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尚书》教义解读:历史、事实与分析

《尚书》教义解读:历史、事实与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惟《书》无定体,故《春秋》官礼之别记,外篇皆得从而附合之,亦可明《书》教之流别矣。至如论事章疏,本同口奏,辨难书牍,不异面论,次于纪传之中,事言无所分析,后史恪遵成法可也。名臣章奏,隶于《尚书》,以拟训诰,人所易知。[3]旧题《汲冢周书》,谓晋太康二年汲郡人得于魏安釐王冢中者。武帝时以故丞相史上书,陈击匈奴之非利。徐,徐乐,汉人,武帝时与主父偃、严安俱上书,拜为郎中。

《尚书》教义解读:历史、事实与分析

《书》无定体,故易失其传;亦惟《书》无定体,故托之者众。周末文胜,《官礼》失其职守,而百家之学,多争托于三皇五帝之书矣。艺植托于神农,[1]兵法医经托于黄帝[2]好事之徒,传为三坟之逸书,而五典之别传矣。不知《书》固出于依托,旨亦不尽无所师承。官礼政举而人存,世氏师传之掌故耳。惟三五之留遗,多存于《周官》之职守,则外史所掌之书,必其借之别具,亦如六典各存其副之制也。左氏之所谓三坟五典,或其概而名之,或又别为一说,未可知也,必欲确指如何为三皇之坟,如何为五帝之典,则凿矣。

《逸周书[3]七十一篇,多官礼之别记与《春秋》之外篇,殆治《尚书》者,杂取以备经书之旁证耳。刘、班以谓孔子所论百篇之余,则似逸篇初与典、谟、训、诰同为一书,而孔子为之删彼存此耳。毋论其书文气不类,醇驳互见,即如《职方》[4]《时训》[5]诸解,明用经记之文;《太子晋解》,[6]明取《春秋》时事,其为外篇别记,不待繁言而决矣。而其中实有典言宝训,识为先王誓诰之遗者,亦未必非百篇之逸旨,而不可遽为删略之余也。夫子曰:“信而好古”,先王典诰,衰周犹有存者;而夫子删之,岂得为好古哉?惟《书》无定体,故《春秋》官礼之别记,外篇皆得从而附合之,亦可明《书》教之流别矣。

《书》无定体,故附之者杂;后人妄拟《书》以定体,故守之也拘。古人无空言,安有记言之专书哉!汉儒误信《玉藻》记文,而以《尚书》为记言之专书焉,于是后人削趾以适屦,转取事文之合者,削其事而辑录其文,以为《尚书》之续焉。若孔氏[7]《汉魏尚书》,王氏[8]《续书》之类皆是也。无其实而但貌古人之形似,譬如画饼,饵之不可以充饥。况《尚书》本不止于记言,则孔衍、王通之所拟,并古人之形似而不得矣。刘知几尝患史策记事之中忽间长篇文笔,欲取君上诏诰,臣工奏章,别为一类,编次纪传史中,略如书志之各为篇目,是刘亦知《尚书》折而入《春秋》矣。然事言必分为二,则有事言相贯,质与文宣之际,如别自为篇,则不便省览,如仍然合载,则为例不纯,是以刘氏虽有是说,后人讫莫之行也。至如论事章疏,本同口奏,辨难书牍,不异面论,次于纪传之中,事言无所分析,后史恪遵成法可也。乃若扬、马[9]之辞赋,原非政言;严、徐[10]之上书,亦同献颂;邹阳、枚乘[11]之纵横,杜钦、谷永[12]之附会,本无关于典要。马、班取表国华,削之则文采灭如,存之则纪传猥滥,斯亦无怪刘君之欲议更张也。

杜氏[13]通典》,为卷二百,而《礼典》乃八门之一,已占百卷。盖其书本官礼之遗,宜其于礼事加详也。然叙典章制度,不异诸史之文。而礼文疑似,或事变参差,博士经生,折中详议;或取裁而径行,或中格而未用。入于正文,则繁复难胜;削而去之,则事理未备。杜氏并为采辑其文,附著礼门之后,凡二十余卷,可谓穷天地之际而通古今之变者矣。史迁[14]之书,盖于《秦纪》之后,存录秦史原文,[15]惜其义例未广,后人亦不复踵行。斯并记言记事之穷,别有变通之法,后之君子,所宜参取者也。

滥觞流为江河,事始简而终巨也。东京[16]以还,文胜篇富,史臣不能概见于纪传,则汇次为文苑[17]之篇。文人行业无多,但著官阶贯系,略如《文选[18]人名之注,试牓履历之书,本为丽藻篇名,转觉风华消索。则知一代文章之盛,史文不可得而尽也。萧统《文选》以还,为之者众,今之尤表表者,姚氏[19]之《唐文粹》,吕氏[20]之《宋文鉴》,苏氏[21]之《元文类》,并欲包括全代、与史相辅。此则转有似乎言事分书。其实诸选乃是春华,正史其秋实尔。史与《文选》各有言与事,故仅可分华与实,不可分言与事。

四部既分,集林大畅。文人当诰,则内制外制之集自为编矣。[22]宰相论思,言官白简,[23]卿曹各言职事,阃外料敌善谋,陆贽[24]奏议之篇,苏轼[25]进呈之策,又各著于集矣。萃合则有名臣经济,策府议林,连编累牍,可胜数乎?大抵前人著录,不外别集总集二条,盖以一人文字观也,其实应隶史部,追源当系《尚书》。但训诰乃《尚书》之一端,不得如汉人之直以记言之史目《尚书》耳。

名臣章奏,隶于《尚书》,以拟训诰,人所易知。撰辑章奏之人,宜知训诰之记言,必叙其事以备所言之本末。故《尚书》无一空言,有言必措诸事也。后之辑章奏者,但取议论晓畅,情辞慨切,以为章奏之佳也;不备其事之始末,虽有佳章,将何所用?文人尚华之习见,不可语于经史也。班氏董、贾二传,[26]则以《春秋》之学为《尚书》也。即《尚书》折入《春秋》之证也。其叙贾、董生平行事,无意求详,前后寂寥数言,不过为政事诸疏,天人三策[27]备始末尔。贾、董未必无事可叙,班氏重在疏策,不妨略去一切,但录其言,前后略缀数语,备本末耳,不似后人作传,必尽生平,斤斤求备。噫!观史裁者,必知此意,而始可与言《尚书》《春秋》之学各有其至当,不似后世类抄征事,但知方圆求备而已也。

【注释】

[1]《汉书·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班固以为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刘向疑为李悝商鞅所撰。

[2]《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黄帝》十六篇,《图》三卷。又医家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今以《素问》及《灵枢经》通称《内经》,托为黄帝与岐伯问答之语。

[3]旧题《汲冢周书》,谓晋太康二年汲郡人得于魏安釐王冢中者。然考汉魏人所著书,引此书颇多,盖汉时已有之,非出于汲冢也。书凡七十篇。

[4]《职方解》为《逸周书》第六十二篇,文与《周官》夏官职方氏相类。

[5]《时训解》为《逸周书》第五十二篇,文与《礼记·月令》相类。

[6]《太子晋解》为《逸周书》第六十四篇,记晋师旷与周太子晋之问答。

[7]孔衍,晋人,作《汉魏尚书》。

[8]王通,隋人,字仲淹,门人谥为文中子,作《续书》。

[9]扬,扬雄字子云,汉人,成帝时奏《甘泉》《河东》《长杨》等赋。后仕于王莽。所著有《太玄》《法言》《方言》等书。马,司马相如,字长卿,汉人。文帝时为文园令,武帝召为郎。长于辞赋,汉魏六朝文人多仿之。

[10]严,严安,汉人。武帝时以故丞相史上书,陈击匈奴之非利。徐,徐乐,汉人,武帝时与主父偃、严安俱上书,拜为郎中。(www.xing528.com)

[11]邹阳,汉人。枚乘,汉人,景帝时仕吴,与邹阳上书谏吴王,不纳。

[12]杜钦,字子夏,汉人。成帝时为武库令。帝好色,钦因说大将军王凤建九女之制。谷永,字子云,汉人,成帝时为光禄大夫,善言灾异,屡上书言事。

[13]杜佑,唐人,字君卿,广刘秩(知几子)《政典》,为《通典》二百卷。其后郑樵作《通志》,马端临作《文献通考》,悉以是为蓝本。

[14]即司马迁

[15]《史记·秦始皇本纪》末,另有一段,序列襄公以下秦之先君立年及葬处,与正史小有不同,盖据秦史原文也。

[16]汉高帝都长安,光武都洛阳,时人因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此东京即指东汉

[17]《后汉书》始创《文苑传》,以传文人,后史因之。

[18]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其书选录秦汉三国以下各朝之诗文,凡六十卷。

[19]姚铉,宋人,编《唐文粹》一百卷。

[20]吕祖谦,宋人,编《宋文鉴》一百五十卷。

[21]苏天爵,元人,编《元文类》七十卷。

[22]君主之命令不经外朝者谓之内制,否则为外制。后世君主诏勅皆由学士代拟,其文多编入拟者集中。

[23]弹劾之章奏。

[24]唐人,德宗时为翰林学士,制诰皆出其手。其奏议尤为后世所宗。

[25]宋人,字子瞻,世称东坡先生。

[26]《董仲舒传》《贾谊传》。

[27]《治安疏》,乃贾谊上汉文帝者。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策凡三通。贾、董传中全载其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