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光祈治学精神的启示

王光祈治学精神的启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王光祈的治学精神,反思当前的诸如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更有针对性。这是迄今为止,收集王光祈文献最全的一套文集。在这3次会议上,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为全面反映王光祈先生的真实的一生,提供更为翔实的研究资料,尽早收集整理王光祈的所有论著,出版全集或选集。[4]我们从《王光祈文集》中,诸如《欧洲音

王光祈治学精神的启示

陈达

(1951.3- )原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编审等职。

摘 要:《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向王光祈先生学习的范本。对照王光祈的治学精神,反思当前的诸如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更有针对性。我们需要更多像王光祈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充实我国的学术理论研究工作。

关键词:王光祈文集 王光祈 治学精神 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15-03

较完整搜集了王光祈生平著述、全面反映王光祈治学思想,历经20余年,由四川音乐学院编撰、巴蜀书社出版的《王光祈文集》,在王光祈研究学者、中国音乐史学家们的期盼和等待中,终于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期间,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出了一份厚礼。这是迄今为止,收集王光祈文献最全的一套文集。捧着洋洋洒洒300余万字,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厚厚3卷5册装潢精美的文集,令人爱不释手,急切地认真通读,以探究王光祈的历史功绩。文集收集了王光祈各类文献130余部(篇),诗词及歌词近40首,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在各个领域的学术成就,以激励今天的人们学习、研究。

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温江县,即现今成都市温江区。在五四运动前后,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李大钊等人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社团,并介绍了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等加入该会。1920年,他以《晨报》、《申报》等特约记者的身份赴德国研习政治经济。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为国内的报刊写通讯稿,考察德国社会经济的复兴,为中国的发展寻找借鉴之路。在此期间,他由于离开了轰轰烈烈的国内社团生活,“悄然自卑,若有所失,终日独向”,处于德国这样一个音乐艺术极为发达的国家,逐渐爱好起音乐来。王光祈从小喜欢弄笛吹箫,哼川戏昆曲,于是利用工读之余重操旧日之好,跟德国私人音乐教师学习小提琴,遂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时,他发现了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性,觉得“欲使中国人能自觉其为中华民族,则宜以音乐为前导。……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1]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从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乐界所注目。1934年,他以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先生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大量音乐著述外,王光祈的论著还涉猎国防、外交、政治、经济、艺术等,以及散见于中外报刊的文章、通信多篇。为全面评价王光祈的一生,肯定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温江人民政府等单位于1984年起,先后举办了3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首次是1984年6月的“首届王光祈研究学术研讨会”,其次是1992年8月的“纪念王光祈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三次是2002年12月王光祈先生诞生110周年之际的“纪念王光祈先生社会活动暨学术交流会”和“首届王光祈音乐节”。在这3次会议上,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为全面反映王光祈先生的真实的一生,提供更为翔实的研究资料,尽早收集整理王光祈的所有论著,出版全集或选集。早在第一次研讨会上,缪天瑞先生因故没能出席,但他专门写信给组委会:“我建议,能为王先生出一部音乐方面译著全集或选集,包括他用外文发表的著作,如有可参考价值的书信,也可收入。不知此事可行否?我提出供参考,因为我想这是最实际的纪念王先生的办法,何况,他的有些著作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2]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制约,全集迟迟未能面世。

如今,值四川音乐学院70周年校庆之际,四川音乐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王光祈文集》终于出版面世,使人们对王光祈的认识大致有了全面的了解,给研究王光祈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套较全面的文献资料。通读文集,使我们不由得对王光祈先生产生由衷的敬意,从他这些文献的研习中学习、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李岚清同志在全面评价了王光祈之后指出:“王光祈,这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他一生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奋斗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3]王光祈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中,除了学术著作及文章外,还有着极为丰富、宝贵的内涵。它们既非科学原理,亦非学术观点,而是通过我们读到的物化对象——著作、文章,映射出来的非物化对象,即人的道德、心智、才能、情感、追求、理想、抱负等融为一体的品质和行为模式的特殊内涵。王光祈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累累硕果,他的人格的光芒,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王光祈先生辉煌的一生,使缅怀他的人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王光祈先生撰写的诸多文献,都有明确的目的。比如,面对现实社会的黑暗,他希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寻找出路,于是撰写了专著《少年中国运动》,并在“少年中国”成立前后撰写的《国际社会之改造》、《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派别》、《少年中国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等等散见于各类报刊的文论;具有国家经济建设借鉴作用的专著《战后德国之经济》;供国内外语教学起参考作用的专著《英德法文读音之比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提出编译出版一套《国防丛书》的建议,直接为抗日服务,并亲自翻译了《国防与潜艇》、《空防要览》、《未来将才之陶养》等系列译著。

王光祈先生治学严谨,对所涉及的每个问题,都佐以相当多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给予充分阐述,多方求证,厚积薄发。“他往往为研究一个问题,查阅一条资料,翻译一个名词或几首古谱而在图书馆里耗费数月心血”,“竟数次昏倒在波恩图书馆中。”[4]我们从《王光祈文集》中,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为了求证某个问题,文章都附有大量的图、谱、公式、表格,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见王光祈先生花费了多么巨大的心血,作了多么严密的计算和论证,从中可以感受到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时光飞逝,人类跨入21世纪。在我国的学术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争艳、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对照王光祈的治学态度,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当代的人们应该从王光祈的治学精神中学到什么呢?反思现在学术界,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思考和担忧:论文造假、抄袭剽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重复劳动、粗制滥造、言之无物等等学术失范的不正之风,不时在各种新闻媒体曝光。这类现象,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甚至大学校长也充斥其中。近年来,有关学术规范、学术腐败的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2003年,江泽民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在北戴河发表的“8·7”讲话中提出:“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这是做学术研究所应遵守的原则。拿这段话来对照王光祈的治学精神,可谓一点也不夸张。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该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纯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说明学术规范问题早已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www.xing528.com)

面对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这是我国教育部门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目前,为了学术打假许多单位不得不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反剽窃系统,以此来检测论文的可信度。但笔者认为,这些检测系统的启用,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悲哀。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我国音乐学研究中。细读《王光祈文集》,特别是他转攻音乐后的文献,缜密严谨,把他的学术研究推向了高峰,奠定了他作为开创我国近现代音乐学开拓者的地位。我们的音乐学研究者,不是也可以从王光祈的治学精神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吗?陈其射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王光祈的治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作了深刻的分析。他在《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王光祈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5]一文中,就王光祈的治学精神与现今音乐学术界一些急功近利的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该文就王光祈的“进化音乐观”、“唯物音乐观”、“比较音乐观”三个方面的研究,对照近年有关类似音乐研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文章认为,在音乐史学研究方面,王光祈是用科学的理论诠释了进化的音乐观;坚持客观实物为第一原则:“当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类推’又次之。”[6]用这种朴素的唯物音乐观探求真理;吸收西方比较音乐学的精髓,确立当时独有的中西音乐比较观。现今的有些人在进行史学研究时,用感性代替理性,用想象代替逻辑,用传说代替史实,引用文献资料不注明,或者夸夸其谈,空谈阔论。该文最后指出:“后人不但要站在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之上前进,更应该不断反思、认真梳理前学之不足……更应该携手共进,共同使中国音乐在崛起进程中更加灿烂,在创造的进化中更加辉煌。”[7]

《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使我们有了向王光祈学习其治学精神的范本。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一个由大到强的国家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像王光祈这样充满创新精神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强调和弘扬他这种优良的治学精神。只有把经济建设与文化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协调地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而理论研究弊病却未能抑制,那些令人鄙视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如果任其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葬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如果有一天,当“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反剽窃系统无用武之地时,我们将为之欢呼庆幸,一个纯净的学术环境将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迅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祈. 东西乐制之研究[M]. 四川音乐学院. 王光祈文集(音乐卷)[C]. 成都:巴蜀书社,1992.

[2]缪天瑞. 建议出版王光祈音乐译著全集或选集[E]. 毕兴,苑树青. 黄钟流韵集[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3]李岚清. 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J]. 音乐探索,2008(2).

[4]韩立文,毕兴. 辛勤的探索者[J]. 四川音乐学院. 王光祈文集(音乐卷)[C]. 成都:巴蜀书社,1992.

[5]陈其射. 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王光祈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J]. 音乐探索,2009(1).

[6]王光祈. 中国音乐史[M]. 四川音乐学院. 王光祈文集(音乐卷)[C]. 成都:巴蜀书社,1992.

[7]陈其射. 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王光祈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J]. 音乐探索,2009(1).

原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