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编版初中教材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统编版初中教材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特点和编排内容方面突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制者对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重视,也为广大教师进行相应教学做好了资源上的准备。可见,教材编者非常重视课内的“读写结合”学习,希望学生能一一落实。

统编版初中教材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资源载体,是语文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教学媒体之一。新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特点和编排内容方面突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制者对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重视,也为广大教师进行相应教学做好了资源上的准备。

(一)教材编写特点,突出读与写的结合

1.“写作”版块对应“阅读”版块

统编本新教材中的“写作”版块紧邻“阅读”版块,且呈一一对应关系。其“写作”版块的设置延续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独立设置。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分别编排了“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五个写作知识点。这些“写作”版块在布置上紧邻“阅读”版块,让学生需要学习的写作知识点在同一单元有相应的“范文”可以用来阅读和借鉴。而教师讲解写作知识点时,也能够结合“阅读范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据七年级上册教材,示例如下:

第二单元写作技巧:学会记事——阅读范文:《秋天的怀念》《散步》;第三单元写作技巧:写人要抓住特点——阅读范文:《从百草园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第四单元写作技巧:思路要清晰——阅读范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第五单元写作技巧:如何突出中心——阅读范文:《猫》《动物笑谈》《狼》;第六单元写作技巧:发挥联想和想象——阅读范文:《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

入选统编本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教师以之为凭借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还能够使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如何运用写作技巧的问题。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一定能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而“写作”版块中设计的写作练习,也很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教材“阅读范文”中吸收营养,归纳写作技巧,以指导、帮助自己进行写作。比如,八年级下册“学习仿写”版块的第二个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仿写一段心理描写,在写前编者提示学生去模仿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以归纳出一些心理描写的方法,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又如七年级下册“学习抒情”写作版块的以《乡情》为题的作文训练,编者也提示学生去参考《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对家乡的那些饱含热情的描绘,以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可见,教材编者非常重视课内的“读写结合”学习,希望学生能一一落实。并且借助“阅读范文”引导写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方便了其“就近取材”,从熟悉的文章中获得写作启示,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写作学习体现“读写结合”要求

统编本新教材中的“写作”版块主要分为两部分:“写作方法导引”和“写作实践”。在编排方式和内容上,都提示学生用“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来帮助自己进行写作练习。

以八年级上册“学习描写景物”这一“写作”版块为例来看看其“写作方法导引”的编排内容。在指示学生怎样描写景物时,“导引”依照写景的一般逻辑顺序提示了相应的步骤和写作要点,包括:写景应抓住景物特征;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的多方面感受来描述景物特征;写景可以有多种观察角度,并要能动静相宜,也可写不同时段的不同形态;写景要注意融入情感,同一景物的描述往往因人而异,同一人笔下的相同景物往往因时而异,并且每一步骤的写作要点如何把握和运用都用“阅读范文”的相关内容来加以说明。示例如下:

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如《春》中对雨的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描写景物的特征,既可以描述人的视觉感受,还可以描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对花的描写:“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这样的提示,结合了单元“阅读范文”来详细讲解写作理论知识,条分缕析,发挥透彻,使知识更加浅显易懂,让学生便于模仿和学习。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原来阅读文本的“读”更好地体悟、了解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又能以“写”悟“读”,达至对阅读文本更深刻的体悟和理解。

(二)教材课后练习中的“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统编本新教材课后练习设计,根据“选文”的不同而分为四种设计方式:“教读”课文(古诗文、新闻类除外)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部分内容;“自读”课文为“阅读提示”“读读写写”两部分内容;古诗文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部分内容;新闻类文章只有“读读写写”一项内容。

综观这些习题的设计,突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学生由“读”到“写”,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学者们一般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是一个慢慢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制订阅读训练程序时可以根据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阅读训练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四个阶段。与阅读阶段水平相应,个体在阅读过程中随着对阅读材料的加工水平越来越高,其写作就能由积累开始,慢慢到达能够模仿、评论、创造的阶段。统编本教材的课后写作练习内容非常丰富,设有各种层次的写作训练,大致可以做以下划分:

1.积累性写作练习

积累性写作是积累性阅读层次面对应的写作形式,而积累性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因此,其相应的写作形式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对课文“本意”的认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待文本,以“写”助“读”,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

积累性写作有很多形式,比如概写、摘要、摘抄、列提纲、做笔记等,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中的积累性写作,示例如下:

(1)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欧阳修《卖油翁》(七年级下册)

(3)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上册)

2.模仿性写作练习

模仿性写作应当是理解性阅读层次面对应的写作形式,理解性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是弄清楚选文是“怎么写”“如何写”的。从建构主义理论来说,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性阅读,研究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理解其结构特征、章法技巧和相关写作知识的运用,从而为自己“如何写”建立知识储备。由于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存在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学生在阅读时书面语言机制向其头脑中的“资料库”输入信息,当其写作时,则从同一“资料库”里提取信息。因此,理解了文本以后,学生就能够就教材、“范文”章法技法的某一个角度进行模仿,以一个“触点”写成一个“语篇”。

模仿性写作可以分为两种任务,一种指向阅读目标的达成,一种指向写作目标的达成。指向阅读目标时,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依照课文,或仿写,或续写,或扩写,或改写,创作出“另一篇”文章。学生还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主题、词法、句法、技巧等进行创造,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最终达成理解课文的目的。指向写作目标时,重点是学会应用,即学生能就课文的某个方面,如词语、句法、写法等写作材料或知识,学过来应用在自己写的其他文章里,最终目的是完成写作目标。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模仿性写作,示例如下:

(1)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朱自清《春》(七年级上册)

(2)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www.xing528.com)

——茅盾白杨礼赞》(八年级上册)

3.评论性写作练习

评论性写作是评论性阅读层次面对应的写作形式。朱建军认为,读者的阅读要能达到“评论”的层次,就要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读,就要有“角色意识”,把自己“代入”作品中,同作品人物一道,深切地感受和思考人物命运、作品主题和语言表达等。

因此,写评论的目的是更好地去“读透”作品,学生立论时应该用比较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判断和议论,对于某一作品阅读时不能是“我认为是这样”或“教师认为是这样”,而应在学术界研究者们对此作品的“权威阐释”基础上,就作品的内容、结构、意义、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最终的目标是学习“这一篇”作品的丰厚意蕴,彻底、清晰地理解作品。

4.创造性写作练习

创造性写作是创造性阅读层次面对应的写作形式。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着眼于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欣赏、感受、理解课文,学生可从作品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入手,积极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构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一种是把教材、范文作为引子,把文章中一些东西当作“用件”来处理,用这些知识去从事其他的写作、探究,“学以致用”,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中的创造性写作,示例如下: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

(三)“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中的“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1.“名著导读”中的资源分析

(1)“专题探究”中的写作训练,要求“读写结合”

统编本教材的“名著导读”版块,在“专题探究”一栏中,重视让学生阅读作品后“读写结合”,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示例如下:

①创作新故事: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自己来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

——《西游记》“名著导读”(七年级上册)

②跟法布尔学写作:从写作的角度精读《昆虫记》,摘抄若干精彩片段,进行鉴赏、点评;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昆虫记》“名著导读”(八年级上册)

(2)“读书方法指导”提示以写作带动阅读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名著,为“写”探究做准备,“名著导读”版块非常重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每一个版块介绍一两种读书方法,解说精当、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能切实地提示学生各项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其阅读的效率。

比如,《西游记》“名著导读”版块所介绍的阅读方法是“精读”和“跳读”,“导读”对怎样“精读”的指导分为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精思、精读就是鉴赏。以“精读就是细读”为例,“导读”提示:精读就是细读。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借扇”的艰难。

阅读方法指导中,虽然有些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读”,但是其实是“写”的形式,如《骆驼祥子》“名著导读”版块中用“圈点和批注”法来指导读书等。学生用这些方法“以写促读”,写到位了,写“好”了,不仅能帮助自己充分地把握作品内容和积累语言素材,也有助于提升阅读效果,提高分析、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中的资源分析

(1)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听说读写活动的共同参与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多参与把课程内部听、说、读、写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可以加强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学生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实践技能全面协调地发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版块在编写内容与具体设计上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读写活动结合方面,“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这些写作练习往往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表现方式之一而让学生具体去执行或完成。

以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例,学生“读”的活动主要是阅读“资料夹”中的三则材料,并以此为参考填写“资料二”中的调查问卷,梳理和发现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完成后,再通过同学之间的比较、讨论、分析,找出阅读共性问题,提交给教师,让其从中选择几个话题,在全班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最后,以一个“写”的活动“结合‘资料一’‘资料三’,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400字”作为学习活动的结束。显然,在“综合性学习”中,“读”“写”活动是被包含在由方法性知识指导的系列实践活动之中进行的,不是单独培养或训练,这与日常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运用方式极其相似,因此可以说这样的设计为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找到了一条新思路。如果“读写结合”的话题或“结合点”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那么,学生写起来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读写结合”教学完全可以从话题的情境化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乐意写的话题,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去写。

(2)注重读写活动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以七年级上册“文学部落”为例,第一个活动“读书写作交流会”就要求学生组成各个文学兴趣小组,不定期开展读书和写作的交流活动,并且主题可以多样化,诸如大家同读一本书,做读书交流;每人为大家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分享自己最新的一篇文学创作等。然后倡导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赛诗会、课本剧、文学讲座等)展示成果,全班定期交流。这些有关读写之间的互动显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