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兴盛与唐诗:纠正重农抑商误区

商业兴盛与唐诗:纠正重农抑商误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3]重农抑商的做法,从诗人阶层来说,是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的。其次,于普通的民众而言,重农抑商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94]关于重农抑商文章和专著甚多。本末是相对的、变化的。

商业兴盛与唐诗:纠正重农抑商误区

二、重农抑商的误区辨正

周晓琳先生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时写道:

国以农为本,民则以农治生;社会道德提倡重义轻利,个体成员便鄙视趋利之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治生之道的选择上普遍受“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价值取向的支配,一直将“耕读传家”视为美德,所谓“治生之道,不仕则农”,“传家两字,日读与耕”,“除耕读二事,无一可为者”,实为士大夫阶层共识。[92]

周先生的论述,普适于唐代。文人士大夫的这种选择和共识,是源于他们的阶级,源于他们自身的利益。“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93]重农抑商的做法,从诗人阶层来说,是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的。首先,商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特点不同,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同,而诗人阶层就主体而言,他们或者是进入了统治阶层,或者是统治阶层的预备队,为了维护统治利益,维护等级制度,在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表达两个层面不断强化抑商的政策和思想,压制商人和商业乃在情理之中。其次,于普通的民众而言,重农抑商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包括短期的财富的积累,也包括社会认同带来的身份红利,更包括对于未来的期许。大多数民众稳定在土地上,本身符合民众自身的利益。而这也正是诗歌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在分析这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要防止被诗人的视角所蒙蔽。

而后人要跳出诗人这种思想影响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不断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这种观念又随着文化的学习而进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在中国,冲破小农意识恐怕是一件比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要任重道远的事。更令现代人尴尬并进退维谷的是,随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那些农业社会的品格别无选择地成为了民族的品格,而且许多还作为美德被一味地倡导弘扬,如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这一切使今天中国社会的经济改革似乎面临的不是物质上的挑战,而是一种道义上的挑战。[94]

关于重农抑商文章和专著甚多。笔者以为,对于我们今天而言,“重农抑商”产生的不利影响仍然需要我们清醒、警惕地面对,并且有这样几点是需要特别关注:

1.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商业的快速发展。

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时间,是市场经济确立之后的时间;全世界发展最好的地方,是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地方。这点已经是世人共识,无须赘述。“居杂商徒偏富庶,地多词客自风流。”[95]一个地方商人多了就比较富有,一个地方词客多了就非常风流。唐代的诗人,客观表达中能够体现商人与富裕的关系;而主观表达则处处皆是重农抑商。唐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人的影响沦肌浃髓,研读唐诗,尤需牢记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商业的快速发展。即便是古代的农业,也会因为商业的发展而加速发展:郑学檬先生谈到太湖地区的商业性农业时写道:“太湖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打破了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开始造成自然经济的崩溃瓦解;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同时,密切了地主经济、农民经济和市场的联系。”[96]

2.本末之间,并非一成不变。

唐人所论“本末”,是固定的,本就是农业,末就是商业。而今天,“本末”是相对的、变化的。古人将农业看成“本”,今天农业未必还是“本”。一成不变的“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本”是不同的。本末是相对的、变化的。商业贸易,就是要善于利用比较优势,用自己的长处来交换别人的长处,各自得到效益的最大化。如果限定一个“本”,则实际上限定了自身的发挥和发展。粮食对于谁都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粮食就是“本”。日本是粮食进口大国,粮食进口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并不是粮食对于日本人不重要,而是日本认识到要发挥本身的比较优势。“日本的经验表明,进口农产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适当进口一部分农产品来增加供给,将开垦的林地和草地退耕,以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7]我们如果强调粮食重要而不思考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解决,就是对于“本末”认识出现了偏差。国内的粮食不足,可以依靠世界市场来解决。所谓《谁来养活中国》,是有意无意阻碍我们粮食自由化路程的绊脚石;所谓三农问题是第一问题,其实农业、农村问题未必是第一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第一问题。不是因为存在所谓本末之序,而是农民人口全国第一。农民人口过多,其实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中等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百分之五十上下,落后的农业国通常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98]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农业人口过大的现实。“预计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百分之四十六点五左右,2014年会超过百分之五十;预计2020年的城镇人口比重为百分之五十七点零五左右,2023年可能超过百分之六十。”[99]在城市化进程需要不断加快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多的不是要“深挖洞,广积粮”,更多的是要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世界分工的格局中获得良好的效益。

3.公私之念,不宜顾此失彼。

袁林先生认为:

既然中国古代的“抑商”,只是“抑私商”,并不是“抑制商业”,只是国家从私商那里夺取商利,那么关于“抑商”政策合理与否的各种见解就都变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抑商”也好,不“抑商”也好,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100]

袁林先生这篇文章发表于2004年。我个人认为:这说明我们在抑商对于社会的伤害认识方面还很不到位。这种认为古代的抑商“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的观点,明显不妥当:

首先,对于国有商业管理者的期望过高。唐朝固然有非常优秀的国有商业管理者,比如刘宴:“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101]同时,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优秀管理者毕竟是少数。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指出:

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官员追求自己的利益,并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诱导他,使得官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变成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因此官员们利用管制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就容易构成对社会的净损失。[102]

官员贪污腐化的不断出现,和他们手中具有权力有关系。今天 我们进行的政企分开,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国有商业有效,是建立在这样三个假设之上的:政府有充分的信息;政府是为全体大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心;政府是言而有信的政府。实际上,这三个假设全部不成立。[103]国有和商业本质上就存在冲突。国家是市场的“守夜人”,是裁判,是规则的制订者、维护者,国家有商业的话,主要是提供安全等公共产品

其次,抑制了私商,其实是抑制了大众从事商业经营的权力和智慧。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力理论基本结构划分为语言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自然观察等八种,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力,但是,其组合是多元的,各有千秋。不同的智力,只有在经营和交易中才能够得到发挥:

交换支出的价值小于交换所得的价值,而且双方都认为所得大于所失,或者说,交换使双方都得利。所谓等价交换是缺乏事实根据而且不合乎逻辑的臆断……有人以为交换只能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其实,交换的作用远不止如此,它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学上这叫做发挥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利益。[104]

对于私商的贱视,其实就是对于商业的贱视。私商被贱视,真正优秀的人将不会从事商业,必然不能使商业的作用放大,整个社会的交易量受到影响,每个人发挥长处也就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古代商人是没有未来的:子孙甚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一个甚至连子孙都没有未来的人,能够全心全意的把事业主动的做好吗?影响了商人交易的激情,实际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交易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注释】

[1]吴国林《观念变革与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6期。

[2][唐]王梵志著,项楚注《王梵志诗校注》下卷6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张祜《忧旱吟》,《全唐诗续补遗》卷六,《全唐诗》第10669页。

[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5][后晋]刘《旧唐书》卷164,中华书局1975年版。

[6]白居易《策林二·息游惰劝农桑议赋税复租庸罢缗钱用谷帛》,[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70,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唐]杜佑《通典》卷12,中华书局1984年版。

[8][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9]莫家齐《对修改“投机倒把”罪名的思考》,《现代法学》,1990年第2期。

[10]转引自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90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汉]司马迁《史记》卷129,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清]董诰等《全唐文》卷560,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7,中华书局1956年版。

[14][唐]吴融《祝风三十二韵》,《全唐诗》卷685。

[15]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80—81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陶一桃《经济文化论》第7页,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7]王金涛《投机论》,《经济问题》1993年第12期。

[18]贺怀民《有投机才能有投资》,《股市动态分析》2004年第39期。

[19][唐]吴筠《韩康》,《全唐诗》卷853。

[20][唐]王梵志著,项楚注《王梵志诗校注》下卷6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1][唐]王梵志著,项楚注《王梵志诗校注》下卷6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2][唐]刘禹锡《观市》,[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08,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唐]杜甫《述古三首》其二,《全唐诗》卷219。

[2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2—3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唐]元稹《估客乐》,《全唐诗》卷418。

[26][唐]柳宗元《鞭贾》,[清]董诰等《全唐文》卷586,中华书局1983年版。

[27]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第35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刘忠德《生意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原则》,《石油政工研究》1995年第2期。

[29]马本江、邱菀华《一次交易中的讨价还价策略及其博弈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4期。

[30][唐]刘禹锡《贾客词并引》,《全唐诗》卷354。

[31][唐]刘禹锡《昏镜词》,《全唐诗》卷354。

[32][唐]柳宗元《宋清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592,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唐]柳宗元《招海贾文》,[清]董诰等《全唐文》卷583,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唐]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其三,《全唐诗》卷633。

[35][唐]杜甫《佳人》,《全唐诗》卷218。

[36][唐]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全唐诗》卷613。

[37][唐]贯休《陶种柑橙,令山童买之》,《全唐诗》卷837。

[38][唐]韩愈《师说》,[清]董诰等《全唐文》卷558,中华书局1983年版。

[39]陈晶《常州等地出土五代漆器刍议》,《文物》1987年第8期。

[40][唐]吴筠《韩康》,《全唐诗》卷853。

[41][唐]皇甫冉《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全唐诗》卷250。

[42][唐]沈千运《酬李十六岐》,《全唐诗》卷259。(www.xing528.com)

[43][唐]李端《赠道士》,《全唐诗》卷286。

[44][唐]钱起《岁暇题茅茨》,《全唐诗》卷237。

[45][唐]刘威《白衣叟途中吟二首》,《全唐诗》卷562。

[46][唐]王梵志著,项楚注《王梵志诗校注》下卷6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7][唐]柳宗元《种白蘘荷》,《全唐诗》卷353。

[48][汉]班固《汉书》卷24,中华书局1977年版。

[49]曾盛聪《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思想战线》2006年第6期。

[50]张国钧《义利活动·义利关系·义利论》,《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51][唐]崔膺《感兴》,《全唐诗》卷275。

[52][唐]张昌宗《少年行》,《全唐诗》卷80。

[53][唐]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全唐诗》卷376。

[54][唐]柳宗元《韦道安》,《全唐诗》卷352。

[55][唐]曹松《贻世》,《全唐诗》卷716。

[5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57]张鸿雁《侵入与接替》第80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泽应《义利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实质》,《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9][唐]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二首》其二,《全唐诗》卷424。

[60]《论语》,杨伯峻译注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9,《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62]张跃《致富论—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日本义利观的影响》第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同上书,第21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士与中国文化》第3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美]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第52—53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67]林莎、邓春玲《“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68][汉]司马迁《史记》卷130,中华书局1959年版。

[69][唐]元稹《估客乐》,《全唐诗》卷21。

[70][唐]张籍《野老歌》,《全唐诗》卷382。

[71]刘新英《加入WTO后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72][唐]周昙《后稷》,《全唐诗》卷728。

[73][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全唐诗》卷137。

[74][唐]白居易《赠友五首并序》其二,《全唐诗》卷425。

[75][唐]姚合《庄居野行》,《全唐诗》卷498。

[76][唐]徐仲雅《耕夫谣》,《全唐诗》卷762。

[77][唐]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全唐诗》卷49。

[78][唐]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596。

[79][唐]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596。

[80][唐]杜佑《通典》卷12,中华书局1984年版。

[81][唐]杜甫《岁晏行》,《全唐诗》卷223。

[82][唐]白居易《赠友五首并序》其三,《全唐诗》卷425。

[83][唐]元结《问进士·第四》,[清]董诰等《全唐文》卷380,中华书局1983年版。

[84]唐仁健《论城乡利益关系》,《财经科学》1987年第5期。

[85][唐]杜佑《通典》卷4,中华书局1984年版。

[86][唐]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二,《全唐诗》卷425。

[87][唐]白居易《策林·不夺人利,议盐铁与榷酤诫厚敛及杂税》,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34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2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9]毕井泉《论荀况的重农思想》,《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90]高会宗、张茂才《也谈纯粹商业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问题》,《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91]陈学法《商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研究》,《江苏商论》2004年第1期。

[92]周晓琳《重本抑末与批判商贾—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研究之一》,《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93][丹麦]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94]陶一桃《经济文化论》第142页,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95][唐]韩偓《过汉口》,《全唐诗》卷682。

[9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147页,岳麓书社1996年版。

[97]李刚《日本农产品进口增长概况及启示》,《世界农业》2002年第6期。

[98]严正主编《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序言》第3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99]王军《城镇化全国蓝图浮现》,《瞭望》2007年第10期。

[100]袁林《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几个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3,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第10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第77—8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76—7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