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宪辩在白鹤梁的题刻名人解析

何宪辩在白鹤梁的题刻名人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对于何宪,现有研究成果中,曾超认为:“何宪,白鹤梁题刻所见人名。姓何,名宪。生卒不详。绍兴十八年知涪州军州事。善诗,工书。何宪仅见于《何宪、盛辛倡和诗并序》。”白鹤梁题刻《何宪、盛辛倡和诗并序》有“知涪州军州事何宪”。笔者在研究白鹤梁题刻过程中,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后认为,白鹤梁题刻所镌何宪与宋代何麒恐非一人,今据相关史料,考辩如下。

何宪辩在白鹤梁的题刻名人解析

白鹤梁题刻中有一段镌刻于绍兴十八年(1148)的题刻,今人多名之为《何宪等倡和诗并序》,其文云:

通□□□□观,因成拙诗一章,缮写拜呈,伏□笑览。

知涪州军州事何宪。

何年天匠巧磨□,巨尾横梁了莫穷。不是江鱼时隐见,要知田稼岁凶丰。四灵効瑞非臣力,一水安行属帝功。职课农桑表勤惰,信传三十六鳞中。

岁将大稔,双鱼出见,邦人纵观,以慰维鱼之占也。戊辰正月二十有八日,鱼出水数尺。知府、学士置酒瑞鳞阁,邀宾佐以乐之,又蒙出示佳篇,以纪其实。辛虽非才,辄继严韵,斐然成章,但深惭恧,伏幸采览。

权通判军州事盛辛。

巨浸浮空无路通,双鳞纪瑞杳难穷。昔人刊石留山□,今日呈祥表岁丰。众喜有年歌□□,独惭无补助□□。□知显晦将千载,往哲标名岁大中(唐玄宗年号也)。

□令王之古谨刻,判官庞仔孺书。

此段题刻共有二百七十余字,这在现存题刻中字数应该是比较多的。题刻内容主要是时任知涪州军州事何宪与时任权通判军州事盛辛的两首倡和诗词,有关盛辛其人,史书几无记载,故难详考。而对于何宪,现有研究成果中,曾超认为:“何宪,白鹤梁题刻所见人名。姓何,名宪。生卒不详。绍兴十八年知涪州军州事。善诗,工书。何宪仅见于《何宪、盛辛倡和诗并序》。”[82]又,李胜《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云:“何宪,字子应(《梅溪后集》卷八)。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知涪州军州事。与王十朋有交往。”[83]王晓晖《南宋涪州知州考略》言:“何宪,字子应,知涪州军州事。”白鹤梁题刻《何宪、盛辛倡和诗并序》有“知涪州军州事何宪”。[84]至于其他一些论著中,但凡提及何宪,或存而不论,或简略带过,不做考证。笔者在研究白鹤梁题刻过程中,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后认为,白鹤梁题刻所镌何宪与宋代何麒恐非一人,今据相关史料,考辩如下。

(一)文献所见“何宪”举要

对于何宪,《所见录》《题名记》等均未作辨明。而《八琼室金石补正》以及清人所修涪州诸方志也都未见论及。

检索文献,宋代名何宪者凡四人。一是真宗景德间何宪。据李焘《长编》记载,真宗景德元年(1004)“邠州部署言,李继迁子阿移与孔目官何宪来归,诏令乘传赴阙,遣内殿崇班杨保用等四人,分诣河东西路抚问官吏将卒,察访功状”。[85]据此可知,此李宪为盘踞西北一隅的党项政权李继迁之属。二是宋哲宗元祐间李宪。仍据《长编》,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殿中侍御史吕陶奏,伏见利州路转运副使蒲宗闵,始附会李稷,以卖茶为名,兴贩诸物,贪息冒赏,累次迁官。明堂赦后,有利州衙前何宪等乞除免市易等钱,宗闵一切不为受理,伏望早赐责降诏,蒲宗闵等先次放罢,仍令本路提刑司体量诣实闻奏”。[86]从这一记载来看,此李宪应为北宋哲宗时人,任职利州衙前。所谓衙前,即为一种“职役”。《宋史·食货志》云:“役之重者,自里正、乡户为衙前,主典府库或辇运官物,往往破产。”[87]衙前为官府押送,搬运物资,有缺损要负责赔偿。这种职役,往往劳逸不均,贫农户败亡相继。北宋中期以后准许衙前承包酒税、坊场钱,供作役用。从衙前这一职役特征来看,此处李宪当为利州人。三是历官于南宋高、孝两朝的何宪。南宋诗人王十鹏《梅溪集》中存有多篇诗文涉及此人。如《次韵何宪子应喜雨》,“亢阳谁谓不为灾,饥馑连年甑有埃。旱魃忽随冤狱散,雨师遥逐使车来。平反尽欲归中典,调爕端宜位上台。更喜诗如杜陵老,江流坐稳兴悠哉”。[88]又如该书同卷另有两诗《元夕次何宪韵》云:“火树银花遍九衢,天移星斗下空虚。心忧机妇寒窗士,诗句分明似谏书。”再一云:“鄱阳灯火类残星,风雨那堪更满城。为郡何如在家好,长檠不似短檠明。”另有《送何宪行部趣其早还》一诗:“九郡饥民望使轺,阳春有脚不辞遥。更须速返鄱君国,莫遣诗筒久寂寥。”[89]从中可见,此李宪与王十鹏关系友善,交往密切。四是绍兴间进士何宪。郑刚中《北山集》载有《答何宪抡仲》文一篇,“早辱故人华示,惕然悚惧,退而祓濯诵之,悚惧增甚。荐士,盛德也。惟魁杰有重望,气力可以运动感移者,乃克当之。区区绵薄,敢事此语。蓝田有贾,既贫且病,每见道旁宝玉,虽眼明心动,然欲市而取之则贫无资,欲怀而去则病无力,抱空恨而已。虽然,张敞尝谓朱邑曰:‘伊尹、吕望,其人不因阁下而进矣。’此言荐举之力,止可施于中人,非常之才,不待荐而犹兴也。岷、峨多士之乡,所谓中贤之可荐者既坐绵薄,而非常之士又将不因推毂而进,反复无以当厚意,此所以增悚惧焉。行大用矣,愿以今日所以见告者,他日躬行之,以宠善类。敢持是说以谢”。[90]据上文故知,此何宪,字抡仲。(www.xing528.com)

(二)诸“何宪”辩证

上述四人中,真宗时期党项部何宪自与题刻所记年月相差甚远,故题刻中所谓何宪是此人的可能性不大。而哲宗时利州衙前何宪,非为职官,且哲宗元祐距高宗绍兴间,亦有近四十余年历史,故此人亦可排除。剩余二人,即王十鹏《梅溪集》所载何宪以及郑刚中《北山集》所载何宪,生活时代大体均在绍兴前后,与题刻所镌时间(绍兴)戊辰年(1148)有所重合,故可能性相对较大。

首先来看《梅溪集》中所载何宪,郑刚中《北山集》有《答何宪子应》一文,“某顿首再拜。提刑直阁:伏被置中惠帖,审闻即日台候动止万福,不胜感慰。某去岁既一见,各有万里之役。自中夏孤寄西南,便愿相从晤语,第以夏秋不雨,关外民饥欲死,水运方斗升而进,一司弊事,无处开眼,意欲拨遣措画,略见次序,然后屈致斾从,相与闭阁密坐,开道心胸,以慰平生。今得书,而公以奉常之命,背我去矣。贤俊得路,羽仪朝廷,岂不深庆。惟瞻见之末期,亦抚躬而增慨尔。丞相外传并道中佳什,远辱寄示,价重万金。东林后壁小诗,不谓亦烦过眼。三帖俗谬,公独不掩覆之。俾人得以相暴章,何也?并用愧感。公之东去,指日腾上,为名公卿何疑!然澄清之志,阴德之语,虽朝夕勿忘也。某蒙主上委寄,无他奇画,惟严法度,示信义,使人渐由纲纪之内。自余买牛置农器,力劝将士尽耕缘边之田,岁傥不俭,公私其少宽乎。属在原头按阅,草草为书,姑慰愈远跂望之怀。其他不能周尽,惟道涂保重是望”。此文所提何宪,字子应,任官提刑,即某处提点刑狱,而前引《梅溪集》诸诗词,王十鹏所称何宪正为此人。另据《舆地纪胜》所载,何宪诗《虎丘》《龙多山》等又记于何麒名下,并言何麒,字子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麒,青城人,常守蜀郡,用荐者除职提点湖南刑狱,未上。复召对,遂命为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91]据此可知,《梅溪集》所称何宪就是何麒。

再来看郑刚中《答何宪抡仲》一文中所云何宪。《云溪集》卷九载有一诗,名为《邛州西岩轩阁陋甚,抡仲知府、舍人侍殿撰公来游,惜其颓敝,乃更新之,既成以书招印同游,因成一章》,诗云“鹤山争揽胜,此地独超然。秀巘修屏立,枯崖半屋悬。团云饶翠竹,鸣玉落清泉。自得高人赏,佳名日益传”。[92]从这段诗文,有抡仲知府之称,又见“邛州西岩轩”等语,故推断此何宪曾官邛州知州(知府)。而《南宋馆阁录》有载:“何抡,字抡仲,青城人,何涣榜上舍及第。八年八月,自著作郎除,是月知邛州。”[93]这则说明,此何宪当即何抡,曾在绍兴八年知邛州。

既然《梅溪集》中所称何宪为何麒,郑刚中《答何宪抡仲》一文中所述何宪又为何抡,那么为何将两人均称作何宪呢?

宋制,诸路提点刑狱司掌一路刑狱公事,兼督察官吏。此职始设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于诸路转运司置提点刑狱,掌本路郡县之庶狱,核其情实而覆以法,督治奸盗,申理冤滥,并岁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设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后屡经废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为常设机构。神宗熙宁六年(1073)各增设检法官。哲宗绍圣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设干办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经总制钱。又称“外台”“提刑司”“宪司”“宪台”等,曾任官提点刑狱司者多于姓氏后加一宪字,以示尊崇。如陈著《本堂集》中有《通刘宪仲益启》,此刘宪,实为刘仲益。从前引史料来看,何麒曾于夔州路任提点刑狱公事。而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绍兴十年(1140)九月“乙丑,右朝奉大夫知邛州何抡为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丙午,左宣教郎郑昌龄为太府寺主簿”。[94]可知,何抡亦曾有任官提点刑狱公事的经历,故两人均被称为“何宪”自无可厚非。

(三)白鹤梁题刻何宪与何麒非为一人

前此所列史料既已辨明诸“何宪”基本情况,那么白鹤梁题刻所镌何宪是否即如前人所说是何麒呢?

清人陆心源曾于己作《宋诗纪事小传补正》一书中,遍检史料,辑成何麒小传,其曰:“何麒,字子应,青城人。建炎元年六月,宣教郎与差遣。先是,李纲之谪江宁,麒等十七人皆坐,累贬降。至是悉复之。绍兴初,右通直郎、直秘阁、特赐同进士出身,除提点湖南刑狱。未上,复召对,遂命为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十二年九月,试太常少卿,十三年四月,新除宗正少卿李文会论其浮薄夸诞,出知嘉州。十月,复除知邵州,连为李文会所击,上疏诉之,秦桧奏麒所言不实,遂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麒富收藏,藏有吴道子《白衣观音》、韩滉《白牛》、张南本《勘书》、黄居采《雀跃》、唐希雅《风竹惊禽》、巨然《四时横山》、徐熙《梨花折枝》、崔白《鸳鸯蒲荷》、李成四幅《林石》、张戡八幅《蕃马》。”[95]另据《宋会要辑稿》所载:“(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二十四日,赐直秘阁、荆湖南路提刑何麒同进士出身,以引对可采,故命之。”[96]也就是说,陆心源所辑《何麒传》中“除提点湖南刑狱”的准确时间应是绍兴十一年,而同年,何麒又因召对称旨,被命为䕫州路提点刑狱公事。何麒在蜀中先后转任夔州、嘉州等地,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十月出蜀,移官邵州。是年末,因秦桧所劾落职。对于此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载:“(绍兴十三年九月)壬午,徽猷阁待制、知邛州冯檝为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冬十月甲申朔,直秘阁、新知邵州何麒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麒连为李文会所击,上疏诉之,秦桧奏麒所言不实,上曰‘此事果实,亦不可行,宜重加窜责,以为士大夫诞妄之戒’。”[97]由以上史料可知,绍兴十三年十月后,何麒已落职去官。另据同书卷一百七十所载,绍兴二十五年(1155)“左奉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何麒,勒停人、前左朝散郎、直显谟阁、兴化军居住徐林,并放逐便”。[98]据此推断,从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五年,何麒均在道州居住,所任职位也一直是主管台州崇道观,直至乾道元年(1165)逝世,并无再次入蜀为官的记载。[99]而白鹤梁题刻《何宪等倡和诗并序》镌刻时间为绍兴十八年(1148),题刻所署何宪官名则是知涪州军州事,显然与何麒履历不符。由此,题刻所镌何宪与何麒并非一人。另外,前文已经提到,何麒之所以被称何宪,乃是因其曾为提点刑狱公事,即曾居“宪司”之职,故有此尊陈。而白鹤梁题刻署名,一般为题刻者自署,岂有何麒自称何宪之理,故题刻中所镌何宪自当另有其人。

(四)余论

既然何麒并非题刻中之何宪,同样被称为何宪的何抡是否有此可能呢?《南宋馆阁录》载何抡“字抡仲,青城人,何涣榜上舍及第。(绍兴)八年八月自著作郎除,是月知邛州”。[100]而在此之前,据《要录》载,大约在绍兴七年(1137)七月前后,曾官秘书省著作郎兼起居舍人。绍兴十年(1140)九月,何抡再迁成都提举刑狱兼常平。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十四年五月四日,知宣州秦梓言:新除本路安抚大使张守,系臣前妻之亲叔,乞回避,不从。二十一日,权发遣仙井监何伯熊乞避本路提刑何抡亲嫌,诏与知怀安军。”[101]从这一记载推断,至少在绍兴十四年(1144)五月二十一日前,何抡一直居成都提刑之职。仍据《宋会要辑稿》载,绍兴十七年(1147),何抡因事去官,不久亡故。显然,何抡亦非题刻中人。总之,由于此题刻所反映信息极度缺乏,而何宪之名于白鹤梁题刻中仅见此一处,峡江地区其他洪水、枯水题记中亦不见何宪之名,故《何宪等倡和诗并序》中所言何宪究竟是谁,恐怕已难以蠡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