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藏书楼海源阁杨以增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22万多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一海源阁位于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藏书之追远反映出杨氏藏书旨趣及学术追求,意谓庋藏多多益善,而治学涉海必以经史为源。51岁为父守丧,家居时建海源阁。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

田金芝

【摘要】本文主要以海源阁藏书楼为介绍对象,从海源阁藏书楼的建筑规模、海源阁名字的由来、藏书情况、书籍管理以及海源阁藏书楼的败落、重生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海源阁藏书楼的兴衰历史

【关键词】藏书楼 海源阁 杨以增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22万多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它与宁波天一阁同为历史上私家藏书的典范。

海源阁位于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面积不大,除楼梯外,仅两间藏书。东南两壁放置书架三个,北壁放置书橱一个,书架两个,楼梯右侧放置书架尔格。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云:

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并籍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

楼檐廊门前立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環。”藏书楼前有一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读书亭。楼下东首有通往后院的甬道。杨宅四进院内又北瓦房五间,东西瓦房各三间,为明清版本藏书处。

何谓“海源阁”,杨以增在自题跋语中已作简单说明,具体来说:海,意谓收藏宏富,治学涉猎广泛。源,意谓追远之思,包含“祀事”与“藏书”、“治学”诸义。祀事即祭祀之事,追念先辈之恩泽,名及所出,是古代社会祭祀的重要内容。藏书之追远反映出杨氏藏书旨趣及学术追求,意谓庋藏多多益善,而治学涉海必以经史为源。关于何谓海、源及两者的关系,梅曾亮在《柏砚山房文集·海源阁记》中曾作精辟阐述:“若班固志《艺文》,自六艺而外,别为九流,则凡书之次六艺,如诸子者,皆流也,非其源也……故书犹海者,流之必至于海业,势也。学者而不观于海焉,陋矣!虽然是海也,久其中而不归,茫洋浩瀚,逾远而不知其所穷,悄然不知吾之所如,浮游乎无所归休,以终其身为风波之民,不以惫哉……同年友杨至堂无他好,一专于书,然博而不溺也,名藏书阁曰海源,是涉海而能得所归者欤!”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收集的结果。

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杨兆煜,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30岁中举人,曾任山东即墨县教谕,其书斋名“袖海庐”。当时,杨兆煜已藏有很多书。他使用的印章有“古东郡厚遗堂杨氏藏”、“古东郡厚遗堂珍藏”等。“厚遗堂”亦为杨兆煜的斋名,杨氏内宅大厅中有汤金钊书“厚遗堂”嗑额一方。杨兆煜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终年77岁。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一号东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生于聊城。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17岁入庠,32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后历任贵州荔波、贵筑知县、贵阳知府,广西左江、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湖北按察使。51岁为父守丧,家居时建海源阁。服阕调任河南开归陈许道员,后任甘肃按察使,58岁任陕西布政使,59岁升陕西巡抚权陕甘总督,60岁任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咸丰六年(1856)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谥“端勤”。杨以增一生嗜好藏书,任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时开始收购书籍,任陕甘总督时以购精刻本、善本为主,兼收并蓄,此时所购书籍甚多。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颇多,此时购入珍本、善本最多。杨以增使用的藏书印章有“杨氏海源阁藏”、“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杨东樵读过”、“杨以增印”、“字益之号东樵,杨以增之子杨绍和(1832—1875),字彦合,号勰卿,同治四年(186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等职,居官北京时,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使海源阁藏书更加丰富。杨绍和使用的印章有“杨绍和藏书”、“杨勰卿”、“仪晋观堂”、“东郡杨绍和字彦合鉴藏金石书画之印”等。

杨以增之孙杨保彝(1852—1910),字师龄,号凤阿,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山东通志局会纂、山东优级师范教务长等职。他使海源阁藏书又有所增加。杨保彝使用的印章有“聊城杨氏三代守藏”、“杨保彝”、“陶南山馆”、“眉园”等。

同治十年(1871),杨绍和曾编著并刊行《楹书隅录》十卷,内载海源阁所藏珍本268种。后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载书464种,计11328卷。杨保彝还编有《海源阁书目》六卷,分经、史、子、集四部,藏书3236种,计208300卷。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藏书之多之精,当时已闻名全国。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藏宋元珍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故又有“南瞿北杨”之称。近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在论及藏书时曾说:“陆氏之葩宋楼、丁氏之八千卷楼乃新造之邦,殊未足相提并论也。”唯“南瞿北杨,以其收罗宏富,古书授首源流,咸有端绪,并称雄于海内。”并说海源阁集是“世之菁英,举旷世之鸿宝”,堪称“琅環之府,群玉之山”。

除藏书外,杨氏几代人还先后编著刻印了《海源阁丛书》数十种。其中包括《叶石农先生年谱》、《焦声馆集》、《蔡中郎集》、《三续千字文注》等。杨以增还校印了《禹贡九州图》、《恒星赤道图》、《皇朝一统图》、《万国地球图》等工具书。杨绍和曾编辑了《杨端勤公奏疏》、《海源阁珍存尺牍》等书,但未刊印。杨以增的曾孙杨承训于1920年还刊印了杨氏三代的诗文集——《退思庐文存》、《仪晋观堂诗抄》、《归瓻斋诗词钞》等书。这些书,有的刻于江苏清江浦,有的刻于北京海王村,有的刻于聊城和肥城

海源阁的藏书和刻书,得到了杨以增的同年好友江苏仪征梅曾亮、安徽泾县包世臣、浙江嘉兴高均儒以及仪征钱衍、石警石等专家的帮助。他们除参加鉴别、收购外,还协助杨以增编刻校勘了《海源阁丛书》。

另外,海源阁还珍藏了书画、碑帖、砚石、印章、金石、瓷器等丰富的文物。其中,仅商周铜器就有十数箱,历代碑刻拓片20多箱,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端砚200多方,每方端砚都配有楠木匣子,有的还镶有玉宝石。杨保彝曾编著《海源阁金石书画目录》5册,对所藏文物作了记载,但未刊行。

海源阁藏书十分谨细,杨承训在《曝书》一文中说:“我家遵守旧规,每二年或三年必晒书以此,全家共同从事,并预先邀同亲友数人帮忙。由清明起,至夏历止。据先世遗言云:'夏日阳光强烈,书曝晒后,纸易破碎,不耐久藏,且时多暴雨,又卒不及收拾之虞;秋季多阴雨,潮湿气盛,故易袭入书内。清明节后,气候干燥,阳光暖和,曝书最为适宜,立夏后渐潮湿,即不宜晒书矣。'晒书时,将每册书按次序散列案上,在阳光下晒一至二小时即移回室内,再按原来次序排列原架格上,并用白丝绵纸将樟脑面包成许多小包,分别用一二小包随书装在函内,但不得放入书内,更换书皮、书线亦于此期为之。海源阁藏书,尽属珍本,外有木匣,内有锦函,并在清明后每日将全部门窗悉行放开,以使曰暖风和之气徐徐进入,只将架格上浮尘掸净,但不启函出书,由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止,大致有5天至7天,过此时期,即将全部门窗重新关闭,严密封锁,同时封条,以照慎重。”由此可见海源阁藏书之严谨。(www.xing528.com)

海源阁藏书秘不视人,外人、戚族一律不得接近。刘铐在《老残游记》中曾提及此事。老残来东昌看书未成,便在旅店墙上题写七绝一首: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環饱蠹鱼。

从这首诗中可知清初江南泰兴季振宜、常熟钱曾、吴县黄丕烈、常州汪士钟四大藏书家相继败落后,其书籍很大一部分进入海源阁。从中还可见海源阁藏书实行的是关门主义,多年来给人以神秘之感。

海源阁藏书处,除了聊城杨宅外,还有位于肥城华跗庄的杨氏别墅“陶南山馆”(又名“眉园”)和位于聊城西南25里田庄的“弘农丙舍”(亦名“厚遗堂”)。《海源阁丛书》的全部书版原藏于杨宅内,后迁移到“弘农丙舍”收存。

海源阁藏书后期遭到严重损失。

由于战乱,海源阁所藏主要宋元珍本于1928年随其第四代主人杨承训移藏于天津租界住所,其中部分宋元珍本于1931年被杨承训以8万元抵押在天津盐业银行,当时曾引起国内藏书家和图书馆界的注目。1929年土匪王金发占聊城时,海源阁珍本书籍有所损失。1930年王金发二次陷城时,海源阁藏书损失极大,金石书画损失尤甚。后来杨承训所存明清版本移于济南纬一路东兴里杨氏新居,后来又被杨承训的岳父劳之常运至北平。再后,山东省图书馆购入杨氏残存的明清版本17000卷,运回济南收藏。抵押在天津盐业银行的宋元珍本,杨承训后来已无力赎回。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因公到北平得知此事,才以20亿法币赎出来,归入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此外,海源阁藏书流散在社会上,存于其他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仍不在少数。

和其藏书一样,海源阁藏书楼及杨宅大院也相继受到破坏。1930年,杨宅开始沦为韩复桀部队的兵营,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一直有一个步兵旅部驻在那里。杨氏的家具、书橱、书架等日渐损毁。1939年春天,沈鸿烈的山东省政府流亡聊城时,曾在杨宅设“主席行辕”。同年11月聊城被日寇攻陷,杨宅又成为日伪军司令部。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伪顽合流的土匪部队赵振华旅和郭培德团的司令部也安扎在杨宅。

1947年1月聊城解放时,八路军某部政治机关为保护聊城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害,向入城部队发布三项命令,其中第二项就是“保护中国四大书库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邯郸《人民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解放区各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这一重大新闻。八路军进城后,立即派部队将海源阁保护起来,朱德总司令刘伯承陈毅将军等先后视察了海源阁。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位列其中。遗憾的是,党的文物政策没有能贯彻始终,“文革”初期,海源阁藏书楼连同杨氏五进院子被拆除。

海源阁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方搜集,海源阁历年失散的书籍,大多归入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把海源阁藏书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贵书籍存于“善本书库”。山东省图书馆则把海源阁藏书集中起来,开辟了“海源阁专室”。

1959年,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中国通史陈列“高度发展的明清文化”一纲中的“官私藏书”条目里,重点介绍了全国著名的官私藏书处,聊城海源阁位列其中。它和北京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为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

1960年,北京文物出版社编印了《中国刻版图录》,海源阁收藏的44种宋元珍本被拍照编入书中。1961年后,北京中华书局相继出版了标点本《二十四史》,其中前四史,就是以海源阁的藏本为主要参照文本,进行标点、排印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毛主席送给他的《楚辞集注》,也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海源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聊城文化昌盛标志的重要价值。为弘扬民族文化,聊城市政府博采众议,于1992年10月将海源阁重新修复。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单檐歇山,上下两层,并设左右配房。另夕卜,修复后的海源阁仍然收藏着众多昔日的藏书原件,如:《海源阁书目》6册、海源阁藏书印章11方、《杨端勤公奏疏》21册、《海源阁丛书》5种、《禹贡九州图》、《恒星赤道图》、《皇朝一统图》、《万国地球图》等上千件珍贵文物。目前,海源阁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瞻仰和学习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查阅珍贵古籍资料的学习场所。

[1]郝保奎.中历史文化名城一聊城[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5

[2]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海源阁研究资料[MJ.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

[3]丁延峰张连增.海源阁藏书楼“室名”考述[J].济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4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