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工笔人物画发展史中国人物画如果从原始岩画中的人物图形开始算起,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五代的工笔人物画在工笔画的发展中仍处于上升趋势。明代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有唐寅和仇英。明清由于西方绘画的传入和影响,在工笔人物肖像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然,工笔人物画的这些变革并没有改变它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是将传统中国画宁静悠远的意蕴和内在的艺术精髓更加完美地加以传承和发展。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第一章 工笔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如果从原始岩画中的人物图形开始算起,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之后,人物画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慢慢发展了起来。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图1-1)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人物画作品之一。虽然形式还不成熟,但能看出其用笔已带有书法用笔的特征。线条圆润、自由流畅,配合上若干颜色和墨的平涂效果有很强的装饰感。

魏晋时期的绘画在表现和组织上更加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顾恺之。他以单纯的“游丝描”表现人物、鞍马、云、水、船、树等不同的事物,画面形式统一完美。他提倡以形写神,对人物神情的刻画细致入微,其作品《洛神赋图》(图1-2)、《女史箴图》(图1-3)等以春蚕吐丝的描法表现了这一时期崇尚风雅、追求精神解放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从顾恺之开始,线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程式。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成为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即以线造型在形似基础上追求神似,并讲求艺术语言的格调和艺术修养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并达到辉煌的时期,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图1-4)继承了魏晋时期的线描笔法并加以发展。这一时期的线描作品,在人物表现的能力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画在设色方面绚丽而典雅,逐步摆脱了神话、教化和宗教题材的束缚,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张萱和周昉是开创表现宫廷仕女生活新画风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唐代的审美特征,塑造的仕女形象体现着大唐盛世的风范。如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图1-5)等。这些作品很重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和表现,对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在仕女肌肤和服饰质感的描绘上达到了“罗薄透凝脂”的真实感,把工笔人物画技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代时期秉承唐朝遗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图1-6)代表了这个时期工笔人物画的最高水平。作品在对人物的渲染刻画上比唐代更为细致、深入,生动地描绘出韩熙载托情避祸的复杂感情。作品大胆采用突破时空的画面处理,以屏风作为间隔和连续的媒介,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有机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中,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代的工笔人物画在工笔画的发展中仍处于上升趋势。

宋代是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代之一,在题材范围和风格技法上都有了更大的开拓,开始注重对现实平民生活的描绘,产生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工笔人物画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图1-7)就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在风格技法方面,北宋画家李公麟提倡“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把过去只作为绘画草稿或者绘画过程中的一道程序的白描发展为不用敷色即可独立的艺术形式。他的传世作品有《免胄图》《维摩诘图》《九歌图》《五马图》(图1-8)等,把传统的以线造型的技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对后代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由于水墨画的兴起,工笔人物画受到一定的影响。画家们在色彩上更加重视墨色的运用,追求清丽、雅逸的艺术效果,出现了淡墨轻毫的工笔淡彩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使用淡彩法。由于山水画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时期的工笔人物画的画面构成由原来的简单配景逐渐发展为大量运用环境构图方法,由此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并增强了真实感。(www.xing528.com)

元代以后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衰微。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虽然被逐渐推进低谷,但大批民间画工仍然活跃在寺庙殿堂和市井乡里之间,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元代山西的永乐宫壁画和明代北京的法海寺壁画等巨制,继承汉唐遗风,以恢宏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并利用沥粉堆金等技法,表现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示了工笔人物画的魅力和气魄。

明代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有唐寅和仇英。唐寅的《王蜀宫妓图》(图1-9)以细腻优雅的描法,表现仕女柔弱的形态。仇英的《秋原猎骑图》以丰富多变的笔法,表现人物与马匹活泼的动态,用笔快慢结合,富于墨色变化。明代后期的陈老莲是一位非常有独创性的画家,他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他的线描人物造型多夸张变形,线条组织讲究形式美感,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图1-10),他的画风对清末海上“三任”及近代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末期的任伯年的人物画,以“钉头鼠尾”描法和夸张生动的造型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群仙祝寿图》(图1-11)线描自由流畅,既有丰富的变化,又有整体的安排,疏密有致。

明清由于西方绘画的传入和影响,在工笔人物肖像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个时期的肖像画,在对人物面部体积关系的塑造和质感表现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日后工笔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笔人物画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大量新的因素融会到传统工笔画中,使工笔画在造型、构图、色彩、技法等方面产生了量的变化。对西方科学写实的造型观的吸收打破了传统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的造型原则,在训练学习过程中成功借鉴了西方写生的方法,在保持用线造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比例、结构、色彩、透视等因素的研究,使人物与环境的描绘更体现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风格上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体现个性。与传统工笔人物画相比,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

现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既研究西方艺术的特点,结合西方色彩的构成理论,又保持并融合了传统工笔画和传统壁画的色彩运用方法,形成了既有视觉冲击力,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独特的色彩语言风格。

同时,现代工笔人物画在材料和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借鉴传统壁画、写意画和传统年画等绘画形式的材料和技法,同时又受到日本画的启发,回归对传统矿物颜料的研究和使用。新材料和综合绘画技法的运用,给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当然,工笔人物画的这些变革并没有改变它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是将传统中国画宁静悠远的意蕴和内在的艺术精髓更加完美地加以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