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浙江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计1372 项,另有省级非遗名录近万项,全国县以上非遗共计8万多项。他们带动180 余名村人学习制作米塑,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已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推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新的全面进步,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示范区域。

浙江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开展非遗名录项目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什么是非物质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物在即在,非物质文化许多是人不在即亡,人的生命远不如物的生命长,所以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比物质文化更困难,也就更紧迫。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影像记录、行为记录的文化如果消亡,就是永远的消亡。如阿炳的二胡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音乐学院的老师去阿炳那里采风,录了10 多首曲子,由于磁带用完了,说回去拿来再录,后来忙,没有及时去,几个月后,阿炳就去世了。据说,阿炳有几百首二胡曲,你看这是多么的可惜。人类从此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艺术遗憾。所以,在非遗的保护中,对传承人的保护特别重要。

浙江人文渊薮,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有10 个项目被先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包括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皮影戏二十四节气。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 人,浙江74 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自2007年以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了5 批共3068 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以196 人的入选人数,位居总数第一。

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要做的事是很多的。

一要借助互联网推进非遗的社会传承与产业发展。要以数字技术开辟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思路;以数字技术开创非遗传播方式的新手段;以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欣赏方式与接受方式的新变革;以数字技术打开中国非遗“走出去”的新通道。如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成立了两个竹笛生产合作社,竹笛制作从业人员有1000 多人,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营销,当地成了竹笛销售电商村,年产中高档笛箫近百万支,年产值超亿元,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互联网让传统艺人不再为生存发愁,让他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一家竹编企业制作了网络课件,在微店上不定期推出竹编DIY 商品、竹器编结在线课程,让人们根据需要购买材料,通过网络在家学习,受到很多粉丝欢迎,现在学习竹编的人越来越多。又如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可以成为网上朗读和网络音乐作品,也很有市场。

二要强化设计理念,推进非遗活化。文化可以靠设计实现各种转化。让非遗走进当下百姓的生活并成为时尚,必须借助设计的力量。当下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中国文化的时尚化,包括非遗的时尚化。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计1372 项,另有省级非遗名录近万项,全国县以上非遗共计8万多项。这是当下最珍贵的设计宝库,可以开发出无穷的产品。举办“匠·无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效果非常好。浙江一些地方把非遗应用在农产品包装上,制作“重阳糕礼盒”“老味道礼盒”“农民画包装农产品”等,深受市场欢迎。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桐庐剪纸”,具有江南特有的灵气,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桐庐剪纸汲取了套色木刻、国画渲染及民间美术的斗色手法,发展出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和斗色剪纸。在桐庐乡间,剪纸艺术早已有之,窗花、灯花、鞋花、衣饰花、喜花广为流传。现在,当地将剪纸的图案做到服装上、箱包上、丝巾上、文具上,深受市场欢迎。(www.xing528.com)

三要把非遗与休闲旅游相结合。非遗与休闲旅游的结合开辟了传承活化的新空间,当下旅游的发展也给非遗的传承活化带来很大的需求空间。传统体育、游艺、民俗、技艺都可以与旅游结合。我去过遂昌,参观汤显祖故居,看了当地人演出的《牡丹亭》。在400年前,我们就有这么优美婉约的戏曲,听了令人如痴如醉。遂昌还在端午节民俗活动中,把许多非遗,有的甚至是快失传了的,重新挖掘出来,展示出来,深受各方面的好评,进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如温州瑞安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自元朝初年至今已传承了14 代,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今天,瑞安人仍用此印制家谱,祖传的150 字口诀一直流传于当地艺人之间。当地现在把这活字印刷技术结合到旅游开发上,深受游客的欢迎。苍南倪处村章氏一族,7 代传承米塑艺术。他们带动180 余名村人学习制作米塑,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要激活民间传承非遗的内在动力。浙江是民间艺术大省,乡间村里生活着众多民间艺术家,民艺精品层出不穷,是“活”在生活中的艺术。要着力培养非遗新的接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从而拓展传承空间。如桐庐把剪纸作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非遗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又如嵊州把“面塑”融入学校教育,捏面人需要手脑结合,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余杭滚灯,诞生于民间庙会,舞进北京“鸟巢”、舞出国门,如今在余杭已发展成几十万市民参与的群众健身项目。

五要把非遗传承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中,特别强调“产业+ 文化+ 旅游”,完全可以做好非遗项目的结合文章。当前,全省已经建立了非遗主题(实验)小镇17 个。入选的小镇具有非遗资源主题突出、项目传承保护有效、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规划思路明晰的特点。

浙江省已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推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新的全面进步,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民众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魅力,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识和氛围。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示范区域。在全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传承体系,形成各项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保护传承的基础建设更加扎实,保护水平整体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面呈现,代表性项目普遍焕发生机活力这五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与合理利用的新格局。当前,我们要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把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做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