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拉斯的持续攻势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阿拉斯的持续攻势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拉斯攻势与1916年的索姆河之战,有着深远而且错综复杂的关系。阿拉斯攻势原本准备彻底击溃德军军力与人力。因为联军草拟阿拉斯攻击计划初期时,正值索姆河会战期间。他们决定在1917年2月初,英军第四、五军团必须重新发动位于戈姆库突出部南边的索姆河攻势;而艾伦比指挥的第三军团攻击阿拉斯以北的突出部。他们将联军局限在疏散撤退区域的两侧,以使联军攻势落空。英军的阿拉斯攻势是无奇袭可言的。

阿拉斯的持续攻势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1917年4月9日,驻法英军发动他们所期望的,这次大战中最终,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会战。一般观察家感觉这一天与以前所有攻势都明显不同,但结果证明这只是另一场战争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且恐怕在“零时”——攻击发起时之前已经注定了。

阿拉斯攻势与1916年的索姆河之战,有着深远而且错综复杂的关系。它的战略想法其实源自于索姆河会战。它准备与其他几场将在1917年春季发动的攻势连接在一起。但这些攻势有的胎死腹中,有些已提前瓦解。阿拉斯攻势原本准备彻底击溃德军军力与人力。都认为德军在索姆河会战中,是因为严冬的天气,才使行动受阻。阿拉斯攻势在战略上是失败的。部分原因与索姆河会战所产生的情势有关,部分原因则是英军高层无法忘怀在索姆河会战中所使用的平凡无益的方法。因为联军草拟阿拉斯攻击计划初期时,正值索姆河会战期间。

早在1916年6月,协约国为了辅助索姆河攻势,另策划了一个名叫布莱维尔(Blaireville)的计划,准备在阿拉斯附近地区发动攻击。后来因索姆河战场伤亡过重,像无底洞一般吸光所有可用之兵而将计划延缓。到了10月,计划又被提出,而且扩大范围成为1917年春季攻势的一部分。协约国的如意算盘是,英军逐渐朝东向索姆河进攻之后,使德军在索姆河与阿拉斯之间形成一个最西可到达戈姆库的突出部。在此,协约国可能有向突出部两边左右开弓的机会,其范围一直涵盖到康布雷地区。如果协约国攻击成功,不但可以切断据守在突出部的德军,而且形成一个宽阔的缺口,这缺口将是德军预备兵力所难以填补的。协约国这一路下去,将顺利攻向华伦西安(Valenciennes),打击敌人的交通线与通过比利时“狭谷”的退路。

1916年11月18日,联军司令官在香提伊集会,商讨1917年的计划。他们决定在1917年2月初,英军第四、五军团必须重新发动位于戈姆库突出部南边的索姆河攻势;而艾伦比指挥的第三军团攻击阿拉斯以北的突出部。等艾伦比攻占芒希勒普洛(Monchy-le-Preux)之后,就应向东南推进,切断德军沿考修河谷(Cojeul Valley)的交通线;如果可能,还包括切断桑塞谷(Sensée Valley)的交通线。同时,霍恩指挥的第一军团将攻击第三军团紧邻的北面,形成一个防御侧翼,而法军则攻击索姆河之南。会议并决定法军三周之后在香槟地区发动攻势——只是,如果法英军的两个主要攻势要达到相互关连的效果,香槟攻势嫌过晚一些。

图15 阿拉斯(1917年4月)

但联军整个计划因法军的动作,英军的犹豫,德军的先发制人而瓦解。所谓法国的动作,是指他们对其总司令霞飞的处置而言。法国认为霞飞之前的罪状有二:一、霞飞在凡尔登会战中准备不周,事证确凿;二、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打得不够成功。后者指控虽然比较不公道,这些认定却足以戳破霞飞的泡沫声誉,使其去职。霞飞的位子后来由尼韦勒接替。尼韦勒是“反攻凡尔登”的家喻户晓的英雄,但他的出现,却造成1917年联军攻势计划的改变。1917年的联军计划,原本有更远大的目标,法军并将担任更吃重的角色。如此一来,英军现在必须接替更多的第一线防务,自己的攻击计划当然相对削弱。于是盟友因一边处置不得体,一边又太过敏感,以致浪费时间的争执连连发生,结果拖累了联军攻势。另一方面,德军就在联军可以发动攻势之前,已经将联军的战略盘算打乱。德军不但从戈姆库突出部,而且从阿拉斯到苏瓦松(Soissons)所有旧的、凹凸不平整的防线尽皆作战略性撤退。如果把这次德军的撤退,当成是英军的胜利与索姆河迟来的成果,那就太荒唐了,因为这些撤退并非英军指挥官所构想的收获。由于英军在前一年秋天只发动了一些零星的有限攻击;正确地说,它让德军有充分机会为攻击者挖掘失败的陷阱。德军则后撤到新建的兴登堡防线,以便拉直他们的防线。他们让英军苦苦跟随在后头,穿过被他们彻底“焦土化”的中间地区。他们将联军局限在疏散撤退区域的两侧,以使联军攻势落空。

现在,英军的主要攻势由艾伦比的第三军团负责。如果他能突破德军位于兴登堡防线尾端之北的旧防线,他可立即包抄兴登堡防线的侧翼与后方。但德军早就料到英军这一着。因此从兴登堡防线北端附近的凯昂(Quéant),穿越德罗库尔(Drocourt),挖出一条备用防线。这条备用防线之所以要穿越德罗库尔,是因为德罗库尔的位置可以掩护阿拉斯以北旧防线的后方。因此,艾伦比唯一的成功机会,就看他能否在德军增援的预备兵力到达之前,突破这条尚未完工,位于主防线系统后方5英里的备用防线。照情形看,英军只有发动奇袭才能达到目标。正因为如此,若要演好阿拉斯攻势的真正主戏,事前的讨论与准备工作,甚至重于作战本身。

联军在索姆河攻势中,除了7月14日那一场仗之外,已不知奇袭战术为何物。其实从1915年春天以后,联军就将历史名将视为主要成功法门的奇袭战术置于脑后。有两种办法可以达到奇袭效果,使德罗库尔至凯昂的备用防线能及时到手。一是发动大规模坦克战,或是发动突击式炮击。后者要短暂但密集。由于1916年英国曾接到坦克功效不彰的报告,致使新坦克送交前线的进度缓慢,大规模坦克战无法发动,前线英军只能凑齐全部60辆旧坦克投入作战。艾伦比与他的炮兵顾问霍兰德(Holland)只求获得最短的有效炮击支援。他们建议上级,这样炮击只要维持48小时就够。即使以后来英军的标准,这样的炮击仍嫌过长。但对当时而言,这已算是在奇袭原则下的一种新尝试了。但英军总部只对长时间炮击有信心,完全不信任这种短期炮击的创见。尽管如此,艾伦比不为所动,坚持己见。后来总部只好耍手段,将艾伦比的炮兵顾问调升他职,换上一位赞同他们观点的人来担任炮兵顾问。然后,炮击计划变成5天延时轰击,外加先前三周的铁丝网清除工作。这样一来,加上一些过分明显的备战动作,所谓奇袭也就不可能了。参与这次炮击的火炮有2879 门,内含重炮989门。平均每隔九码一门炮。

英军的阿拉斯攻势是无奇袭可言的。予人最深刻的印象,也许可以从德军的动作获知。德军在英军为时三周的明显“知会”下,充分进行反击准备。“长列的野战炮与重炮车,在后方道路上辚辚而行。机群与机枪单位……都应召而至。无数工人在日夜赶工……整修防御系统,并加深其深度。从本土开来满载物资与军火火车,一列列驶抵主要车站……弹药贮存场上的炮弹堆积如山……防御工事兴建与士兵整编已毕……敌人可以来了,我们士兵已接获命令,严阵以待。”

鲁登道夫曾亲自视察这些区域。虽然英军可能突破德军的第一线,他仍感到满意。他认为,如果英军不怕付出代价,他们就会深陷在他所新设计的防御体系中。

然而,英军的问题,还不只是别人制造的。黑格的军情处处长查特里斯将军在日记中透露了一段重要的信息,“艾伦比有一种与黑格一样的特性。他无法用口头解释清楚自己的计划。两个人开起会来倒有趣。黑格从来就没把话说完过。艾伦比即使把话说完,也没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虽说‘他们彼此了解得很’——另一令人怀疑的说法——他们的直接下属参谋,却都只了解自己顶头上司的意思。会议的许多细节只好等待会议过后两方人马再议……因为会议当中,是没人敢插进来的……”

在这计划中的较小规模行动方面,艾伦比仍设法搞奇袭。他为了使两个师暗地通过地下管道,直接跃前变成主攻师,而将阿拉斯、圣索沃尔(St Sauveur) 与罗维尔(Ronville)之间的下水道与坑道连接起来。这计划的另一特色是,当第三军团的3个突击军攻破敌人第一道防御体系之后,卡瓦纳(Kavanagh) 所指挥的骑兵军,与马克西指挥的第十八军,将大胆地冒险通过阿拉斯闹区中央,长驱直入朝德军备用防线前进。我们知道阿拉斯市区的房舍与建筑物几乎绵延到德军防线,因此这样计划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隐匿攻击兵力。这个计划堪称新颖而富有创意,然而实际上却行不通。原因是缺乏初期奇袭效果,以及在攻击初期,面对宽达12英里的第一线正面,英军阵势嫌过窄。其中央部分所形成的瓶颈,将使尾部很容易受阻不前。鲁登道夫在1915年秋季的维尔纳攻势中,遇到这种情形时,有过一套更好的办法。即发动牛角式双边突破,主攻兵力则乘虚从宽阔的中央缺口冲入。(www.xing528.com)

此外,阿拉斯计划的基本缺陷是,相较狭窄的作战正面,腹地过宽,补给与兵力增援路线全部朝向阿拉斯地区集中。结果形成运补瓶颈。当初期攻击进度无法如意时,骑兵增援就益使壅塞严重化。其实英军早在1915年与1916年就有过这种经验。当时即显示,除非通往第一线的路径被肃清与拓宽,否则这样的攻势是徒劳的。

但是,即使英军的战略目的在4月9日“零时”之前已丧失,相较以往的英军攻势,在战术上这次攻势初期是极成功,而且振奋军心的。英军新型毒气弹对于瘫痪守军的炮兵特别见效。它不仅迫使德军炮兵一度需要长时间带上防毒面具,而且杀死无数驭马,使炮弹无法运上第一线。这波攻势由第三军团的第七、六、十七军,以及第一军团的加拿大军发起。在第一线的最右端,或最南端,英军部署着斯诺(Snow)的第七军,其辖下据守克鲁瓦西耶(Croisilles)附近的第二十一师则形成重要支轴;而军的其他单位——第十四、三十以及第五十六师(即第一伦敦师)正在发动攻击中。在他们左方,是霍尔丹指挥的第六军。其辖下第三、十二、十五师担任攻击,而第三十七师则待命跃入,准备攻占芒希勒普勒。多沼泽地的斯卡尔普河谷是第六军与邻军之间的分界线,也是英军左右翼的分界线。斯卡尔普河以北的攻击,由弗格森(Fergusson)所指挥的第十七军担任。其辖下包括第九、三十四与五十一师,并由第四师跃过该军右翼的第九师前进。在第一线的最北端是宾恩所指挥的加拿大军。该军的目标就是长期以来恶名昭著、易守难攻的维米岭。4月9日,加军攻占大部分维米岭之后,立时名震遐迩,使其他联军颜面无光。加军之所以有如此佳绩,全因准备充分所致。但有一点值得一提,这次攻克维米岭中,有一重要条件使攻击行动比更远南端战区的攻势容易进行。在更南端的斯卡尔普河地区作战的部队,需要跨越潮湿、四处是沼泽的地面才能摆开阵势;而攻击维米岭则是向山头进行仰攻;所以这里的炮兵,观测敌情容易,地表也较干燥。

清晨5时30分,攻击步兵在时间拿捏精准的弹幕掩护下,从第一线发起全面进攻。不到一小时,即占据了整个德军第一道防御系统。斯卡尔普河以北,捷报也不断传出。当主攻师攻克三处连续目标之后,第四师通过军的右翼,夺取法姆波(Fampoux),突破从凯昂到德罗库尔的转折点前面德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在斯卡尔普河以南地区,德军抵抗顽强。首先在铁路三角点(Railway Triangle)与电报高地(Telegraph Hill),然后在瓦恩库(Wancourt)到弗希(Feuchy)一线上,他们受到芒希勒普勒高地的机枪支援而进行顽抗,使英军第十二与十五师的攻势严重耽搁。虽然如此,攻势倒未停止,但也使担任预备队的第三十七师在当天行动受阻。紧跟其后的骑兵军不但无法朝前移动,而且更加壅塞。

第一天联军所俘获的德军数量,以及英军本身的攻击进度,比起以前任何攻势都多且快。但联军现在的作为,已完全浇熄了战略性突破的希望。主要原因在于误用坦克。由于英军仅有坦克60辆,所以应集中坦克,全力支援重要的芒希勒普勒攻势,而不是将之分散于前线各处。后来同样错误又出现一次。首日攻势曾使战区南边出现突出部。如果所有坦克集中于此,英军可能已利用交叉射击,将德军抵抗消灭。

所以到了4月10日,英国第三军团直接被德军的强烈抵抗挡住去路。而位于后方的炮兵距离前线太远,无法及时支援步兵进攻。一直到4月11日早晨,英军才有4辆坦克驶抵现场,协助第三十七师的一个营夺取芒希勒普勒。虽然打出一个缺口,不过缺口一方面过窄,同时攻占的时间也太晚了。

11日早上,高夫所指挥的第五军团从南边向兴登堡防线发动集中突击,以舒缓第三军团所受的德军压力。其实这是绝望下的非常做法。第五军团在经过艰苦跋涉,通过德军撤退区之后,不但战斗力已大损,也无法为一场普通的战壕战调上必要的炮兵,更遑论进攻防御坚强的兴登堡防线。遇上这样的困难,到此时,英军才想出耳目一新的临机处置。这个办法后来更影响到康布雷会战的重大胜利。但康布雷会战时,坦克已有381辆,如今所能凑合的坦克却仅11辆。于是英军在炮兵支援不足情形下,这批少量的坦克就变成机动弹幕与铁丝网清除机。它们领着澳军第四师,进攻布勒库(Bullecourt)附近的兴登堡防线。

然而英军赌输了。一方面准备工作过于匆促,一方面人员装备不足,前线正面也过窄。但有相当时间,英军感觉好像战胜似的。即使坦克到得过晚,但至少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恐惧,“使部分德国守军越过乡野逃之夭夭”。澳军虽然突破了兴登堡防线,但接着变成来自四面八方反攻的箭靶。而自家人此时只以为他们在前进,炮兵因此未提供保护性射击。

英军尽管能稳住攻占的阵脚,却无法扩张战果。由于英第三军团右翼在埃尼纳(Heninel)与瓦恩库遭受德军顽强抵抗,使英第三与第五军团失去联手出击的机会。翌晨,英第二十一师与第五十六师(第一伦敦师)发动英勇的突击行动,攻占了上述两处要塞。但德军反攻的压力也日益增强,联军攻势的第一阶段,也即主要阶段遂于4月14日收场。尽管英军失却了战略性成功的机会,不过俘获了13000名德军与200门火炮。

比起令人沮丧的伤亡数,下一阶段英军的战果更是乏善可陈。法军于4月16日展开了对埃纳河的攻势。而这个攻势的前奏就是阿拉斯攻势。结果埃纳河攻势收场更凄惨,彻底粉碎了尼韦勒过度的期望与预测,同时葬送了他的未来。英军有一星期时间无法恢复攻势。黑格虽然决定“英军要继续全面攻击……以协助我们的盟友”,但一直至那时为止,都不见法军有攻势需要协助。到了4月23日与24日,艾伦比在德军凶猛抵抗下,以重大代价向前推进,攻下盖马佩(Guemappe)与加福列尔(Gavrelle)。后来在4月30日的一次军团司令官会议中,黑格表示他对法军未来发动攻势的可能性毫无信心,但他决定英军仍会继续发动攻势,“坚定地向前推进到这条建设良好的德军防线上”。

英军在5月3日与5日再次发动进攻。尽管无效而且牺牲重大,猛攻之下,英军是愈战愈顽强,程度超过想像,或者简直奋不顾身,但终究无法攻下这条德军防线。攻势拖延着,结局痛苦之至,阿拉斯攻势最后就这样落幕了。之后,英军的进攻重心往北转移。6月7日在梅西讷首战战绩辉煌。但到了10月,英军在巴斯青达沼泽地的攻势却以更悲惨的结局收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