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

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0届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其中第1号决议着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决议建议博物馆特别关注并抵制无形资料滥用的企图,特别是它的商业化;建议所有的博物馆培训项目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作为职业要求。[9]国际博物馆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是博物馆关注社会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积极回应。

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性

作为博物馆领域权威专业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际行动后,一直致力于推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对自身的定位也逐步修正:国际博物馆协会是促进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专业机构,是代表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学术性国际组织,肩负保护、延续和向社会传播世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重任。[5]

在具体行动中,国际博物馆协会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2002年10月20—24日,来自2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0名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以“博物馆、无形遗产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大会签署了《上海宪章》,《上海宪章》明确指出博物馆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开展的工作。《上海宪章》的签署宣告亚太地区博物馆开始了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国际联合行动,唤起亚太地区国家、社会和博物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启动了亚太地区博物馆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创新实践;提出了博物馆保护与保存非物质遗产的工作指南;落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战略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实践。[6]

200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确定为“博物馆和无形遗产”。2004年10月在首尔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0届大会主题也是“博物馆和无形遗产”。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0届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其中第1号决议着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决议建议博物馆特别关注并抵制无形资料滥用的企图,特别是它的商业化;建议所有的博物馆培训项目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作为职业要求。[7]在2001年至2016年发布的相关战略规划中,均强调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保存、传播和交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2016年发布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战略规划(2016-2022)》表明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一贯立场:继续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新修订的《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机构、专业中心、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文献中心和类似实体,在收集、记录、建档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以及在提供信息和提高对其重要性认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鼓励博物馆等实体采取多种措施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演进的鲜活遗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9](www.xing528.com)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是博物馆关注社会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积极回应。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现有博物馆不仅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2013年重建开放的南京博物院专门设立了非遗馆和民俗风情馆。同时各地也新建了一批不同形式的非遗主题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为例,“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文化厅计划重点扶持全省非遗展馆100座,每年重点扶持20个场馆建设,争取打造10个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2014年,浙江全省市、县两级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非遗馆共有443座,[10]既有较为大型的综合性非遗展示馆,也有单独的非遗项目展示馆(展示厅、传习所),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和个人投资,既有公益性质,也有收取一定费用的,既有以展示为主的,也有展示与体验相结合的。浙江非遗馆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出“类型多样、主题多样、门类多样、功能多样”的特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实现:“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具一定规模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省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建成综合性或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习所500家。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示馆(传习所)。”[11]

博物馆的发展要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已经将二者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保护要求,如何实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可见度”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博物馆面临的课题。博物馆[12]现有的收集、整理、研究等保护措施显然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要求,因此,博物馆突破原有工作理念和保护思维,协调原有保护平台与新型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变革工作机制与保护手段,主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途径,以历史赋予的使命审视博物馆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以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审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审视博物馆自身的建设方向,以博物馆的建设方向审视自身的工作与理念,是博物馆需要思考和以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