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十二帝》修订版:更名与内容提升

《清朝十二帝》修订版:更名与内容提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欣淼本文是作者为2002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清朝皇帝列传》所作的序言。《清朝皇帝列传》则是阎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一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现在,阎先生又以其固有的严谨,进行反复推敲修订,经过剔除错讹、修正疏误、补充材料和选配图片,并将修订后的《清朝皇帝列传》更名为《清朝十二帝》,内容大有综合提升之意蕴,相信对于读者将很有裨益。

《清朝十二帝》修订版:更名与内容提升

郑欣淼

【题记与作者】

本文是作者为2002年紫禁城出版社(今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朝皇帝列传》(今名《清朝十二帝》)所作的序言。郑欣淼先生,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是著名学者和文物学家、诗人,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他首倡故宫学,有《故宫与故宫学》《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等多部专著,创立故宫研究院,推动故宫学科建设和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乃自号曰“皇帝”。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皇帝制度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如影随形。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皇帝制度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等方面,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皇帝制度又造成了极端的封建专制,对民众的物质盘剥和精神束缚日益强化,桎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个王朝的兴衰治乱,固然存在多种因素,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一般来说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朝虽已步入封建时代晚期,以个人独裁为核心的皇帝制度,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通过皇帝的传记去了解有清一代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阎崇年先生的《清朝皇帝列传》,便以史学大家的独到手笔,通过对12位皇帝身世、家庭、性格、素质、情感、悲喜、业绩、成败的细腻解读,使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更使一部近300年的清朝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清朝上承晚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强化,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绽露新芽;下续封建专制制度巅峰过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下,步履蹒跚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曾经主宰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清王朝,营造过中国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也经历了闭关锁国、内外交困、艰难应变的尴尬与窘迫,最后在革命风暴中宣告帝制终结。

在清朝296年的历史舞台上,先后粉墨登场的12位皇帝,虽然悲喜功过,各有千秋,但都扮演着时代的主角。阎先生便通过对他们求真求是的记述和鞭辟入里的剖析,清晰地勾勒出一个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轨迹:

天命汗开创时代,统一女真,创立八旗,建都称汗,奠立王朝基业,展示出开国帝王的雄才大略和过人胆识;崇德帝固本鼎新,除弊拓基,建号大清,谐和民生,加速满洲社会的封建化,体现了一代政治家柔韧转圜、从容应对的气度;顺治帝定鼎北京,中原一统,兴利除弊,倾心汉化,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展现出深居庙堂、挥斥方遒的少年天子形象;康熙帝统一版图,强化皇权,劝课农桑,吸纳西学,“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崭露出千头万绪汇朝纲、御外理内皆从容的盛世帝王的雄浑气魄;雍正帝承前启后,改革积弊,励精图治,雷厉风行,使得吏治谨严有序,表现出大刀阔斧的施政风格;乾隆帝文治不凡,武功卓越,国力超前,“大清全盛”,弥漫着江山万里、人寿年丰的豪迈,也潜伏着难以逆转的颓势与危机;嘉庆帝平庸守成,墨循祖制,大清王朝,盛极而衰,虽有勤学、勤政、勤省之心,而无振衰崛起之力,透露出平庸无识、绵软无力的性格缺欠;道光帝“恭俭惟德”,却遇难题,面对强寇,割地赔款,成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者;咸丰帝内外交困,江河残破,却图享乐,懦弱无为,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天子、渎职皇帝;同治帝幼年登基,政出懿旨,“同治中兴”,回光返照,朝政尽显母后干政色彩;光绪帝受困慈禧,国事亦非,百日维新,昙花一现,中国历史痛失变革机遇;挨至宣统幼帝,辛亥鼎革,大清王朝,终遭覆亡……(www.xing528.com)

阎先生史海耕耘50余载,于清史、满学及北京史等方面成就斐然,蜚声学界。在清史研究领域,他对前期史料早已熟烂于胸,故能存真存是,还历史之本源;近年又致力于清朝中后期历史的研究,对晚清皇室人物胪陈品评,尤有卓见;而以帝王传记贯通整个清朝,进而形成对清史的长线把握,更见举重若轻之巧。阎先生治学严谨,史学功底深厚,为人却十分谦逊。他自称不是清史专家,而只是“天命朝11年的学者”,说清史研究范围太广,自己无力驾驭,只能侧重于清朝开国史。

近些年来,社会节奏呈现出逐渐加快的态势,大众阅读也出现了一种快餐式的“读图”趋向。阎先生贵为史学大家,却并不孤芳自赏。他走出书斋,经常以讲座的形式阐扬学术,普及历史。他开电视媒体历史系列讲座之先河,为历史学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他本人也由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名人。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的《清宫疑案正解》等,都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根据其讲稿整理而成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等图书,不仅本身热销数十万册,而且引发了历史类读物的出版热潮。可见公众需要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而以适当的方式传承历史、传承文化,恰恰是学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清朝皇帝列传》则是阎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一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它是“电视讲座的底本”,其后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提纲挈领,讲述的只是12位皇帝的某些历史侧面。本书则通过传记的形式,对清朝皇帝进行了全面解读,材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详尽,讲述更为具体,文字更为细腻。现在,阎先生又以其固有的严谨,进行反复推敲修订,经过剔除错讹、修正疏误、补充材料和选配图片,并将修订后的《清朝皇帝列传》更名为《清朝十二帝》,内容大有综合提升之意蕴,相信对于读者将很有裨益。

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供借鉴,这是阎先生治史的一贯态度。他提出要“敬畏历史”:“敬”就是吸取前人重要经验,从中能得到宝贵的智慧;“畏”则是避免重蹈前人错误,否则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他从历史哲学角度总结的“四合”观点—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今人同样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中,他又这样强调:“中华民族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强,分则弱;合则荣,分则耻;合则治,分则乱。”阎先生以史资鉴的治学境界,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阎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素有情缘,多年来一直热情参与故宫的相关学术活动。他是《故宫博物院院刊》和《紫禁城》杂志的主笔人之一,经常与编辑广泛交流,为提升刊物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品位献智献策。除《清朝皇帝列传》外,他先后还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都城宫苑》(主编)、《清朝通史·太祖朝》和《清朝通史·太宗朝》3部著述,曾特别引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称这种连续为自己出书的出版社是“我的出版社”,意在表明自己与出版社的亲密关系

对于承载着中华厚重文化的紫禁城,阎先生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致和强烈的感情。由于他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副会长,我们在工作上的接触比较频繁。近年来,他对故宫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和古建维修等方面都有卓见,对于我们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2003年,我提出建立“故宫学”,并就故宫学融会文献、文物两类史料,打通历史与文博两种学科进行了初步阐述,其中特别强调了故宫学与清史研究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阎先生随即表示赞同,3年来多有助益之论。我们相互交流切磋,在砥砺中各有所益。他始终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视为己任,我则一直把他看作故宫的专家。

《清朝皇帝列传》付梓前,阎先生嘱我写篇《序言》。我说自己并不研究清史,表示难以克成;他则半开玩笑地说:“故宫可是清朝的皇宫,研究清朝皇帝也是故宫学的内容啊!”我明白,写得好与不好是一回事,但事情无法推脱。于是只得勉为其难,草就以上,权为祝贺,而无暇虑及序之不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