歌的机会。

唐代诗人外出远行,往往不是三天五天,而是成年累月。白居易收到百里以外的朋友的信件,要半年时间:“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47]杜牧收到家里的来信,更是隔了一年:“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48]这从侧面也反映邮传速度是比较缓慢的。新罗诗人崔致远,“年十二,辞家同商舶入唐”[49],路途也比较遥远,需要的时间也一定不少。时间相隔很久,而且诗人对于道路其实并不熟悉,肯定感到心中无底。唐代诗歌中,提到诗人和商人同行的情况比较多,这和诗人需要不断出游有明确的关系,和一次出游时间比较长也有关系。可以设想,漫漫长途,商人和诗人之间会怎样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呢?因为社会阶层的阻隔,也许他们不能成为平等意义上的朋友,但是,整天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相处,商人肯定可以知道诗人的作品是什么,诗人熟悉喜欢的诗歌是什么,以及诗坛的相关掌故,所谓“吟诗估客闻”,只是说了其中的一项而已。其实,早在唐朝以前,商船上的诗歌朗诵声音,就被称为有情致:“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50]尽管商船上朗诵诗歌的人很可能不是商人,但我们有一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和了解其实还是相互的,对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诗人还需要向商人学习: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51]

这种相互的取长补短,体现了商人和诗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互动。这类互动无疑有利于商人对于诗人和诗歌的了解,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其三,和商人一起出行的,远不只是商人。(www.xing528.com)

不但诗人和商人一同出行非常普遍,其他行业的人士,随同商人出行也非常普遍。而且,在唐代以前,人们出行主要是依靠商人:

江陵新寺有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并汉土所无。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黑风水入,众皆惶惧,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令舶震惧。众咸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若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俯仰而止。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可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人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信敬,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慰。[52]

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将一比丘石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向王伏罪云:“今辄将吴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忽怒,即往看毗卢旃。旃语王曰:“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令我见佛,当即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即遣罗睺罗变形为佛,从空而现真容。王五体投地,即于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睺罗像,忽然自灭。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令覆瓮之影恒出屋外。见之者无不回向。[53]

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纶。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54]

汉代释法显,前往师子国,从师子国到耶婆提国,从耶婆提国回到广州,均有赖商人协助。从这点上论证:汉代佛教经典的取得和传播,无法离开商人的贡献。于阗王由不信佛教到皈依佛教,商人是关键。不只是诗人,很多伟大的人,跟随着商人出行并且成就了自己,杜甫是这样,唐玄奘也是这样。唐代佛教经典的取得和传播,也无法离开商人的贡献。玄奘早年在成都学习,在成都受具后,“条式有碍,又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天皇寺”。[55]后来完成历史意义重大的取经依然与商人同行,玄奘与商人,实关系重大。后世将唐玄奘的故事演变成为《西游记》,《西游记》里看不出半点商人的功劳,这是史事艺术化后的结果。唐代诗人注意到商人与僧人的联系:

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56]

佛教的传播,与商人密切相关。监察御史萧翼受唐太宗委派找寻世界著名的《兰亭序》,也是随商人的船只到越州,得遂所愿。[57]

其四,唐代随商人出行,有某种必然性。

唐代商业发达。贯穿西北部的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一条商路:“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58]隋朝开创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内陆地区舟船空前广泛,而“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59]

商人和诗人在出行途中能够互相了解;商人拥有商船、商人经常出行,不但了解诗人和诗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他人士和其他文化。商人是诗歌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其他文化的传播者之一。

2.商人能够经常接触不同地点的题壁诗歌,有利于成为诗歌的传播者。

商人传播诗歌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因为他的经常远行——即使没有和诗人在一起,即使他是和商业同伴出行,或者独自出行。唐代诗人题壁诗歌特别多,“壁”,“是指‘空间载体’,不仅仅指墙壁,还包括山崖、寺壁、驿亭、廊柱、官厅、邸舍、窗扉、城楼、关门、囚室、桥头、碑阴、屏风、枕头、灯笼、手帕、衣衫、树叶甚至竹木”。[60]总之,壁是一切可以发表诗歌的公开场所。唐代客舍有专门的题诗板,名胜之地也备有题诗板。商人经过路过,都可以见到诗歌。“现存的寒山诗,虽然不到六百首,但其中三百多首都是他‘一例书岩石’的作品,当然也符合本文‘题壁诗’的标准。”[61]可以说,寒山漫山遍野的“题石”诗歌,路过的商人一定是阅读者和宣传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