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前提:学习育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定义了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阶段

理论前提:学习育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定义了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阶段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丰富性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学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学育,就是相对于这种文化旋涡性层次程度的在于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阶段上的确定。

理论前提:学习育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定义了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阶段

1.学育之所以能够走向历史前台,是因为它能够对教育进行继承和发扬

学育能够对教育的弘扬,首先它得有个理论前提。第一、它必须有认识论发展的新领域。当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物理性认识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有学育的理论基础,也不可能具备进入学育时代的条件。因为我们面对的自然环境,我们也都无法理解,我们怎么可能去摆脱眼前这种迷茫而超越性地走向未来,显然是不现实。人们首先要掌握、理解、抛弃被面前所困惑的自然现象。才有底气的迈步走向未来。为此,当科技发展到高层次之时,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证实并排除这些神学、迷信等所带来的相对于未来的疑团。同时把这些认识作为一种基础,且能充分地给以把握,成为踏进未来门槛跳板。由此这一切,上升为一种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水到渠成的走向了未来。第二、教育它提供了一整套研究事物的规律和方法,这种规律和方法,相对于未来的发展,具备了一种借鉴的意义。我们有了一套以教育体系为基础的认识周边事物存在的能力和程序,并且有一种科学的理解角度和途径,使得我们能够迅速地在物质性认识领域、精神领域以及相对于未来的思想领域,大展宏图,真正的大踏步的走向未来。也使得我们能够在追求客观事物和谐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人类社会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性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学育的理论基础。第三、人的认识区域在不断扩展,也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对周边的认识通过类生命的深度演绎,特别是教育在类生命中所以继承的重大作用。人们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进行积累和掌握,突破了我们原本对世界、对人类乃至对宇宙的认识局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这种认知不断深入,区域性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世界。这大草原是我们从高山丘陵、从大江大河蔓延过来的所以看到的这种宽阔领域。这些都在于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为我们走向学育提供了前提准备。当人类走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这种丰富多彩的世界之时,当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整个地球的认识,乃至我们构建的整个文化体系丰富的时刻,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学育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和可能性的现实存在。

2.对知识的增长速度和量要求,不再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教育时代,对知识的掌握和量的要求是迫切的。因为社会要发展,人类的文明要推进。就此,人类就必须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且在于提高效率与速度上,大作文章。所以,人类社会对知识的增长速度和量的需要,会有一定的要求。但到了我们人类能吃饱的这样一个生活状态(临界点),知识掌握多少,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问题,知识增长的速度,也不再是目前的急需。一切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主要是为吃饱饭人的在于精神上满足(从物质满足,走向精神满足,再走向思想性的自由与无限。在这里的精神满足,可以理解为一种过渡性阶段)。这种满足,就其具体的主要主要形式,变成了个体人来到这个世界,能够很好的存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至于生活的存在方式与内容,不再是重要了。而且内在性思想相对于外在性物质能够平静和谐,这才是人生来世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外在的物质性要求,转置为对内在性思想的自由与发挥,这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物质性满足后的重大转变)。应当说,人的此时已充分认识到从内心上彻底感悟自己走过应该存在的那一段过程实质性意义。只要你走完这样一段过程,你再用一千种知识点和较短的时间把它用掉或者增加是没有意义的。你用一千种知识点来支撑走完这段路程,与用十种知识点来走完这个路程,效果都是一样的。这种状况,相对于现在物质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拥有一千种知识点,你却拥有十种知识点,我们在物质瓜分的力度上显然有差异,我们所占有的物质的程度不一样。在物质时代,每个人就得用以最快的速度去获取最大的知识点,然后将其变成自己挖掘与瓜分物质性财富的能力,使自己保持不挨饿的状态。现在的这种状态,历史告诉我们,它已经不再存在了。

我们前面刚刚提及,物质性的追求是有上限的。上限一旦临近(物质性的上限,是不可突破的。一旦逾越就会走向反面。物极必反,这是物质性世界之所以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原则),再逾越上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人(包括人类社会的本身规律性),相对于物质性追求,相对于未来百年,是已达到了这个上限,再是继续掠夺,是没有必要了。在物质追求达到上限性(人们至今还在怀疑,人追求物质性满足有上限吗?由此在这里有必要再肯定两点:一是肉体的需求,是受限于肉体本身的机制作用系统。任何系统,都有着上限性规定。二是一旦人的主导作用性是思想时,人是没有欲望的,或是弱欲望,少欲望)。瓜分完知识量再去瓜分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能力再强也没有作用,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负面影响(什么是“瓜分”?就是以人之欲望为条件的相对于事物存在性的霸占)。生活在物质性时代,与生活在思想性时代,其特征性完全不同,这种不同所以引发的教育走向学育,凸现了它是一种必然性。教育强调的是“知识量与效率”,学育强调的是“智慧的和谐”。在思想性时代拥有知识量,已经没有重大意义(存有少量的辅助作用性),掌握知识的速度,更没有任何效益。我们只是慷慨的平和的微笑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人生态度。

3.文化是一个旋涡场

我们现在在物质性基础上总结出人的一些精神因素,同时以思想性为条件归纳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些实践行动,我们将其定义为“文化”。它就是存在并影响人们之内外性的一种无形“构架”(即一种气场。存在,指外在性的“场”的作用。影响,指氛围相对于内在性的渗透)。实际上它很具有旋涡性。在这个漩涡中,文化层次越低,漩涡就越急;文化层次越高,漩涡的直径就越大。也越缓慢。直至可以脱离这个文化旋涡,那就是圣人了。我们很多人处在不同的文化场,具有不同的相对于事物存在性的认识,同样也具有不同的人生观。教育与学育,就是相对于这种文化旋涡性层次程度的在于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阶段上的确定。有些大学的文化场比较大,他的层次高,他的旋涡的面积也就比较大,但是旋涡不急。所以在旋涡旁边的事物是比较容易会被漩涡的引力牵制。如果文化层次很低,面积又不大,这个当中的事物就很快地被吸中心场进去。也就是说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话,面积比较小,旋涡急,引力大。这样,我们很快就被吸纳过去。有些人进入到比较高的文化场,漩涡不急,但也慢慢被同化。文化是一个漩涡场呢,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文化具有意识性中心。二是文化具有意识性流,且在于外在力作用下呈现“旋转”的现象。这种“文化意识流”与人的“意识性”与外在一切,很有一拍即合的味道。故相对于人来讲,它就是一个旋涡场。

4.任何事物都是由表层现象与深层本质组成的

任何事物都是由表层与深层两部分组成。任何事物都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面,主要是事物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层面是深层阶段,就是内部层面。表层是指事物发展的初、中级阶段,是事物在聚结突变能量时期的表现性存在,也是事物在没有“质”变化的过程表现。深层是指事物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是对事物总结性的相对于本质的归纳,是事物走向灭亡的最后陈述。是一种悲哀,是一种实质性的为新事物发生奠定基础。

事物“表层”与“深层”的瞬间性历史阶段,从所占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间来讲,表层和深层不是等分的。表层阶段应当占70%,深层阶段占30%。事物发展的相对于人的认识性,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可以是三七开。当然,事物存在性的“表层现象”与“深层本质”之划分阶段的根据,是它们两者的主导作用性。也就是说在事物的演化过程中,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在于自身的纯粹。许多事物在初级阶段,发展的时间很长,它要占70%。到了深层阶段,它所占的时间只有3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这两方面层次的转变。先要经过表层的演变,然后发展到深层。一旦“深层”完结,事物就将走向毁灭,完成它所以存在的整个过程(从这里我们是乎有一个感觉,世界万物之在,是一种事先的规定性存在,是一种以数学机制性系统为背景的条件性存在。即宇宙为数学运算体系)。就教育角度而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过程,实际经过两个层面、两个因素:一个是表层,占70%的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教育现象。教育是一种再现文明发展表层过程的表现形式。事物到了思想性这个阶段,它就不再是教育可以概括的理论,也是不可实践的过程,它应该是有另一个表态,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育的学习过程。这就是另一个层面(深层阶段的反映事物存在的本质性)的学育因素。这个学育过程就是对教育的否定、延续和宏扬。实际上从演化的时间上看,它只是占30%,但却有对于事物存在性的决定意义(教育占整个人类文明史的70%。学育占30%)。从当前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来看,我们的当代教育,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了它“深层”的阶段,也就是即将迎来学育时代到来的阶段。现在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表层的反映特性和深层的反映特性完全是不一样的。表层有以下几个特征性:

(a)物质性。这是表层的主要特性。事物的表层,即事物的现象性,它是物质的、客观的,且具有一种很强烈的凝聚性。我们现在的唯物主义,很适用表层的这种过程存在。表层明显的表明了它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过程。物质性,表述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它的根本实质。一般来讲,它都是人类社会在物质性追求阶段能够感知能够把握的事物。

(b)规律性。它反映的事物存在性,都有是有规律的。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过程都有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它是反映事物的过程。不从头到尾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而只是从发展过程的一小段来考虑的,这样的事物,都是有规律性的,而且是有因果关系的。一旦放到从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整体过程的始末这样一个宏观角度来看,它是没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无序的。同样,它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人的认识,必将从事物存在的过程中认识,走向对于整体事物过程的认识,这是人对于事物存在背景认识扩展后的一种必然。宏观的整体事物,是没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性。我们看事物、研究事物,就在这个小阶段中,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可以预测的,因为它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行反映的前提,是事物存在相对于人的认识性,是处于表层阶段,且是事物存在的过程之中,非是人之对其整体的俯视。所以,在表层阶段,这个特性很明显,它是很有规律性的。一旦人的认识,走向了深层的宏观性本质性认识,则就没有了它的规律性,也没有事物存在的相对于时间的因果关系。

(c)在事物存在的一小段中,具有事物的连续性。表层的这个过程,在一小阶段中都有它的连续性特征。所以它的特性是连续的,能够反映事物表层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根本性。

(d)不稳定性。事物在表层的存在,是不稳定的。表层事物,具有它变化的现象性,由此它有较短的稳定过程。所以它容易出现暴躁、跳跃、间断等属性。比如战争、局部动乱等,它实际上是一个表层事物的特性现实,它的不稳定性,是事物在于这个层面上的必然表现形式(人类社会,一旦到了成熟阶段,是不可能发生战争的。若是非常成熟,连局部的动态现象,也会消失),如果这层表层事物的不稳定性,达到了一定的时段,就会无序性的动荡,这就暴力性现象。这也是事物处于表层的一个特性。

(e)精确性。事物在表层(现象性)期间,它的存在性,相对于人的认识都是很精确的。现在的数学、科学等在表层领域中,其精确的表现形式,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个精确性中包括许多直观感知、可操作的或直接可以认识的事物存在。精确的意义,在于人之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相对于物质性为基础,它是一种对应性的存在,这也是教育得以发展的一个支撑点。

(f)聚合性。表层还有二个很大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有较强的聚合性,把局部的,个别的事物,努力聚合成整体事物。在表层阶段,我们许多事物都是从零碎走向集中,从分散走向集合,就是一个逐渐凝聚过程。这是表层事物存在的一个很大特性。当它们集合在一起之后,会寻找突变的机遇和可能的力量,使事物存在性的突变环节适时产生。真正突变发生以后,它就是另一个层次意义上的事物了,即深层的状态和过程。在表层阶段,它有这个欲望——凝聚的欲望,所以任何事物都将最终在于走向凝聚(外在性的力之作用,始终存在。这种外在力,实质就是一种能量的供给。能量的最大特征性,那就是促使事物的凝聚)。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逐渐走向城市,社会城市化。现在的发达国家中城市是主要的,也就是人口的的聚合地。政治集团越来越强化特征性,也将是一种凝聚集合的现象。分散的社会财产,现在也逐渐走向集合,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垄断资本家身上(社会主义的财产,主要都集中在国家本身)。这也都是一种事物存在在于“表层”(现象性阶段)的一种聚合性现象。但是,任何在于“表层”的事物存在的聚合,最终都会断裂和会变异。也就是在于“外力”作用下,走向对其自身的否定过程。(否定,是突变环节的根本性)。

(g)上限性。表层发展到一定程度,必有它的上限规定性存在。我们不考虑它们底限的起点,但必须要有个存在的上限性,即发展到了上限就会引发突变。任何事物,不可能走向它的无限。只有走向自身存在的极端。也就是对其自身否定的上限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也就是该事物存在的上限性。

(h)矢向性。表层事物存在的另一个很重大特性,那就是它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的,且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多元以及可逆,那是事物存在走向了深层(本质)阶段的一种特征性。

(l)目的性。在小阶段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它明确目的和方向。在目的性的过程中,它的功利性是突出的。所以事物存在在“表层”阶段(事物过程中“小阶段”的相对于人的认识,都属于事物的表层阶级),它强调效率、强调功利、更是强调事物发展的目的。

(k)根据性。任何事物的表层运作与发展,都要强调它的根据、来源、发展基础等,也就是一种根据性的存在(在这里的存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性)。事物因为有了根据和基础,才能够相对于未来的发展,才能够摸索出未来所形成的框架。在此,它的根据性是很强的。

(j)阶段的形成性。每一个小阶段的事物存在,都是自成系统的存在。自成一体的一种滚动发展。每一个小阶段的事物,都自成系统、自成体系,这是表层事物的一个很大特征性。

(m)单向性。许多表层事物存在的因素,都是单数的,它很难有复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产生于事物的深层次阶段)。什么是“单数”呢?单数是指构成事物存在性的最基本单位,是单体粒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量子”。那什么又是“复数”呢?复数就是指事物存在的构成因素,是“双元体”,即“正”与“负”对象物,的共轭性存在。这里的“对象性”所指,是指表层事物的复合体存在。这种“复合”,是以“正”与“负”的互为对应性成双而在。一般来讲,事物在于表层阶段,它们都是以单向性为特征的存在。

(n)追求终极目标。因为表层事物的存在,是在于过程性的存在,由此它就有相对于事物终极目标的追求。所以它有终极目标的追求性。(www.xing528.com)

(o)层面性。事物的在于“表层”阶段,都应该有它自身“层面性”的限制。也就是相对于事物的理解,总停留在事物表层的这样一个层面,深入不到事物内在性的本质。故在于表层,此事物相对于人的认识,就有表层的层面性概念。

(p)表层事物的忘我性。什么叫“忘我性”?也就是事物的存在,总是在于对其自身否定的过程中,达于一种相对于局部的肯定性。表层事物,相对于深层事物的肯定性,是一种在于局部为背景的否定过程。所以,我们形象的比喻为“忘我性”。

5.相对于事物的表层特性,作为表层事物根据性的“深层”事物,同样也具有以下之特性

(a)精神性。精神,是相对于物质性层面的一种升华,也是事物表层的相对于人之认识的走向“深层”之事物认识的一种现象。它是作为“深层”事物在于初级阶段的最为特征性表达。人是灵魂性的东西,精神是灵魂的现象性。

(b)模糊性。深层是不会像表层那么明确的,它是无界的、模糊的。事物之间很难有明确界限。它没有上限,也没有底限,总之,它是模糊的一种弥漫状态,具有无限性。我们在表层阶段要求清晰,甚至要求可见性。但深层是模糊,它不要求明确,而且在对事物在模糊中产生一种生活的喜悦感和美感。这是由于人的思想性,决定深层事物的存在性。

(c)无序性。表层是有序的,深层是无序的。它没有过程,是无头无尾的,而且它是可逆的。是无序的、跳跃的、间断的。但在某一个小阶段,某一个小区间中,它能保持连续性,也是可以探究的,但在整体事物上,是无序的。

(d)时空的宏观性。深层地看问题都是放在大角度中去看的,也就是看事物存在,总在于事物存在的整体过程的始末,或是在于它的终结阶段,不同于“表层”看问题的总在于事物存在的过程之中,且在于这过程中的某一小阶段。在这样一个大的整体过程中(所谓的“大”,是指某个阶段性时空,超过了人的一般性认识),这是事物存在处于“深层”阶段的一种认识立场。表层阶段的事物存在,基本上是在过程中选取,摄取一个小阶段,然后来研究问题。所以,它有规律性、因果性、存在性、连续性、聚合性等,但作为事物存在的“深层”认识,却大不相同,它是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性掌握,由此全面的否定的事物存在的在于“表层”的所有特性。

(e)虚无性。它不像表层事物的存在性,是客观存在,反倒越来越追求一种虚无、追求一种人之思想相对于物质现实的未来,而不是追求现实的东西。

(f)趋散性。它不像物质那样凝聚、聚合在一起。它是趋散力较强的事物,它把事物趋散开来,这刚好和表层的特性相反。

(g)缓慢性。它是平静的,它不像我们表层事物存在的那样激动、狂妄,它是平静的、缓慢的。

(h)双重性。也就是深层的事物存在,在过程阶段,强调集体性,在终极阶段强调个体性。也就是说深层阶级的事物,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有“表层事物的特征性,更有“深层”阶段的特征性。是深层的阶段性,包括了事物作为表层的存在性,具有十分明显的双重性,即过程的集体性,终极的个体性。它的双重性,还表现在物质性与思想性的不断交叉与重复。任何事物在于后阶段性的存在,从来就不可能在于自身方面的纯粹。一切可以纯粹的,都是事物处于表面阶段的早期现象。

(j)复制性。深层的事物往往是可复制的、可重复使用。它不像表层事物的那样具有矢向性,且不可逆。实际上,复制性,是生命事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表层”与“深层”事物的最大区别,那就是表层事物反映的是一种非生命性的存在,而深层事物,则就是生命性事物的存在。也就是说,教育反映的是一种以物质性为基础的非生命现象。学育则是一种以思想性为条件的生命性之存在。

(k)复数性。深层(本质性)阶段之事物,都是以复数的形式而存在(相对于“表层”事物的单数而言)。所谓的复数,是指两对立性元素的在于现象性统一时所以强调的两个对立性元素的共同。即一种互轭存在的现象性。

(l)无限制性。它整个过程是发散的,而且是无限制性的发展,没有任何限制。因为“深层”之事物的根据,是宇宙本源的自然性与思想性,完全不同于“表层”事物的根据性是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m)过程性。“表层”追求终极目标,“深层”在于终极的回视过程,体现一种区别,区别于“表层”过程性的综合为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现象。

(n)知我性。表层是忘我的,也是狂热的。那么深层事物,它是知我的。就是说,它很能感知自身事物的存在,也很能记住自身的存在实质,它不会轻易妄动。

综合之所述,我们知道“表层”事物,是教育的土壤。“深层”事物,是学育的实验室。

6.首尾相接的环状,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事物的存在,总是以一种规律或者规则的形式而存在,其外状总有作为事物存在所呈现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首尾相接的环状”形式,也就是说是自成一体的封闭系统。但这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尽管事物各异、规则各异,但都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出发点与回归点总是在于某个层面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非层次的首尾相接,它有多个出发点,却只有一个回归点。恰似一种网状结构的封闭。一个事物不可能只有一个出发点,它有多个出发点,从理论上讲,有多少个出发点就有多少个回归点,可事实不是如此,它只有一个回归点。那么事物之所以产生区别就是因为两点:一,出发点的数目不一样,路径不一样;二、出发点的能量位置不一样。这是认识诸事物区别的根本手段。

7.未来知识不再重要

未来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就是人类生存、生活指南性的知识。还有一部分是提高性的知识。就是满足个体者自己兴趣爱好的生活乐趣内容填充的知识。我们现在知识在未来起不了多大作用,我们现在的知识是以人类追求物质性满足为目标的,一切为着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服务。

未来社会不再称为人类社会,而是人的社会。人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回归。为此,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构建的知识框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存在性以及人的本质性。就如一个人走到宾馆去索求服务一样,他有一定的基础指南,比如安全通道、物品的存放、退房的时间等。今后人来到世界上,就像住一样,尽管也要有个必要的指南,但这不需要人来掌握。在这个房间中,人们可以用电脑来写论文,或高谈阔论或举行沙龙等,这都是人的爱好。你可以选择不开电脑,躺在旅馆里看电视。也没有任何规定一定要在这里开沙龙,更没有必要在24小时内一定要完成论文。一切都凭着个人的兴趣所好,去履行个人所以天赋禀性的乐趣。选择,成为未来时代人们生活态度的主要取向。一切所谓的知识,都是自己体会、自己品尝的。犹如到农田里自己采摘的果实一样,甚至是自己播种种子而收获的丰收。一切之作为(不同于直接到菜市场购买所得),并非一定要为社会服务,它只是一种相对于个体者兴趣的自我满足过程。这种转变,教育不走向学育,那是不可能再有教育的天地。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所以统一的规定性系统知识,将被未来的人之社会所抛弃(知识,是人类社会为其自己目标服务而构建的。智慧,是人之的一种天赋禀性),以人类社会物质性发展标准作为基础的知识,将不再引发人们的重视。这些知识也将退化成一种人们基础性生活的知识。未来的知识靠自己的双手(这里的“双手”,强调的是一种智慧)去丰富,人们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生活乐趣得到提升、得到满足、得到完整,从而不断使自己感受到自身来世生活的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