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皮影戏剧目分类与发展: 探索陕西皮影戏的丰富传统文化

中国皮影戏剧目分类与发展: 探索陕西皮影戏的丰富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皮影戏的剧本种类分为三类:全部戏文的手抄影卷、文字简单的提纲本和没有文字只靠口传的戏词。这些剧本大都广泛流行,并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推动陕西皮影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影戏口传剧目大多直接来源于评书、鼓词等民间说唱文学,都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历代单传。目前,保存在各地民间艺人中间的皮影戏剧目非常丰富,可以演出的卷本戏和口传剧目可达数千种之多,可谓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中国皮影戏剧目分类与发展: 探索陕西皮影戏的丰富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任何戏曲的戏文都是以传播伦理道德为目的,而民间大众的许多传统观念,也大多来自戏文,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清·王宏)。

我国皮影戏的剧本种类分为三类:全部戏文的手抄影卷、文字简单的提纲本和没有文字只靠口传的戏词。传统手抄影卷主要流行于冀东、陕西、东北、四川、湖北等地,提纲性的简写本主要流传在湖南、江浙、广东等地,口传心授的戏词主要出现在山东、河南、晋中等地。

传统手抄影卷皆出自文人墨客的手笔,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扬教化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明代中叶,传奇剧本创作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亦有一些不第秀才为娱心劝善或遣心消闲而专门为影戏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作品诗文并重、雅俗共赏,能引人入胜,所以久演不衰。这些剧本有唱念的全部文字,俗称“影卷”,即所谓“经卷本”。传统手抄影卷常见于河北滦州、东北、陕西、湖南、湖北等地,也有的地方叫做“朝本”,一般是用毛笔手抄的卷本,多为长篇连本卷。其剧情人物复杂、角色行当齐全、唱词结构和韵仄多变,其中有各个角色对白和唱念之词,演员需要在幕后看着卷本唱念,而且卷本中还有人物上、下场等动作的提示等。

冀东传统影卷《五锋会》

冀东传统影卷《大登殿》

这些传统影卷大多出自不第文人之手。如乐亭县戴家河的道光年间秀才高述尧。其先祖居关东辽阳,属满洲镶黄旗,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关,封疆于乐亭关帝庙村,圈地建立皇庄,为三等皇粮庄头。高述尧博学多才,广收经史子集、喜读诗词歌赋,年轻时得中秀才,由于为人耿直、慷慨好义,得罪县令而被革除功名。因仕途被堵,他便在乡设塾授课,授徒之余,编写了《二度梅》、《三贤传》、《定唐》、《珠宝钗》、《出师表》和《青云剑》等多部影卷。

与“老高先生”齐名的还有一位后起之秀“小高先生”,叫高可亭(1869—1934年),乐亭县姜各庄人氏。高可亭以写作单出影卷著称,如《邵玉兰救夫》、《缘珠坠楼》、《庚娘传》、《西湖王》、《武家坡》、《算粮拜寿》、《大登殿》、《乾坤带》、《刺虎》等多部影卷都出自他手。同时期,乐亭县很有名气的学士史香崖也写了一册《黑驴告状》。(www.xing528.com)

乾隆中叶,陕西渭南县举人李芳桂(1748—1810年)曾入京会试不中,又目睹战争、流民、白莲教农民起义和官兵残酷镇压,遂借戏剧之“高台教化”创作剧本,以揭露清朝文字狱、抨击奸佞把持朝政、颂扬为民除害、发泄自己对社会的感慨。民间传说他前后为当地碗碗腔影戏编写了《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意簪》八本传奇剧本,还有《玄玄锄谷》、《四差捎书》两本折子戏,当地艺人称之为“十大本”。

嘉庆同治的80年间,继李芳桂之后,陕西一带为碗碗腔皮影戏编写剧本的文人,还有崔向余、张元中、郭安康、李荫堂等人,他们也编写过许多语言通俗,反映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皮影戏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广泛流行,并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推动陕西皮影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文字简单的提纲本又有“搭桥本”、“过桥本”、“杠子书”的称呼。这些提纲本只有故事情节的梗概,无具体词曲,只有简单的剧情发展简介性的内容,没有其他提示,属口传心授的提纲本。这些提纲本与其他民间说唱艺人所简单记载的“书套子”一样,每次上台演出前浏览一下,只要把故事的主线记住,其他则需要由艺人在台上现场发挥,当然常用的修饰、形容词语等一番套路,则需要演员平时熟记于心。据《上海木偶皮影志》记载,上海七宝的影戏艺人毛耕渔早年赴浙东学艺后,临别时,恩师赠其《赋札》、《图本》、《脚本》三册书和一些皮人道具。这其中的《脚本》则是影戏的“提纲本”,《赋札》则是常用的诗词语汇。

影戏口传剧目大多直接来源于评书、鼓词等民间说唱文学,都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历代单传。如保持较早期影戏风格的晋中孝义之“皮腔纸窗影戏”,冀东早期的“福影”,冀中、冀南皮影、早期北京的西城皮影,以及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皮影戏,旧时所传多为口授,其演出剧目多为《封神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连台大戏,唱腔曲调与伴奏都极简单,每次由一人领唱并众人帮腔为主要特征。

目前,保存在各地民间艺人中间的皮影戏剧目非常丰富,可以演出的卷本戏和口传剧目可达数千种之多,可谓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