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孟海书法学术思想深度分析与研究

沙孟海书法学术思想深度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周振编著的《沙孟海论书语录图释》一书为例,沙孟海重点阐发书法篆刻艺术的内在规律,按照历史顺序论历代作品、书家及古今名碑名帖以及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另有技法及学书经历与体会,系统地体现了沙孟海的书法学术思想。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充分认识到书法篆刻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美感功能。沙孟海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反之,不出沙孟海这样大书家则为偶然。

沙孟海书法学术思想深度分析与研究

以周振编著的《沙孟海论书语录图释》一书为例,沙孟海重点阐发书法篆刻艺术的内在规律,按照历史顺序论历代作品、书家及古今名碑名帖以及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另有技法及学书经历与体会,系统地体现了沙孟海的书法学术思想。

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充分认识到书法篆刻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美感功能。书法篆刻家的艺术水平和学术水平,集中反映在其书法篆刻作品和学术著作上。

书法艺术也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观念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再现形式。沙孟海的学术思想在书法篆刻上求古创新与唐代书法家张怀瓘所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暗合,是通过他的作品用传神方法实现的。书法篆刻中的美,即“舍貌取神”,舍弃了客观事物特征的具体形象,摄取了它的神髓。笔画方面:点、画、横、竖;笔法方面:中锋、侧锋、提按、起伏;墨法方面:浓淡、枯湿;结体方面:疏密、向背、外拓、内厌;章法方面:连贯、错落、牵丝、茂密;等等。通过线条的意象形态,表达意境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蔡邕(133—192)所说“书者,散也”,卫恒(?—291)所说“势和体均”,王羲之(321—379)所说“书须存思”,王僧虔(426—485)所说“神采为上”,米芾(1051—1107)的《海岳名言》,直到康有为(1858—1927)所著《广艺舟双楫》等及“梦笔生花”“得意忘象”“思逸神超”等训言,皆诠释了这种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特色。意境之说还盛行于诗词、绘画、音乐歌舞雕塑文学等诸多领域,它被视为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准则之一。

沙孟海认为:“学习书法应当兼收碑帖的长处,得心应手,神明变化,没有止境。我们对待历代碑帖,都必须有分寸,有批判,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决不可盲目崇拜,也不可一笔抹杀。”又说:“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之外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家传记,或是金石考古……”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情感宣泄、活泼舞动、美不胜收的艺术,而柔弱呆板、墨守成规就会扼杀这种艺术。书法是要求笔法和结体变化多端的艺术。文字要求正确、规范,艺术上要求推陈出新。沙孟海很谦虚地说“我不轻易谈创新”。这种矛盾与统一,延续了3000 多年,不知道历代书法家耗费了多少心血与智慧。创新的基础是高度的文化传承,真正进入艺术创作需要彻底解脱世俗的羁绊,如蔡邕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书法家的追求,不应该只是表层的点画,而应该深入艺术核心之神韵。沙孟海堪称新古典主义书法之典范、一代宗师,他内里流露的那种刚正和静穆这种人文气息,正是历史上传统书法精神之延续,也是王羲之“通人志士”即学问渊博有志之人的书法精神之延续。宋黄庭坚(1045—1105)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艺有分类,书法最难。书之高低,最终是人的才情和学问之高低。(www.xing528.com)

沙孟海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反之,不出沙孟海这样大书家则为偶然。还有他丰富跌宕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远大襟怀。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诚哉斯言。当今盛世,政通人和,万象更新,沙孟海闻名于世,更印证了孟子之说。

(丁惠增,著名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别署墨趣斋,晚号灵峰山人。)

(20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