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尼采的全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吕琛地区的勒肯镇,于1900年在魏玛市去世。尼采是他们的长子,尼采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

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

尼采的全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于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吕琛地区的勒肯镇(现在德国撒克森州境内),于1900年在魏玛市去世。尼采出身于宗教家庭,据说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师。他的父亲名叫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曾任普鲁士王国4位公主的教师并处于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之下,是一位新教牧师。尼采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名字是弗兰切斯卡·奥勒。尼采是他们的长子,尼采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妹妹出嫁后叫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后来成为著名的尼采著作编注家。他的弟弟在2岁时就夭折了。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4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老牧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带着他一起散步。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随全家搬到了南堡,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淳朴。

10岁时,尼采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他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物、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像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这样一种可怜的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那时,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此外,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www.xing528.com)

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他是近视眼,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可以幸免,但在萨多瓦和色当的神圣日子里即便是哲学家也要去当兵。后来,他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胸肌并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谢尔思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此后的10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5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1870年,尼采被聘为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绝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和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华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瓦格纳称为唯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从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以下五部著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瓦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尼采进入了他生命的最后10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5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漂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