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阎崇年:敬畏历史与敬业求真勤学精神的丰硕业绩

阎崇年:敬畏历史与敬业求真勤学精神的丰硕业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阎崇年具有敬畏历史的意识,与敬业精神相结合,乃入业绩显著境地。他认为对历史遗产态度,应当是敬畏,赞颂,欣赏,守护,关爱,弘扬。归结起来,阎崇年很好地将敬畏历史态度与治史求真精神结合起来,以勤于搜集和实地考察获得的丰富史料,加上苦思研索、悟性又高,乃得丰硕学术果实。阎崇年适逢其会,成为历史知识大众化的有力推动者。第四是敬畏历史态度与敬业求真勤学精神致使阎崇年取得丰硕业绩。

阎崇年:敬畏历史与敬业求真勤学精神的丰硕业绩

近代中国的落后,使人咒骂历史,怪罪老祖宗,长期批判传统文化,唯有钱穆倡言敬重历史,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归罪于祖先。到了九十年代弘扬传统文化,尊重历史的观念为学人所接受。阎崇年具有敬畏历史的意识,与敬业精神相结合,乃入业绩显著境地。

(1)敬畏历史与求真的态度。他认为对历史遗产态度,应当是敬畏,赞颂,欣赏,守护,关爱,弘扬。对历史的传承与表述,也应当采取敬畏态度。他说的敬畏历史,是从历史取得人生智慧,得到修齐励志的经验,赏心悦目的欢愉,避免重蹈前人错误,遭受历史惩罚。

学习历史,要想得到真知灼见,对历史必须有求真的态度,阎崇年笃信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观念—论从史出,以此求真。他明确表示:真实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玄幻则是历史科学的肿瘤。史书,精深的,普及的,共同点是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勉力搜求历史资料。如何才能做到论从史出,这就需要认真搜寻史料,并加以研讨。《努尔哈赤传》利用资料相当丰富,有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明朝皇帝实录、李朝大王实录,官私记载,档案榜文,金石谱乘,文集图录,尤其是朝鲜文献。这是他不惮其详地查索资料的所得。康熙二十年代,顺天府尹张吉午编纂《顺天府志》,誊录正本送呈朝廷,未刊,藏于宫中,不为人知,更无人利用。后来为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收藏,后世学者以为这是抄本图籍。阎崇年发现这部书,为了明了它的版本和是否为孤本,在世界各国各地搜访。在国内,他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得知各地没有此书;遂将目光投向海外,1987年赴日本,得知东洋文库亦无藏;1989—1990年在美国,到了国会图书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印第安纳、夏威夷、加州等大学图书馆,均无该书信息;1992年在台湾,往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均无发现;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搜索,渺无踪影;在欧洲,托人查找,令人失望—无有此书。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阎崇年才能准确地认识到该书是“呈写正本”,国家图书馆所藏为世间孤本,纠正抄本之说,也不是罕见本,实为孤本。下得如此这般的苦功夫,阎崇年才能以详实的史料,撰写学术专著。

(3)孜孜不倦地实地考察。在阅览史籍之外,阎崇年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北部中国,他走遍了白山黑水和内蒙古草原,黑龙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不止一次地造访,在南方,他跨海考察南海诸岛,东则台湾讲学,西南游历青藏高原足迹遍全国。阅历丰富,将书本知识与实地考察的亲身感受,完满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他的学术见解。他为弄清事实,从来一丝不苟,如对养心殿前殿后宫的距离尺度,一定到清楚无误为止。自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皇帝在此办公、寝息,这样生活方便吗?需要将前殿与后宫之间距离查看清楚。养心殿与寝殿之间有一穿堂,两点之间距离,有人丈量为近5米,阎崇年乃请人再次丈量,告知为3.1米,他亲自去看丈量,前殿后墙与后殿前墙4.8米,穿堂两门3.1米,又一次丈量,两殿门距离1.8米。真是近在咫尺,上下班太方便了。

对于实地考察,阎崇年是传承了史家鼻祖司马迁的研究法,是禀赋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创造优异研究成果,实乃渊源有自。

(4)悟性来源于勤学苦思。阎崇年认为治学要注意八个方面,如定向、执着等,特别提出“贵悟”一条,意思是研究者不仅要勤奋刻苦,坚毅不拔地钻研,更要有悟性。阎崇年注意及此,其实他本人就悟性高,才写出那么多专著。悟性,作为史学工作者,笔者以为它的产生,首先在于勤学,掌握了大量的史料,才有思索的素材,这是基础;其次是苦思苦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辩证关系,“思”就会使学问深入,学、思结合,灵感突然来了,新的观点就产生了;再次是聪明。学、思加上天分,悟出道理,学术成就就高了。(www.xing528.com)

归结起来,阎崇年很好地将敬畏历史态度与治史求真精神结合起来,以勤于搜集和实地考察获得的丰富史料,加上苦思研索、悟性又高,乃得丰硕学术果实。

阅读《阎崇年集》的这些感受,真是获益良多,也有些不满足,不妨提出来向阎崇年请教,向方家请教。

在史学研究中有实证派与义理派之别,实证派强调论从史出,多进行微观研究,虽然也注意“以小见大”,希望在微观研究中得出宏观结论,但是往往宏观功力不足,很难提出哲理性史学观点。阎崇年似乎是实证派史家,不免也多少有这个缺憾。如处在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社会明清易代巨变之时,清朝兴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问题,需要做出规律性的探讨和说明,然而《阎崇年集》尚有缺略,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就是在一些比较大的历史议题中,如认为康熙至光绪的八个皇帝,有八次图强维新的机遇,但都没有捕捉住,表示扼腕。可是阎崇年的说理多系就事论事,令读者尚不能了然于心。又如提出森林文化与历史变迁关系之说,但在森林文化对女真、满洲特质起了怎样的决定作用?森林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究竟在造就满洲、蒙古、突厥相互区别的特质的作用,都有待深入探讨。但凡创立新说,必然会有论证不充分、不到位之处,不可能一篇文章就做得非常完满,笔者在此提出,只是说后续的研究任务仍然很重,很艰巨。

走笔至此,归纳阅览《阎崇年集》的总体观感,认识到这个文集记录了阎崇年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的四大特点。第一,阎崇年研究领域广泛,是著名清史学家,同时是满族史、晚明史、宫廷史、北京史、都市史专家。第二,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开创性的特点,表现在倡导与推动满学研究、提出东北森林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类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向性议题,以及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第三是致力于历史知识的大众化。中国素以历史编纂学的完善著称于世,但是历史学在古代是庙堂之学,历史知识为统治者和上层社会所享用,基本上与百姓无缘,近世以来史学家注意到将历史知识还给大众,令它成为大众文化,因此负有了历史知识大众化的使命。阎崇年适逢其会,成为历史知识大众化的有力推动者。第四是敬畏历史态度与敬业求真勤学精神致使阎崇年取得丰硕业绩。一句话,阎崇年是清史研究第三代重要学者暨史学知识大众化重要推进者。

如今《阎崇年集》的面世,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方便,功在学林,功在对史学有兴趣的读者,功在读书界。

从阎崇年学术历程来看,人们有理由期待他还会有新的学术建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