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交响音乐的开创者:弗朗克

法国交响音乐的开创者:弗朗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1年,法国音乐家圣·桑和比乌辛创办了“民族音乐协会”,旨在推动器乐体裁中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弗朗克就是其中的成员。弗朗克的交响创作以《d小调交响曲》为代表,而使他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 法国交响艺术从弗朗克开始。在弗朗克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时,他的学生丹弟和肖松最后和他一起成为“法国民族交响学派”的中坚力量。丹弟的交响代表作是《“法国山歌”交响曲》。

法国交响音乐的开创者:弗朗克

这句话是弗朗克的弟子丹弟的评价。

弗朗克(1822—1890),法国作曲家。其前半生从事钢琴管风琴演奏与音乐教育活动,晚年主要从事音乐创作。他“大器晚成”——在五十岁时才全身心投入了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动。

1871年,法国音乐家圣·桑和比乌辛创办了“民族音乐协会”,旨在推动器乐体裁中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弗朗克就是其中的成员。后来,他担任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在弗朗克的努力下,巴黎形成了一个维护民族精神的作曲学派,其中有丹弟、波尔德、勃莱维尔、肖松、杜巴尔克、洛巴尔茨等人。其中,弗朗克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学生丹弟和肖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法国交响学派的重要作曲家。

弗朗克写过交响诗,这些作品以古代历史圣经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如为管弦乐声乐而作的交响诗《赎罪》,根据德国诗人彪盖尔作品所写的交响诗《可憎的猎人》,受希腊神话普希凯和埃洛丝的故事启发创作的三个乐章六个标题的交响诗《普希凯》等。其音乐具有哲学伦理的理性色彩,与浪漫主义的取自于文学作品的标题音乐相比,更为严谨、凝重。

弗朗克还写过一些交响变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交响作品和交响性的管风琴曲。他在8186年创作的《d小调交响曲》,使他登上了创作的巅峰。这是弗朗克唯一的一部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初演时并不为人们理解,许多人批评它根本不是交响曲,也有人对英国管独奏这样的细节也加以指责,但弗朗克依然相信“作品的效果很好,正合乎我所想象的那样”。

《d小调交响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但第二乐章包含了交响曲第二乐章“慢板”与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结构,实际上仍像一个传统的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交响曲使用了三个主导动机贯穿全篇。在弗朗克之前,曾有运用主导动机原则写作交响乐的先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但同样使用了由三个音构成主导动机的这部交响曲,却又综合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大师李斯特和交响戏剧大师瓦格纳所用的疑问式的三音动机。这个动机在交响曲的繁复结构的开头,戏剧性地展示了探求人生的悬念性。这个巨大的问号衔接了三个乐章,用浓重的交响笔法,强烈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激烈的内心暴风雨(第一乐章),宁静的休憩(第二乐章)和对于生活乐观的肯定(第三乐章)。这部交响曲内容深刻,技巧精湛,被人们认为是继柏辽兹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在这部交响曲的交响技法上,弗朗克运用了许多管风琴的特点,如使低音声部线条明晰等。但在管弦配器上,如对木管乐的密集配置,管与弦音区的对比以及交响模进形式的运用等,又透射出创新色彩。

弗朗克的交响曲将巴赫、贝多芬、后期浪漫乐派如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作品,以及法国民间音调的神韵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弗朗克风格。有人说他接近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抒情风范,与法国交响先辈柏辽兹作品中浪漫的冲击力相去甚远。其实,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对人的心理刻画深入、博大,而使他更具有法国音乐的风采,为法国交响乐又开拓了一条新路。于是,把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放到交响音乐发展史上去看,就会发现“弗朗克的交响乐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为两个世纪以来伟大遗产的山脉中增添了新的山峰,它有些脱离群山,独树一帜”(赛西·格瑞)。这“独树一帜”正是法兰西交响音乐的新风格。

弗朗克的其他交响作品中也有佳作,如1876年他受法国诗人勒康特·德·里尔的诗作启发写作的同名交响诗《埃奥罗斯》,音调清新,音响明净,平顺而温馨的音乐氛围带有轻盈的抒情色彩,很有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的遗风。又如交响诗《可憎的猎人》,根据德国诗人彪盖尔的诗作,用音乐写出了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作曲家虽然用交响画笔逼真地描绘了传奇的四段情节,但作曲家理性的说教与寓意却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弗朗克的交响创作以《d小调交响曲》为代表,而使他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 法国交响艺术从弗朗克开始。但弗朗克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的深刻意义不止于此: “弗朗克的活动不仅给法国音乐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大体上决定了它的发展道路。因为在那法国青年作曲家只能考虑歌剧创作的时刻,是弗朗克和他的弟子们引导他们去欣赏器乐的。他在室内乐和交响乐中把德国复调音乐精神移植到了法国,虽然复调理想未能胜过浪漫派的和声理想,法国音乐毕竟获得了新的价值”(保罗·亨利·朗格)。一句话,弗朗克及其弟子所从事的法国民族交响音乐创作活动,决定了法国交响音乐的发展道路。

在弗朗克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时,他的学生丹弟和肖松最后和他一起成为“法国民族交响学派”的中坚力量。

丹弟(1851—1931),也是管风琴家,曾师从弗兰克学习管风琴的演奏。但他的作品中并无凝重的宗教气息,他的音符中迎面而来的是新鲜的法兰西风。丹弟写过多种体裁的作品,但其本质上是一个交响作曲家。

丹弟从十五岁自学柏辽兹的《配器法》,到二十世纪初叶写出他的最后一部小交响曲。在漫长的交响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部交响之作。

交响序曲是丹弟交响之作的首篇,也是他从事音乐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序曲根据席勒剧作《华伦斯坦》内容写成。其时,丹弟二十三岁。

他的早期交响作品还有标题交响曲《让·恩雅德》(1875年)、交响叙事曲《魔林》(1878年)等。在他写作了著名的《“法国山歌”交响曲》(1886年)后,丹弟创作了交响变奏曲《伊斯塔》(1896年)、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1903年)、交响诗《山中夏日》(1905年)、小交响曲《美丽的高卢》(1918年)等。(www.xing528.com)

丹弟交响作品中不乏浸透作曲家个性的佳作。如他的交响三部曲《华伦斯坦》,是根据席勒同名诗作而写。三部曲中包括了诗剧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华伦斯坦的阵营”,第二部“皮科洛米尼父子”,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这部取材于德国文学的标题交响作品,尽管其情景描绘逼真,音响色彩丰富,但依然可以听到丹弟式的严谨与精致。人们从交响发展上来评价,这部交响三部曲可称是继柏辽兹《罗米欧与朱丽叶》之后的另一部大型戏剧交响曲,但丹弟之作中的独特特征依然表明他将是法国交响新风的开拓者之一。

丹弟的交响代表作是《“法国山歌”交响曲》。作曲家对法国民间音乐有极大兴趣。他在八十年代去法国南方塞文山区,并把当地民歌收入到他的《法国民歌集》中。在民间音乐与大自然的感召下,1886年他写作了著名的《“法国山歌”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以一支清澈明洁的抒情旋律作为基本主题在三个乐章中进行发展,从主题构成、发展以及交响曲的三个乐章结构来看,丹弟的《“法国山歌”交响曲》显然在形式与手法上继承了先师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法国山歌”交响曲》三个乐章情绪与意境有对比,但山歌的悠远曲调犹如“主导动机”一样贯穿其间。它不是山歌原型的再现,而是依据不同乐章的内容要求加以变化。这部交响曲以大自然为题,山歌的主题与管弦的质朴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但交响曲的结构与交响技巧的展示以及钢琴独奏声部的加入,又使这部交响曲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艺术化的深度。民族化与交响专业化的结合,使这部作品具有法国交响音乐的独特风范,——“《‘法国山歌’交响曲》完全是他个人的作品”(吉尔伯特·蔡斯)。

丹弟不仅在创作中保持了民族特色,而且致力于“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工作。他与老师弗朗克一起为发展法国交响音乐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如创办学校,举办音乐会等。为表示对先师的尊崇,丹弟还写了《弗朗克传》。

与丹弟并肩工作与创作的,还有法国作曲家肖松(1855—1899)。他的作品浸透了淡淡的哀愁,具有鲜明的抒情气质。交响音乐的戏剧性的冲突与交响性展开往往是技巧上的需要,并不是心灵情感波澜的冲击。肖松的儒雅使他的交响之作从整体上看显得精致、文静

肖松曾为抒情性戏剧《海伦》和《阿尔蒂斯王》写过配乐。文学的情致与肖松的音乐风格取得一致。而为莎士比亚《暴风雨》写作的配乐,管弦之声中已响起了大自然与心灵的“暴风雨”,但这不过是“戏剧”,是在交响中写作的“戏剧”,还不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共鸣。其间可以感受到瓦格纳大胆放逸的笔法与法国人精细思维的结合。

肖松的交响杰作是他的唯一一部交响曲《降B大调交响曲》。这又与他的老师弗朗克相同,仅只以调性命名了自己的唯一交响曲。有趣的是,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丹弟的《“法国山歌”交响曲》、肖松的《降B大调交响曲》都是三个乐章。同时,肖松也运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交响发展方式。

由低音弦乐和单簧管奏出的主导主题深沉而感伤,在交响曲三个乐章中多次出现。交响首章的呈示与交响终曲尾声中的再现,奠定了交响曲深刻的抒情基调,也展示了交响展开的原则。这部交响曲第一乐章在深沉之中也透射出明快,“这是一个陌生的景色,在阳光下显现出来,它唤醒了听者一种感觉印象,清新,多感和舒畅”。第二乐章是一种深切的感伤,好像“寒冬期间森林的萧瑟: 一个心灵当他被禁止有所希望,所有幻想都破灭时的孤独和凄凉”。第三乐章,宁静,庄严,具有“赞美诗”般的吟咏与澄明色调。交响曲在深沉的主导主题中结束(菲利普·黑尔)。

肖松的《降B大调交响曲》感情真挚而深刻,交响手法纯朴而凝炼,因此,人们赞誉这是“他的纪念碑性创作,同时还是他那个时代法国交响音乐的里程碑之一”(杨民望)。

肖松的另一部交响杰作是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写作的《音诗》。这种介于小提琴独奏和小提琴协奏曲之间的交响性乐曲,更具小提琴的抒情特点。肖松的《音诗》于诗意抒情之中略具戏剧性色彩,于精雅的雕琢之中蕴含着有节制的热情。《音诗》以单乐章结构写成。三支主题各有性格,但都浸透了深切的抒情。管弦的色彩与独奏小提琴的“歌唱”协调、融合得浓淡相宜,完全是一幅精炼雅致的抒情交响精品。

肖松的交响音乐已带有法国鲜明的儒雅气息。他与弗朗克、丹弟一起在“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中,各自为创造法国气派的交响音乐风格在努力。

法国评论家卡米尔·莫克莱指出: “肖松毫不浮夸,快乐、和蔼、恬静”,“对生活大彻大悟,时刻不忘自己的幸福得自别人的不幸……他关心精神美高于一切”,“他的恬静的仪态下蕴藏着一颗深为人类痛苦而痛苦的心”。

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音乐主流外围兴起的“民族乐派”,是音乐发展史中很有特色、很有光彩的一页。“民族乐派”与人类共同的情感相共鸣,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传统相衔接,从传统中走来,从人们的心灵中走来,使“民族乐派”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民族乐派”的交响思维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与欧洲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相同的而又不同的方式,它将传统的交响形式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交响语汇。于是,在波希米亚,在北欧,在俄罗斯,在法兰西产生了一批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交响作品与交响作曲家。在新世纪新音乐交响的前夜,“民族乐派”是迎接新曙光的最有生气的一个艺术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