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中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与交流展示方式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中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与交流展示方式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低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阅读面”。交流展示可以采取集中展示和分散展示两种形式。“集中展示”即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中的读书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中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与交流展示方式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低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作为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阅读面”。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搭建读书平台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很关键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在班级努力创设读书氛围,要师生共读,交流心得,要定期举行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展示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读书的内驱力

班级内要创造良好的外在读书氛围。可以在班级设置一个“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过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并且规定,只要是学习任务完成后就可以自由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奖励。同时规定,在下课的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阅读、翻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只有在良好的读书环境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孩子们才会爱上阅读。

学生们很喜欢交流新发现,展示自己获取的新知识。在课外阅读中,他们会了解到一些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这时,如果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及时进行交流展示,他们就会有付出之后得到收获的成就感。这样以来就能稳定地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交流展示可以采取集中展示和分散展示两种形式。分散展示如:“课前一首诗”——学生展示背诵课外的诗歌;“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讲讲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趣的小故事。这种形式可以用于日常每节课的教学。“集中展示”即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中的读书交流。在教学中还可以将两者相结合,这些形式都会大大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搞评比竞赛,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学生课外阅读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比如:在“学习雷锋月”的时候,学校举行“学习雷锋讲故事比赛”,每班派一名代表参赛。我在班上进行班级的“学习雷锋讲故事比赛”,刺激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再如:举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做法都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阅读欲。

老师要以身作则,起到读书示范作用。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师生共读一本书,或者自由朗读,师生交流读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活动等等。

二、激发读书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读书兴趣的激发对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一课本延伸。我们在授课的时候会发现,学生如果对于课文有些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极高。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可以引导孩子们感受星空的魅力和无限奥秘,然后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读物——《少年趣味天文学》;再如:现在的低年级学生喜欢读《神奇的校车》系列丛书,那我们就可以讲《恐龙的灭绝》一课,向学生们推荐《神奇的校车》中的《追寻恐龙》一部,这样就可以有梯度地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二故事引导。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地讲述,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比如: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奖励送给学生,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老师趁机介绍故事所在的书籍,引导学生去继续阅读,这种引导性阅读坚持下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帮助。(www.xing528.com)

其三评比引导。定期在班级时评选“读书小能手”“读书小明星”等,让学生“挂牌上岗”。这种外面的读书激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书读得多了,从书中获得的乐趣也就越来越多,这样对外部的肯定需要就逐渐地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读书动力了。

三、学习读书方法

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应不同。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教给他们相应的读书方法,以提高其读书效率。

其一浏览。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它可以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其二精读。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老师可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其三略读。“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说的就是此法。略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快速地观其概貌。它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略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四、指导亲子阅读

培养读书习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老师要和家长作好沟通交流,引导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一起逛逛书店;要定期为自己和孩子购买一定量的书籍;每天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读书;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等等。

五、养成读书习惯

我们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以下五种习惯。其一购书借书的习惯。大量的图书是我们进行广泛阅读的保障,要鼓励学生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其二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其三读书动笔的习惯。其四读书思考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阅读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五爱惜书籍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