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县皮影戏:保护、发展与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华县皮影戏:保护、发展与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6 年县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将华县皮影的保护利用、产业开发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确定为华县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县财政每年列支10 万元用于皮影保护。2015 年,华县政府出台《华县皮影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2015 年目标规划》,将保护、保存经费列人本级财政预算。华县政府通过出台发展规划,为华县的皮影戏曲艺术及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设定了合理的轨道,以利于政府能够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

华县皮影戏:保护、发展与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1.明确的政策文件的制定

在“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与带动下,中共华县县委、华县人民政府将华县皮影的保护与发展列入日常议事日程,不定期地研究解决此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2006 年县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将华县皮影的保护利用、产业开发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确定为华县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县财政每年列支10 万元用于皮影保护。县人民政府和文体事业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华县皮影保护与产业开发规划》,制定了《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华县培养皮影戏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文件,并对德艺双馨皮影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为有效实施保护,申请注册了“华州皮影”“华县皮影”等一批商标,制定了《华县皮影制作、雕刻产品质量鉴定标准》,工作初见成效,使华县皮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5 年,华县政府出台《华县皮影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2015 年目标规划》,将保护、保存经费列人本级财政预算。华县政府通过出台发展规划,为华县的皮影戏曲艺术及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设定了合理的轨道,以利于政府能够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

2.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华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华县人民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文体事业局、财政局建设局、经发局、文物旅游局、国土局、民政局等部局为成员单位的“华县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文体事业局为牵头部门[7]。文体局成立了“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由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县文化馆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自工作开展以来,先后调整充实了“华县皮影艺术协会”组织机构和有关人员,恢复了一部分皮影班社,整合了一部分以皮影雕刻为主的文化产业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华县建立的“皮影戏班社”,是皮影戏生存的基本组织单位。由艺人、影箱、乐器、剧本、戏台等几部分构成[8]。华县的皮影班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大概有四十多个,1956 年,经华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统一归纳整编,成立了光明社、光艺社、光华社、光庆社四个碗碗腔皮影班社。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四个班社就已经不存在了,后来也没得到恢复,以后成立的班社都是由原先的艺人根据“文化大革命”前的形式自发组成的,也有些艺人开始另起炉灶,成立了自己的班社。直到 2006 年,“华县皮影”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华县地区成立了“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属华县雨田公司的一部分),于2009年正式开园。

3.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皮影戏技术保护——数字化。华县皮影作为陕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它和我国其他的“非遗”共同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随着华县皮影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实践证明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若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参与与保护,就目前来说,数字技术的介入部分地改变了皮影的存在形式,对其起到了必要的保护作用。

2010 年,华县文体事业局把皮影的创新作为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招标,最后决定由华县宏权皮影艺术有限公司与西安星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实施对智能皮影的研发。其原理是采用高科技数字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把当今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注入皮影的演出中去,使传统皮影在电脑程式的控制下,在无人操作情况下按照音乐和唱腔而舞动行立,达到皮影戏演出智能化的效果,使得传统皮影戏演出简单化,大大地节约了皮影演出的源,弥补表演艺人不足的欠缺,另外也给观赏者带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此项创新成为华县皮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大大提高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9]

第二,皮影戏传承人保护。“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人。传承人是传承与保护的核心,陕西省各级政府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为该省各行业的传承人设立了专门的资金保障。华县皮影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项目,当然也不例外,省政府每年对每位传承人有每人每年4000 元的现金补助,用于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并且还为传承设立专门的资金,传承人每招收一名徒弟,在考核合格过后都会有相应的奖励[10]。从2006 年10 月开始,华县政府为德艺双馨的老艺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制定了华县培养皮影戏传承人奖励办法;授予了潘京乐、薛宏权等一批人为华县皮影传承人(戏或镂);每年春节前,把生活困难的老艺人列为县政府领导重点慰问对象;县财政每年列支10 万元,用于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县从事皮影演出的60 余名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皮影世家,如汪天稳,就是陕西在皮影雕刻方面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为张艺谋电影活着》雕刻皮影道具,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又曾随师进京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完成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魏金全也是华县完整掌握传统皮影制作技艺仅有的五六个人之—,曾随团出访德国举办的“柏林国际亚太周”活动,潘京乐、魏振业、魏金全、吕崇德、刘华、刘兴文、姜尚文、姜建合等十余人都是省级“民间艺术家”。

第三,皮影戏保护新方式——创新保护。“非遗”的保护,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和“陈旧”。皮影戏的创新不仅是推动其不断前进的新动力,也为其开拓了发展的新局面。事实上,华县皮影戏从萌生到结构体系初成,再到如今的相对成熟,都是在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蜕变成熟的。最近几年,华县皮影戏的创新仍然在继续,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剧本内容的创新,在新编写的剧本中,着重于描写现代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体现现代社会的人情百态,从内容上拉近皮影戏和观众的距离,近几年创作的现代皮影戏剧本《过门贤》《迎亲》等,受到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欢迎。

②表演形式的创新,将过去的点光源变为现在的无影光源,改过去笨重戏台为由合金制成既轻便又美观戏台;并按照现代戏剧情的需要,制作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人物、道具和布景,给观众以更好的视觉感。2015 年,华县将儿童卡通剧、寓言故事等融入皮影戏,成立了卡通皮影剧团,此项创新颠覆了传统皮影的“五人忙”场面,以优美的音乐,富有寓意的故事,惟妙惟肖的皮影,让广大青少年在娱乐中熟悉并了解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而使华县皮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已编排了《龟与鹤》《闹元宵》等皮影节目,通过这些节目表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华县观看皮影表演,将为华县旅游“二日游”增添新的亮点。

4.各种力量参与的推广宣传

皮影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它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皮影也就渐渐变得“无人问津”。当前我国很多“非遗”都面临着宣传缺失而导致的大众意识不够的问题,华县皮影则认识到这一共同的困境,充分借助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其皮影戏的宣传与推广。2004 年2 月,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新京报》编发了题为《最后的华县皮影》一文,互联网、新闻媒体广为传播;5 月,中央电视台(7)《乡约》栏目编播了《最后的华县皮影传 人》,《陕西日报》登载了《寻找时间深处的影子》访谈报道。同年8 月,华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有省、市6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暨产业开发座谈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随着座谈会的落幕,“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随即成立开展工作。2005 年9 月,以华县皮影为主要内容的“华县民间艺术展览”面向社会常年开放。同年,具有抢救、保护性质的《华县皮影》系列光碟由太平洋音像公司与华县文体事业局联合摄制面向社会发行。

在全县规划建设中,华县从来都特别注重突出皮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秀内涵,例如在太平河公园、华州公园等各个人群较为密集的场所宣传推广与皮影有关的“非遗”元素,充分借助各种宣传媒介,依托各种传统民族节日、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节庆皮影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技艺展演活动,利用展演这一宣传展示平台,扩大皮影传承人、皮影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另外,华县将皮影文化进行整理,搬进校园课堂,在各个学校开办皮影戏技能课,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5.持续推进的皮影产业化

毫无疑问,华县皮影戏曾惊艳世间,但也逃不过萧条的命运。在政府、企业以及皮影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华县形成了由企业、合作社及个体经营户独立经营的较为传统的发展模式。2006 年以来,华县皮影戏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皮影文化的沉淀与宣传,也带动了华县当地社会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雨田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

雨田民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创业之日起,即以“无限弘扬民族文化,永久传承中华艺术”为企业使命,确定了“拯救一种文化,搭建一个平台,活跃一方市场,带动一域经济”的经营方针,以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进行资本运作,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民俗文化的特有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持续发展,分别在西安大唐西市、华县西岳庙、华县少华山景区等设有展示窗口、皮影黑陶生产包装基地、华州皮影研究院、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雨田职业培训学校、陕西“非遗”城等[11]。雨田科技文化公司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创办雨田惠众皮影合作社,走公司加农户的企业发展之路,无偿给农民提供图纸、技术、原材料,农民农闲雕刻,园区按质定价收购销售,使美术皮影产量占到全县出口总量的60%以上[12]。2011 年,雨田文化制订了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目标,隆重推出“雨田工坊”“雨田社”和“民俗‘非遗’城”三个连锁加盟项目和以“汪天稳皮影”为核心的收藏品品牌,在全国计划建立四个营销分支机构和外贸销售平台。与此同时,围绕少华山周边2000 亩基地,继续进行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6.线上皮影展示

大众媒体时代,发达的传媒技术与便利的传媒使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媒体在传播“非遗”方面具备的客观真实、信息海量、即时交互等优势,给“非遗”的传播与重生带来了希望。华县皮影作为我国“非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华县皮影也不断尝试采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寻求皮影的线上展示。

在微博方面,华县皮影并没有官方的微博认证号,但存在一些从事皮影表演或相关产业的人或组织,为宣传与推广皮影文化而开通微博号,如人气颇高的李剑皮影工作室,该微博多次发表文章强调华县皮影的珍贵价值,并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形态的皮影人物及表演;微博名“手工皮影制作”则是从事皮影制作与销售的个人微博号,该微博上传的皮影的制作工艺和皮影产品,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了华县的皮影文化。

在微信方面,微信公众号是近两年兴起并迅速发展,并因为它的便利性和信息的主动推送性受到广大公众的喜爱,华县皮影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新兴媒体的采用方面也具有敏锐的“触感”,开通了“华州皮影”“汪氏皮影”等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与华县皮影表演和产品相关信息,做到了宣传的及时有效,但相关功能仍然不健全,特别是“华州皮影”,严格来说,该公众号为“僵尸号”,有待进一步改善。(www.xing528.com)

在网页展示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县薛宏权皮影工作室创建的专题网站,该网站由九个子板块组成,分别为形象首页、皮影名家、个人荣誉、皮影文化、皮影工艺、荣誉证书、作品展示、联系我们以及留言板,网站首页以一个动态的皮影人物带访客进入浓郁的皮影文化中,在作品展示板块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51 种皮影人物,如关云长、钟馗等,形象细腻,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网站人性化地设置了留言板板块,但点入发现是乱码,并没有实际作用。

总而言之,华县皮影戏取得成功的经验,究其实质,重要方面体现在:

第一,政府创造小气候,通过多元主体在管理、保护、传承与宣传中进行合理分工,促进形成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大气候,小合唱则变成大合唱,逐渐形成全民参与的现象,体现了“非遗”保护的群体智慧。

第二,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充分借助各种媒体,主动走出去,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兴媒体宣传推广,扩大“非遗”的影响。为此,需要借助“非遗”保护群体智慧模型及其实现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将华县皮影戏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并通过公众保护与传承皮影戏,实现了皮影戏保护与传承良性循环。

第三,创新是每一种“非遗”艺术形式实现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式。创新与保持原真并非冲突,本真的“非遗”资源本来就是创新最可靠的参考,创新并没有一个标准,但结合“非遗”的典型特征、稳定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公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创新,才能凸显“非遗”的价值,并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第四,华县皮影在线上展示方面是有一定突破的,意识到新兴媒体对于传播与推广皮影文化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采取利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华县皮影文化,促进皮影产品“走出去”,但力度仍然不够,华县皮影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深度利用。

最后,“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开发需要理性考虑。“非遗”需要理性商业化,以传统的手工艺为例,手工艺产品的实用、手工制作与审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更加具备其特有精致的商业价值,这也正是华县皮影的手工制作产业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非遗”类型,例如昆曲等,过度的商业化会适得其反。

当然,这种保护也是需要分阶段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适当调整保护策略与方法,从而实现“非遗”保护动态评估模型的应用。

【注释】

[1]陈爱国:《共同性向公共性的转型——陕西省华县皮影戏的个案研究》,《文化遗产》2012 年第4 期。

[2]《中国戏曲艺术的源头之一——华州皮影戏》—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政府,[2015-12-12][EB/OL]. http://www.huaxian.gov.cn/info/1199/37393.htm.

[3]张凡:《华县皮影戏的民俗文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12 年。

[4]任然:《华县皮影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5 年第7 期。

[5]江国庆:《中国戏曲之祖——华县皮影》,《西部大开发》2013 年第12 期。

[6]戏剧网:《华县皮影大事记》,[EB/OL].http://www.xijucn.com/piyingxi/20130203/ 44045.html,2016-7-30.

[7]渭南政府网:《世界电影之父——华县皮影戏》,[EB/OL].http://www.huaxian.gov.cn/html/20157/n418551703.html,2016-7-30.

[8]梁志刚:《关中皮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

[9]侯君奕:《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论陕西华县皮影的数字化保护》, 《价值工程》。

[10]吴川:《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以华县皮影制作工艺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第4 期。

[11]Newshoo:《传承“活”文化 奏响雨田歌》,[2016-2-3][EB/OL].http://roll.sohu.com/20110210/n302967673.shtml,2016-7-12.

[12]佚名:《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6-2-3] [EB/OL].http://4026789.show160.com/,2016-7-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