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介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介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数学课程标准的介绍《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前言从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目标从总体目标和学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介绍

教育部正式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本次课程改革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分批逐步推开,首次进行实验的有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

(一)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具体如下:

1.对数学的认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体现出我们对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以及文化性等三个方面功能和特性的认识,它是数学课程改革最基本理念之一,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以及数学教学等。

2.对数学课程的认识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在这里《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同时也强调要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3.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4.对数学教学的认识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标准》中的这一理念表明,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广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表明,教师的角色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和思想碰撞等,“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等。

5.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www.xing528.com)

《标准》中的这一理念表明,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也就是要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求教师要拓展多样化的评价目标和方法,《标准》所倡导的是主体多元性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最后,要求评价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这里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的突破口,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二是专门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6.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学中的作用的认识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标准》中的这一理念表明,要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提供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保障,它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思想上的影响,也反映出加强这方面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要求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介绍

《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前言从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目标从总体目标和学段的目标进行阐述;内容标准分成三个学段,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分别进行阐述;课程实施建议分成三个学段,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标准》中前言的基本理念已经在前面进行介绍,课程目标将在第三节中进行介绍,内容标准将在第二章进行阐述,因此,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标准》的设计思路。

1.关于学段的确定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2.关于目标和目标动词的含义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下面对目标动词进行相应的解释。

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