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称为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但必须与集中性思维有机结合,方能有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主导成分,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1.语文学科的性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在未来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作为交际载体的语言会更加丰富多彩。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早已得到大家的公认。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也越来越引起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的重视。

为什么说,语文学科也是思维学科呢?这里就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更准确地说,内部语言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外壳”。什么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就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为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言语形态。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一是不出声,或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其二是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先想后说或先想后做。其三是“简化”。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中的一些片段。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相比,在同时思考与表达一个问题时,前者的速度比后者快得多。内部语言不仅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特质基础,而且是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内部语言的发展是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的,而思维活动不仅借助内部语言,同时也要借助外部语言实现,由此可见思维与语言的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既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又是有区别的。从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来看,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

2.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括的反映是指思想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间接的反映是指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通过思维,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脑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人借助思维,能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现实中推测过去,预见未来。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

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称为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探索方向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类型。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向着某一方向的思考,力图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探索几个可能的答案。

集中性思维强调主体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的作用;发散性思维强调主体去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又是集中性思维的发展。集中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都是人类的思维的重要形式,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少的前提,二者都有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活动一般是按集中—发散—集中的顺序进行的。集中为发散提供了起点和归宿,发散又为实现创造(集中)提供了基础。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但必须与集中性思维有机结合,方能有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产生。

创造性思维包含有两种类型:一是重新安排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经验形象;或对已有知识从新角度去观察分析,也是一种重新安排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重新组合已有知识或从新的角度对已有知识重新观察分析,都能导致新的“发现”,提出对问题带有新颖性、独特性的见解,这是低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另一种类型,是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在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创造,提出前人没有发现过的新见解、新理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等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我们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指低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主导成分,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产生大量意念的能力,即反应迅速而众多,思维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流畅性可分为四种:①词语流畅性,指产生词语,满足语言特殊构造所要求的能力。②观念流畅性,指在自由的情境下,产生所需要观念的能力。③联想流畅性,即列举事物的属性以适应特殊情况的能力。④表现流畅性,指产生连贯性论述的能力。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能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具有新颖性的成分,它代表着发散性思维的本质。

3.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学时最长,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也较大,而语文课所选的教材,又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以听读说写教学为例,学生听话需独立思考,进行心理交流,方能很好感知说者的思想观点,并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考。阅读与写作则需借助联想与想象,同作者与写作的对象进行“心理位置互换”,才能更好再现生活图景与表达真情实感,触发新的联想与创造性构思。

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语言现象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学习语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中一条规律就是语言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如对语言的理解,在理解中有变通,在变通中有发散,在发散中又有变通,只有这样,思路才会畅通,才会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语言同心理过程中的感知、想象、思维、记忆,与心理意向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感情、意志都有密切联系。无论对语言的理解与摄取,或运用与表达,都要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出发,发掘其潜在的智能,才能在学习语文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所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语文课堂要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1.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必要性

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去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兴趣是学生能否发挥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向导。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大门,酝酿良好的思维环境,包括以下方法:①导语激趣;②朗诵激趣;③绘画激趣。

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式。当学生释放心理负担,没有左顾右盼、欲言又止的心态时,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即不受冲击、畏惧、强迫、紧张、刺激,而有坚定意志、自强不息,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教师淡雅的装束,惬意的微笑,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言谈会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心理放松,因为这些都可谓是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所必不可少的。反之,教师课堂形象拙劣,板着面孔,语言冷淡,态度生硬,会使学生畏惧不前。特别是那简单的一个“错”字,令学生心灰意冷,思维封闭,更谈不上良好的思维定式。

良好的思维环境还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赖以顺利展开的各种教学条件,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良好的思维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首先要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宣讲者、指挥者。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语文教师力求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学生真正在思维上解放,他们不仅把教师看成师长,更重要的是当作朋友,真正知识上的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学生说话,其次是要给学生机会。(www.xing528.com)

2.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兰斯建议教师在思维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性和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念是有价值的;或让学生做些事情,但仅仅是为了练习,而不进行评价;从因果关系上展开评价。

根据托兰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给教师提出的原则,我们制订以下原则:民主的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各种思维,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的作用,做课堂的主宰者。整体的原则,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那些认为不如别人的学生,给每个人以思维的权力。肯定的原则,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到“肯定”是主导。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答案,教师都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最基本的是肯定学生最初的思维是积极主动有热情的。个性的原则,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敢于“异想天开”“突发奇想”,甚至于“想入非非”,让思维的火花绽放。

3.怎样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1)打好思维基础

高中阶段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小学的语文思维活动基础上升发的,高中阶段的语文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基础应当是相应的知识的积淀,厚重的知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的人怎样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创造性人才。

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资料库,广泛收集语文资料,积累汉语、古诗词名句、名人轶事、成语故事、阅读写作知识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晨读时间和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源。大量的信息储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展开思维视角,认识社会,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索取无尽的知识。

学生通过建立资料库和搜集信息源的方式,可以打好思维基础,从客观上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思维环境做知识上的储备。

(2)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

学习机制是系统过程,但就学习的动机、认知能力看,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首先应从学习动机入手。比格斯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并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的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使用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策略。良好的学习动机会促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

(三)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又叫作思维的智力品质。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1.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1)能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思维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既承认思维发展的共性,又强调思维发展的个性,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中让我们看到既有普遍性存在,又有个性差异,这便是重视个性发展,敢于辨思,从而辩证地解决问题。

(2)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品质的发展不但有个别差异,而且也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我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易变、不稳定,在儿童敏捷性的发展上,其年龄特征更易表现出可变性。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在发展中,既表现出不断发展趋势,又有一个转折点或突变期。思维品质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应该作为思维品质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培养思维品质,就应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使心理学理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在研究儿童的思维品质时建立了关于“教学与发展”的思想。他强调在各科教学中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水平”。因此他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们确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目标就是将它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思维品质培养的内容

思维的深刻性,即抽象逻辑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中智力的灵活程度,包括思维起点灵活,过程灵活,迁移能力强,善于组合。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具有新颖成分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过程中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思维品质的具体内容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