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巩昌汪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及显赫

巩昌汪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及显赫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元之际,巩昌汪氏以武功起家,陇右称雄。(二)汪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及显赫汪氏家族显赫地位是在征蜀战争中确立的。汪氏遂成为蒙古汉地世侯,辖有今甘肃中东部。此时,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汗位之争,对汪氏家族的命运与前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战胜阿里不哥西路军的过程中,巩昌汪氏起了重要作用。

巩昌汪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及显赫

三、巩昌汪氏家族

金元以来,汪氏家族世居陇西盐川(今甘肃漳县盐井乡),今漳县城南五里徐家坪,还完整地保存着汪家坟元墓群。金元之际,巩昌(治今甘肃陇西县)汪氏以武功起家,陇右称雄。入元后,仍世袭其地,势力显赫,子孙荫袭迄于元终,不仅是陇右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也是元代统治集团中的一个较重要的家族,在元代西北地区的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汪氏家族的兴起

汪世显(1194—1243),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人,系出汪古族。据姚燧《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载,金时有王彦忠者,世汪骨族,子孙因姓汪。其子汪世显以军功仕金,始显名于史。据《汪义武公神道碑》载,金贞祐二年(1214年),汪世显以战功擢千夫长,初隶属于巩州元帅田瑞麾下,后因随征而不断升迁,先入转领同知平凉事,正大四年(1227年),领陇州防御使,分治陕西西路,行六部郎中。

荩漳县出土元代前加檐笠帽

这十余年间,正是金夏关系交恶之时,平凉、巩、会间无岁不扰。在蒙古、西夏不断攻伐下,金人西路窘迫难支,于是汪世显等陇右地方酋豪,成为金朝在危难中依靠的地方主要势力。贞祐三年(1215年),金朝政府“诏陕西宣抚司及沿边诸将,降空名宣敕,临阵立功,五品以下并听迁授”[10]。于是部落酋豪、地方大姓多被委以军职,组成武装。他们还从财力、物力上支持金朝的对夏战争。汪世显“发家赀率豪右助边,邻郡效之,军饷以之不绝”[11]。因此,汪世显等地方酋豪亦积军功而步步高升,实力逐渐雄厚,为以后称雄奠定了基础。

荩漳县出土元代妆花凤戏牡丹纹绫夹衫

正大四年(1227年、西夏宝义元年),蒙古攻灭西夏后,又进入金朝境内,攻破临洮府(治今甘肃临洮县)及洮(治今甘肃临潭县)、河(治今甘肃临夏东北)、西宁(治今甘肃会宁县东30里张城堡)、德顺(治今甘肃静宁县)、镇戎(治今宁夏固原市)等州,“所在残破,饥疫渐臻”[12],军民皆弃城郭而保山险。正大六年(1229年),金帅完颜仲德移知巩昌府,兼行总帅府事,于是招集散亡,得军数万,依山为栅,屯田积谷,人多归附,一方独得小康。此时,汪世显虽任巩昌府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但已具有地位与实力,受到完颜仲德的敬重与依赖。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汪世显得知蔡州失陷后,从地方、家族利益出发,“欲发矫诏事,因以兵图之”[13]

汪世显为确保成功,于是一方面与南宋联系,向守蜀宋将曹友闻赠送名马,在其战死后,又“盛礼祭之”[14];另一方面,屡次遣使约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东北)郭虾蟆合力破秦州,欲乘乱割据陇右,静观时变。在金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汪世显即攻破秦州,劫杀秦州元帅粘葛完展,从而阻断了金朝哀宗退路,加速了金朝灭亡。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分兵两路进攻南宋,西路军由皇子阔端、都元帅绀卜等率领,进取四川,年底,阔端兵临陇右。蒙古军采用抚柔策略,在答应保全阖城军民的许诺下,汪世显遂“率军民万家,为口十万来降”[15],使秦、巩二十余州皆为蒙古所有。汪世显归降后,仍为便宜都总帅,“凡其前所节度二十四城还受节度”[16],于是汪世显世官其地,专制一方。

(二)汪氏家族地位的确立及显赫

汪氏家族显赫地位是在征蜀战争中确立的。宋端平三年(1236年),阔端率军入蜀,汪世显因熟知山川道路、边备情况,遂率部充当前锋,为蒙古军作向导,在蒙古军入蜀作战中,汪世显受到蒙古统治者的赏识。宋嘉熙四年(1240年)秋,窝阔台汗召见汪世显,列举其功,并按照蒙古惯例赐金虎符,于是汪氏获得了万户总管兼领军民的特权。宋淳熙三年(1243年),又正式擢便宜都总帅,“手诏抚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叠、西和等二十余州,事无巨细,惟公裁决”[17]。汪氏遂成为蒙古汉地世侯,辖有今甘肃中东部。同年,汪世显病故,有子七人:忠臣、德臣、直臣、良臣、翰臣、佐臣、清臣。次子汪德臣(1221—1259),袭父爵,继续统领汪家军。汪德臣,字舜辅,又名田哥,从蒙哥汗征蜀,卒于军中。中统三年(1262年),追封陇西公,谥“忠烈”,再封陇右王。

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即汗位,汪德臣入觐,并献取蜀方略,蒙哥“见之喜甚,所陈利病,咸见嘉纳”[18]。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宋宝祐元年),忽必烈大军大理,途经临洮,汪德臣兄弟又往见献策,亦悉被所纳。宋宝祐五年(1257年),蒙哥亲率大军攻蜀,汪德臣即为先锋。蒙哥至利州后,高度评价了汪德臣修治利州的战略意义,赞叹“四川领喉之地可必能岁月平哉”[19]。此后利州一直成为汪家军屯田之地。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蒙古军抵钓鱼山(宋合州治,今四川合川县东),攻围五月不克,汪德臣至城下说降,几被飞石击中,后病死。七月,蒙哥汗亦病死军中,蒙古军解围北返。

汪德臣死后,其兄汪忠臣(1219—1266),字汉辅,汪世显长子;弟良臣(1231—1281),汪世显四子;汪惟正(1242—1285),德臣子,字公理,由这三人统率巩昌总帅府军,分驻四川青居山(今四川南充县南35里)与巩昌等地。此时,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汗位之争,对汪氏家族的命运与前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蒙哥汗死后,蒙古贵族上层围绕汗位继承问题出现分裂,拖雷幼子阿里不哥与忽必烈进行争夺汗位的战争,双方首先在秦陇川蜀地区展开较量。忽必烈敕令,以汪惟正为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遣其部将李庭玉、赵阿哥潘等还镇巩昌,以总帅汪良臣统陕西汉军“于沿河守隘”[20],与浑都海部相抗衡。

青居守将汪惟正、成都万户刘黑马皆分别诛杀了企图响应阿里不哥的蒙古将领东川乞台不花与西川密里火者,稳定了四川局势。汪良臣、李庭玉率秦巩诸军出击六盘山,迫使浑都海部西渡黄河,趋甘州。汪良臣以所统巩昌等二十七州兵为主力,西击叛军。九月,在山丹耀碑谷大破叛军,斩浑都海、阿蓝答儿,一举歼灭了阿里不哥在关陇方面的势力。在战胜阿里不哥西路军的过程中,巩昌汪氏起了重要作用。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忽必烈赏赐巩昌路总帅汪惟正将校斩浑都海功银二千五百两,马价银四千九百两,并特地褒奖汪良臣说“赖兹戮力歼厥渠魁”[21],允许他同汪惟正一样佩虎符,从而明确地将首功归于汪氏家族。

忽必烈汗位巩固后,汪氏家族因翊戴有功而获得器重,地位迅速攀升,逐步取得陕西、四川军政要职。青居南逼合州(治今四川合川县东),地位重要,蒙古在这里设置征南都元帅府,遣蒙古将领钦察以都元帅身份驻此监军,汪良臣副之,在东川诸将中,地位最为尊贵。

至元十年(1273年),元朝罢东西两川统军司,改立行枢密院,汪良臣部将李庭玉与察不花同掌省事。东川方面,先由合剌行枢密院事,后由汪惟正接替,于是汪氏家族数人同时担任行省要职,其地位、势力显赫。

宋端平三年(1236年)汪世显随阔端入蜀,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川平定的42年中,汪氏家族始终在征蜀战争中厮杀,除汪德臣死于钓鱼山之役外,汪德臣兄弟七人“殁于王事者半”[22],而“资粮甲兵之赋,终始毕给”[23],为平定四川功绩卓著。此时四川久经战乱,人心浮动,极需抚治,鉴于汪氏系西北土豪,谙民情,有人望,于是授汪良臣为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汪良臣上疏陈治蜀十五事,世祖喜纳。后汪良臣改授安西王相,又以汪惟正为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秦蜀中书省事,以利用汪氏在当地的势力声望与统治经验安辑秦蜀。此后,汪氏历代有人出任陕西、四川行省要职,子孙布列秦蜀诸郡,荣华富贵与国终始。

(三)汪氏家族的衰微

四川平定后不久,忽必烈借汪良臣病故、汪惟正升任陕西四川行省左丞之机,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罢汪惟正总帅,收其制命虎符,以巩昌路达鲁花赤别速帖木儿为巩昌平凉等处二十四处军前便宜都总帅府达鲁花赤,夺去汪氏军权。后虽以汪惟孝袭总帅,但位于别速帖木儿之下,有名无实。然而汪氏经营秦蜀已数十年,根柢深厚。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汪惟正上书为家族请命,要求“仍于秦、巩州置便宜都总帅府,仍用元帅印,即其兄弟四人择一人为总帅,总帅之下总管府令其兼之。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择其一为万户,余皆依例迁转”[24]。鉴于汪氏家族功高势大,西北情况特殊复杂,忽必烈从其请,恢复了一度废罢的总帅府,汪德臣第三子汪惟和袭便宜都总帅兼巩昌路总管,四川方面则以汪世显之孙、汪直臣之子汪惟孝(1246—1297)为宣慰使兼万户。

元代中期,汪氏家族开始衰微。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病故后,爆发了天顺天历之战,陕西四川等地都站在上都天顺帝一边,拒大都之命而不奉诏,甚至出兵攻克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36里汜水镇西)、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南丹江上)两要隘,中原告急。上都天顺帝失败投降后,陕西官员遭到严厉报复,曾参与起兵反对文宗的巩昌汪氏实力有所减弱。但是,军户的破产逃亡是汪氏衰弱的根源。早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五月,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就曾告急,“本路军经今四十年间,或死或逃,无丁不能起补,见在军少,乞选择堪与不堪丁力,放罢贫乏无丁者,于民站内别选充役”[25]。随着军事征调的日益频繁以及军户弊病的不断加深,这种情况日益恶化,巩昌军贫乏,不堪驱使。军户的破产与逃亡,是元代的普遍现象,最终导致军户制的瓦解与元朝的崩溃,而汪氏家族的衰微也是必然。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李喜喜部攻入巩昌路,巩昌总帅府衰弱,无力抵抗。农民军李喜喜败退四川后,各路元军乘势瓜分势力范围,察罕帖木儿驻清湫(今陕西眉县东),李思齐驻斜坡(地址不详),张良弼驻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郭择善驻崇信(今甘肃崇信县),拜帖木儿等驻通渭(今甘肃通渭县),定住驻临洮(今甘肃临洮县),“各自除路府州县官,征纳军需”[26]。巩昌总帅府地盘被瓜分殆尽,名存实亡。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徐达进兵陇右,巩昌便宜总帅汪庸(灵真保)以城归附,明太祖授汪庸为昭勇大将军、巩昌等处都总府都元帅,后罢元帅府,改授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从而结束了巩昌便宜都总帅府的历史

元朝时期,河西的阔端系、出伯系诸王与巩昌汪氏家族,皆为甘肃历史上的显赫家族,他们的活动,对甘肃乃至陕西、四川的历史进程均有较大的影响与作用。

【注释】

[1]《元史·地理志三》。(www.xing528.com)

[2]拉施特著,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81页。

[3](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6《逊都思氏世勋碑》。

[4]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5]《元史·汪世显传》、《元史·赵阿哥潘传》。

[6]《元史·廉希宪传》。

[7]《元史·百官志》。

[8]《元史·成宗纪四》。

[9]《元史·诸王表》。

[10]《金史·夏国传》。

[11]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汪义武公神道碑》,《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4卷,1990年,第25页。

[12]《陇右金石录》卷5《汪义武公神道碑》。

[13]《金史·郭虾蟆传》。

[14]《宋史·曹友闻传》。

[15](元)姚燧:《牧庵集》卷21《巩昌路同知总管府事李公神道碑》。

[16](元)姚燧:《牧庵集》卷21《巩昌路同知总管府事李公神道碑》。

[17]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汪义武公神道碑》,《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4卷,1990年,第27页。

[18]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汪忠烈公神道碑》,《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考古文献》第4卷,1990年,第31页。

[19](元)姚燧:《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

[20]《元史·世祖纪一》。

[21](元)王恽:《秋涧集》卷82《中堂事记下》。

[22]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汪忠烈公神道碑》。

[23](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6《陇右王汪氏世家勋德录序》。

[24]《元史·世祖纪十》。

[25]《元史·兵志一》。

[26]《元史·顺帝纪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