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领私人藏书分类编目先锋:提要目录方法

引领私人藏书分类编目先锋:提要目录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私家藏书目录不但数量多,而且在分类编目时,以四分法为基础,或增减,或删井,多有创新。在体例上,首开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还出现了首家著录版本的私人藏书目录。其得书途径除了购买外,主要靠抄录。他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仿效晃公武《读书志》,对家藏图书编制的目录。在宋代众多的已故佚的私家藏书目录中,李淑的《邯郸图书志》是很有代表意义的一家,有必要作一介绍。

引领私人藏书分类编目先锋:提要目录方法

宋代私家藏书目录不但数量多,而且在分类编目时,以四分法为基础,或增减,或删井,多有创新。在体例上,首开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还出现了首家著录版本的私人藏书目录。前者的代表作就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后者的代表作是尤袤的《遂初堂书目》。

晁公武,字子止,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氏作为世宦、世儒的藏书世家,我们在宋代的藏书世家一节中已经作了介绍。晁公武出身在这样的世代官僚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靖康之难后,晁公武随父避难人蜀,绍兴二年(1132)考中进士,为四川转运使井度属官。后历官监察御史,知恭州、荣州、合州、利州路安抚使、四川安抚制置使、知兴元府、成都府,官至吏部侍郎。晚年致仕后,侨居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符文乡。

晁公武博学广闻,治学勤奋,著作颇丰,据《直斋书录解题》等书记载,有十数种之多,惜已散佚,只有其对所藏图书编写的目录书籍郡斋读书志》流传下来。由于晁氏世居汴京昭德坊,故此书又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实际上是他知荣州(今四川荣县)时所编。关于编写此书的缘由经过,《郡斋读书志自序》有详细叙述,称其索与曾任四川转运使的井度厚。井度“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人间多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汜”,“历二十年,所有甚富”。《序》中又称井度晚年,将共收集的五十箧书赠于作者。合作者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晁公武编写这部《读书志》经过三个阶段:先是将井度所赠书与自家旧藏图书除其重复,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接着,“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最后,于每书之后,“辄撮其大旨论之”,即写出提要。由此可见其用力之勤。

《郡斋读书志》共著录晁公武实际所收藏图书一千四百多部,[37]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它按照当时已通行的分类,总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设类,计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凡四十五类。全书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即总论,四十五类中二十五类前有小序。每类之内,各书大致以时间先后排列,每书下有简介,即提要,少则十余字,多则数百字。提要中包括书名、卷数、篇目、篇数、编次经过,有的还引录有关序跋。提要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作者的介绍与评论,有的直接来自耳闻目睹,有的录自唐宋两代历朝实录、登科记、宋历朝国史。其对作者与著作的评论也比较公允。由于《郡斋读书志》是一部全书有总序、部有大序、类有小序,集著录、介绍、校雠、考订于一书的目录书籍,故受到后世历代学者的重视与称赞,直到现在,仍然是有重要使用价值的书目工具书。

陈振孙(?〜约1261),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曾任邺县、绍兴、深水教官、教授。理宗宝庆二年(1226),通判兴化军,历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台州知州、嘉兴知府等职。淳祐四年(1244),任国子监司业,后官至侍郎,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宋史》未为其立传,陆心源《宋史翼》卷二九有传。

陈振孙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但其自谓“两汉犹为近古,愚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引者按:指前后《汉书》)亦从人借。”[38]大概正是家中少书,不能满足其读书愿望,故陈振孙年轻时就注意对图书的收集。其得书途径除了购买外,主要靠抄录。上引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谓:“近年唯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苗,传录夹深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直斋书录解题》中不少解题下载有作者如何抄录得到此书的经过,可与周密之语相佐证,足见陈振孙藏书之富,抄书之物。

陈振孙十分推崇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认为“其所发明有足观者”[39]。他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仿效晃公武《读书志》,对家藏图书编制的目录。并基本按照《读书志》体制,其分类虽未标明经、史、子、集四部,实际上按四部顺序排列,共分图书五十三类,比《读书志》多了八类。五十三类中,九类有小序,其他则无。每书的解题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及其评论。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注意对版本的著录,包括浙本、闽本、川本等地方刻本和官府刻本、某某私家刻本、某家书坊刻本及书院、寺院刻本,还有他亲自传录的手抄本。这一方面反映了他收藏图书之丰富喜、版本之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精通版本,重视对图书版本的著录。

《直斋书录解题》一书共著录图书五万一千一百八十卷,超过了南宋官修目录《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录的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可以说,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流传于世的图书情况,因此,当时就受到了学者好评,周密赞其“极其精详”[40]。由于陈振孙认真考核后撰写的解题,不但成为马端临撰写《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主耍根据,也使后世对其中一些散佚不传的图书知其大概。

在宋代众多的已故佚的私家藏书目录中,李淑的《邯郸图书志》是很有代表意义的一家,有必要作一介绍。

李淑,字献臣,丰县(今属江苏)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父李若谷,真宗时官拜参知政事。淑少聪敏,年十二,献文。真宗奇之,命赋诗,赐童子出身。经寇准荐,授校书郎、馆阁校勘。仁宗即位,迁大理评事,修《真宗实录》,为检讨官。《真宗实录》成,改光禄寺丞、集贤校理,为国史院编修官。召试,赐进士及第,改秘书郎,进太常丞、直集贤院、同判太常寺,擢史馆修撰。尔后,五为翰林学士,五加端明殿学士,三除龙图阁学士。.卒赠尚书右丞。淑多次担任翰林学士,久在馆阁,《宋史》卷二九一《李淑传》称其“警意过人,博习诸书,详练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仁宗)多谘访,制作诰命,为时所称”。除了参加修《真宗实录》外,尝修《国朝会要》、《三朝训鉴图》、《阁门仪制》、《康定行军赏罚格》,所著文集达百余卷。

李淑作为宋代大藏书家,其藏书情况,在宋人的著作中多有记载。上文已有记述,如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京本家语》调:“本朝藏书之家,独称李邯郸公(淑)、宋常山公(绶),所蓄皆不减三万卷”,“李氏书属靖康之变,金人犯阙,散亡皆尽”。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书籍之厄》在记述本朝承平时藏书之富,所列举的著名大藏书家中谓“邯郸李淑五十七类二万三千一百八卜余卷”。陆游所称李淑家藏书“不减三万卷”,是大致估计;周密所记李淑家藏书“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余卷”,是根据李淑家藏图书目录著录,有据可援,当以此为准。(www.xing528.com)

关于李淑所编家藏图书目录,《郡斋读书志》卷九著录:“《邯郸图书志》十卷,右皇朝李淑献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载其家所藏图书五十七类,经史子集通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邯郸书目》十卷,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日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玉海》卷五二著录李淑《图书十志》,引《中兴书目》云:“淑皇祐中撰《邯郸书目》十卷,子德刍再集其目三十卷。淑藏书二万八百十一卷,著为目录,凡五十七类,至是比旧少一千一卷。”

另《通志·艺文略》、《遂初堂书目》、《文献通考·经籍考》都著录有李淑《邯郸图书志》,或作《邯郸书目》,《宋史·艺文志》则载李淑《邯郸书目》十卷、李德刍《邯郸再集书目》三十卷。

综合以上各家书目所载,可得知李淑所编家藏图书目录称《邯郸图书志》,又称《邯郸书目》,共十卷。著录图书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分为经、史、子、集与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八目五十七类。后其子德刍再集其目,订为三十卷。

由于《邯郸图书志》已佚,对其著录体例不得其详,但《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有多处引用是书者'兹选择数例,移录如下:

《郡斋读书志》卷一著录《关子明易传》一卷,谓:“李邯郸始著之目,云:'王通赞《易》,盖宗此也。'”同卷又著录《周易启源》十卷:“右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按:此条还为《文献通考·经籍考一》所引录。卷一二著录《淮南子》二十一卷,谓:“李氏书目亦云第七、第十九亡。”

《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著录《蜀尔雅》三卷,“《馆阁书目》按: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卷七著录《梁四公记》一卷:“塘张说撰。按《馆阁书目》称梁载言纂,《唐志》作卢诜。注云一作梁载言,《邯郸书目》云载言得之临淄田通,又云别本题张说,或为卢洗。”同卷著录《凤池历》二卷,谓:"按《唐志》冯宇《凤池录》五十卷,李淑《书目》唯存五卷。”

类似两书引录《邯郸图书志》中内容还有,不再移录。窥一斑略知全豹,从上两书引录《邯郸志》的内容当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邯郸图书志》是一有解题、提要的目录,其著录内容包括每书的卷数、作者、内容,并有考证。二是其著录内容不但为上述两家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引用,而且亦为官方《馆阁书目》引用,可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著录内容学术价值之高。由此追溯起来,在北宋前期,早在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之前‘大藏书家李淑所编家藏图书目录《邯郸图书志》就已开创了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录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