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昌氏家族:叶敬昌、叶修昌、叶仪昌等人的代表人物

昌氏家族:叶敬昌、叶修昌、叶仪昌等人的代表人物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敬昌居光禄坊,仪昌与兄弟分居后晚年居永阳,可知叶氏自此辈始,并不集中居于省会。揭晓,士论翕然,而修昌已病,未一月卒,享年42岁。《闽县乡土志·耆旧录》“刘存仁传”赞修昌与张际亮、林昌彝、林寿图等为“一时隽才”。仪昌经指授,学业日进。权贵有所请托,均不受。申字辈25房中,遇有婚嫁丧葬,仪昌必厚赠之。

昌氏家族:叶敬昌、叶修昌、叶仪昌等人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昌”辈代表人物:叶敬昌、叶修昌、叶仪昌

叶氏第三代“昌”辈共25人,其中两名进士(敬昌、承昌),三名举人(修昌、仪昌、旭昌)。敬昌居光禄坊,仪昌与兄弟分居后晚年居永阳(今福州永泰),可知叶氏自此辈始,并不集中居于省会。

叶敬昌(1791—1852),原名敏昌,字懋勤,号芸卿,申万长子,行五,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后任景山官学教习。二十四年(1819)进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为叶氏家族第三代翰林。散馆后选吏部考功司主事,记名军机章京考功司员外郎郎中,掌文选司印,京察一等。后又任江苏松江府。道光十四年任湖北荆州府知府(16)。道光十五年十二月迁湖南永州府知府,林则徐《密陈两湖文武大员考语折》评敬昌:“才识俱练,办事实心,率属严明,并无沾染习气。审转案件,多所平反。南省知府中,该守最为出色。”(17)十九年(1839)任湖北盐法武昌道,署湖北按察使司、湖北布政使司。武昌盐法道不仅管辖湖北全省盐政,兼理省会驻地(武昌府)之政务。期间,张际亮曾依之(18)

敬昌在闽居光禄坊光禄吟台,为三坊七巷名人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购玉尺山房(在今于山)为别墅,并撰有《闽山记》一文,后构筑颐园。道光三十年(1850)夏,林则徐访敬昌于光禄吟台,于亭台放鹤,后人因重其人而凿“鹤蹬”两字纪其地(19)

叶修昌(1798—1839),字宣勤(20),号旬卿,申蔼次子,行十七。《福建通志·文苑传》载,修昌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随父宦京师,援例入太学,以官卷应顺天乡试,得而复失,自是南北闱皆不遇。道光十九年(1839)主试为编修湖南何绍基,得修昌文,决为宿学,置第一。先是闽士无太学生领解首者,填榜之次,或以为疑。大府及学使者皆耳其名,遂不易。揭晓,士论翕然,而修昌已病,未一月卒,享年42岁。闻者惜之。

修昌嗜读书,工诗、古文、词及书画。《闽县乡土志·耆旧录》“刘存仁传”赞修昌与张际亮、林昌彝、林寿图等为“一时隽才”。“所著经史论说及金石文字辨证,皆未及编录,稿存于家”。曾与林昌彝等共同校注张甄陶《正学堂五经通解》(21)。又曾于福州西湖壁画。刘存仁《忆湖上旧游》诗有“沉醉西风几酒杯,故人书画亦诗才”。诗注云:“湖上荷亭壁画十二幅,余友叶旬卿解元遗迹,渐就剥蚀矣。”(22)修昌少即文名盛,惜英年早逝,著作亦失。

叶仪昌(1803—1869),字定勤,号季韶,晚又号潜山先生,申蔼四子,行二十一,生于嘉庆八年八月。据其子滋棠《先考季韶府君行状》,仪昌年十一随申蔼至江苏任所,时叔父六人已登科第,文采风流,有名于艺林。仪昌闭门苦读,足迹不出外庭,一心向学。申蔼器之,前后延请名宿为其督课,如江苏吴达夫、广东黎讱庵、林蓼怀、赵谷士等。仪昌经指授,学业日进。道光元年(1821)19岁回闽应试,因额溢,备取第一名,充佾生(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执羽籥,武执干戚,合乐作舞。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二年娶林氏,三年再应童试未中,五年(1825)乡试援例入闱房,无锡周味兰得仪昌卷,亟荐,然因第二场第五艺违式语,未录。七年,史望之督闽学,因国子生应乡试者多至数百人,恐扰乱真才,录科及录遗极力裁抑,送闱者不及十人。仪昌录科文为史所赏,取列第二年。八年(1828)乡试中举,时26岁。同榜中有侯官林鸿年(1804—1886),“齿相若,居相近,文酒之欢,昕夕无间”(23)。九年(1829)、十二年(1832)、十三年(1833)仪昌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两经房荐,却均未中。十四年(1834)四月,父申蔼逝,极悲痛,与兄弟营办丧事,十五年葬父,十六年遵遗命与兄弟分产。十八年(1838)四应礼部试,又因得卷最迟额满见黜。次年即十九年(1839)二兄修昌乡试第一,榜后遽逝,年42岁,二十年(1840)三兄伟昌又因积劳去世,年41岁,仪昌伤心过后便忽忽不乐,渐无意于功名。二十一年(1841)五应会试未中,时39岁,后以省城工捐输议叙教谕。二十四年(1844)大挑二等以教职用。

仪昌先任光泽县学训导,到任后严月课,厚赏格,以读书立品为训。郡守中荫亭延请主杭州书院,不半年,士风丕变。后署汀州府学教授,郡有龙山书院,观国曾主讲席,郡人士祀之名师祠。仪昌拜谒后重加修葺,并访求所刊课艺板,补其残缺,印刷散给,以为肄业者准绳。道光二十九年(1849)自南平回榕,办文武闱事。三十年(1850)选授三明大田县学教谕,捐俸补刊前明名臣田钟台遗稿。大田俗多停棺浅葬,以致传染病盛行。仪昌捐置义冢,收埋无主露棺,择学生中品行端正者主持其事,自是遵行不怠,一改丧葬恶习。调南平县教谕,所有挚见礼(第一次见面礼金),他尽以捐置文庙祭器及乐器,余款则分散族人。刺吏郭古樵颂仪昌云:“闻阁下履任以来,自捐赏格招士子课文,以故来学者不少,如此教官,天下能有几人?我辈食禄敬事,只求称职,官无大小,此心同之。阁下为此,较之贤父母司牧民,岂有异耶?窃恐坐食厚俸,不顾民瘼之长官,登鳣堂而色赧也。”诚为实论。(www.xing528.com)

咸丰二年(1852)母梁氏逝。先是,任大田时仪昌即欲告养乞休,梁氏以精神尚好促之行。仪昌闻母病,星夜兼程冒雨而归,抵家时母已逝两日,因不及亲视含殓,哀痛逾常,自后常因思母而不乐。次年葬母,服阕后为父母追请封典。九年(1859)赴南平县学教谕任所,教士子一如在汀邵大田时。权贵有所请托,均不受。收入多捐置祭器乐器,多者便分赡族人。不久便引疾归里,徜徉于山水之游,尤喜永阳(今福州永泰)山水,尝结茅方广岩之麓,访胜搜奇,累月不倦。龙泉册雁湖亦永阳胜地,仪昌爱其幽峭,常思卜宅为终老计,弥留前数日仍念念而言。

仪昌笃于宗族,同族兄弟先后凋谢,有子辈多未成立者,仪昌督教甚严,如同己出。申字辈25房中,遇有婚嫁丧葬,仪昌必厚赠之。急人之急,义之所在,必勉力为之。申蔼在世时捐赀倡建福州敬节堂,仪昌承父志,对敬节堂给恤、册查等事皆留心办理。亲戚好友中有临终以财物寄托者,仪昌代购产业垂20年,待其子女成立,为营婚嫁,仍以余赀还之。又有仅遗子女孑然无依者,仪昌迎至家,恩抚成人,迄婚嫁然后已。遗产薄田数十顷,庄佃负谷累累,仪昌知其力不能偿,集众悉焚其劵,欢声如沸。咸丰元年(1851)郡学文庙灾,又捐置神主数百位,乡党有善举,恒倾囊相助,无难色。治家勤俭,子弟妇女燕居不得衣罗绮,冬布夏葛而已。仪昌承家学,重家庭教育,曾撰《教子弟说》、《爱身说》、《儆俗四则》、《劝葬文》勉励子孙为学。叶家有家塾,仪昌亲自督课,集子侄甥婿,月课文艺常督至宵分时寝。素敦友谊,早年与郭茝脩、谢秋槎交最善,曾绘《同舟图》,遍征题咏。郭古樵远宦川蜀为刺史,仪昌为之措赀挈眷完聚家室。母舅林梅甫官畿辅,仪昌择其次子林璜为婿,携归后就学、饮食、教诲靡不至。时郑桐村学叹曰:“余阅人多矣,如君者不可数觏也。”

仪昌平生不喜酬应,引疾归后,构“芝石山房”,拥书而外,惟以吟咏自娱,同治三年(1864)刊《永阳游草》一卷,今存,多为山水之作。七年(1868)搜求父亲申蔼诗文稿,厘为两卷。后又自取前后所为诗,删定两卷,将付印,以病复辍。同治八年(1869)夏苦热,七月中旬患病,吐泻汗淋难止,进药后数日愈。十月忽患咯血之症,延医诊视不应,延至十一月初遽逝,享年67岁。

仪昌不幸,少思用世,勤恳向学,然一生科考曲折,五考乡试乃中举,此后又五应会试,竟未中。近四十,二位兄长先后逝,于生死之间体会人生无常,功名之心渐消。母梁氏逝,又悔未及离别,悲痛过后,心态愈加淡泊。林鸿年忆仪昌云:“暇时得以过从者惟先生为多,相与上下议论时事之变迁,交游之衰谢,每感慨系之。先生性情恬退,早谢儒官,筑室于方广岩,所刻《永阳游草》足见志焉。”然其爱山水,非本性使然,乃是心灵欲化解人生苦难而向外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永阳游草》诗30余首,均为山水自然遣兴之作。《北岸风帆》:“侵晓海潮生,向晚溪涨阻。风送故人来,高楼独延伫。”《坞云夕照》:“日落西山西,沙迥曲水曲。树杪有鸣蝉,移情此间足。”清新简淡,平和悠然。《山居遣兴三十首》摹写山中岩竹、莳莲、白龙井等自然景物,步步写来,写景清丽,后半部分则声情激越,寄托遥深。江文img14云:“遥吟俯唱,写景抒情,山林之生色,足见悠然其怀,世人得知其故。”王崧辰评:“古体雕刻造化,孤峭幽深,得昌黎法乳,近体吐弃坱尘,追踪陶谢诗境,如空山雨过,石气自清,此浑用力之迹而臻于化者也,必传无疑。”人生之坎坷转而为山水之沉醉,发而为古宕淡逸之诗作,“论者谓可追陶谢”,此仪昌一幸也。处逆境,虽不得志,始终以立品为先,曾自署联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多见阙殆,多闻阙疑。”(24)又捐俸刻书助士子,捐冢设局助贫民,倡文风,改恶习,笃亲族,多义举,诚不失申蔼乡贤之风,此又仪昌之一幸也。

“昌”辈名有所显者又:

叶承昌(1784—1838),原名宸昌,字翼勤,号菊山,申蔚长子,行一,道光八年(1828)举人,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贵州余庆、天柱知县。工书法山水。据清代林家溱、林汾贻所编《闽画记》,承昌“山水宗四王,偶写折枝,清淡饶雅味”(25)

叶旭昌(1810—1871),字季勤,号庚孙,申芗四子,行二十五。咸丰元年(1851)副举人,建阳县学、台湾府学训导,历任江西建昌、余干、永修等县知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