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嗓音造型教学类型及素材指南

嗓音造型教学类型及素材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尔夫课程体系中的嗓音造型可分为节奏朗诵和歌唱活动两大类。而他的后继者,不仅将其拓展到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中,还从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中挖掘出新素材来充实各国的音乐教育,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此内容对师生素养要求较高,不宜在初学者或小年龄班开展。这种训练,有助于对声音情感意蕴的领悟,是音乐入门教学一项有趣而重要的内容。

嗓音造型教学类型及素材指南

奥尔夫课程体系中的嗓音造型可分为节奏朗诵和歌唱活动两大类。

(一)节奏朗诵

节奏朗诵的形式及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在形式方面,有单纯朗诵,有配动作、配乐、配图、配景等朗诵。其中,单纯朗诵,即单纯地运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突出节奏、音型,有韵味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配动作,通常结合声势动作,有时也结合一些移动或不移动的身体大、小动作;配乐,即配以节奏清晰明快的器乐曲或歌曲,甚至是诵者本人演奏的打击乐;配图,指辅以图片或图谱,即再现朗诵内容的图片或根据朗诵内容特意编制的图谱;配景,往往是在配乐的基础上加幻灯,或视频,或舞台表演(似歌舞剧,朗诵者是主角,舞蹈起配景作用)。

以上仅从编配的角度来介绍朗诵的形式,如果从表演的角度还可分为由单人、双人、小组、集体等而进行的独诵、重诵、齐诵、合诵等。总之,朗诵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和学生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或创造适合的朗诵形式进行活动。

其次,在内容方面,不仅有歌谣、民谣、歌曲等做节奏朗诵的活动,还有字、词、句做节奏朗诵的练习,甚至还有一些有、无意义的音节做节奏朗诵的训练。

1.由字、词、句做节奏短句的训练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指的是由语言中最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单元,从这个最小单元开始着手进行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就是从“节奏基石”开始打起。

奥尔夫语言节奏练习类型之一的“由字、词、句做节奏短句的训练”,其中,“字”即含有字音的各种文字,如汉字、字母、数字等,都可以作为节奏短句进行练习;“词和句”常见的有姓名、土特产交通工具、成语、谚语等做成的节奏短句练习。

例如,由简单的“风”“雨”“雷”“电”这四个字,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循序渐进地做成一个个可简单、可复杂的节奏朗诵活动。

又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姓名游戏《我叫×××》:中国汉族地区的取名一般由两个或三个字组成,少数民族是双姓的一般由四个字拼成。对刚入学的孩子或刚组成的团队,可以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姓名,使同伴间互相认识,这种游戏让他们感到既新奇,又活泼,有意思。

同样,具有福建闽南风味的特产游戏《泉州美食》,有两个字的“肉粽”“甜果”,三个字的“牛肉羹”“面线糊”“土笋冻”,四个字的“洪赖鸡爪”“石鼓番鸭”“深沪鱼丸”等,也可以模仿姓名游戏《我叫×××》的玩法,玩得趣味盎然。

此外,交通工具中的“汽车”“潜水艇”“宇宙飞船”,成语里的“一知半解”“七嘴八舌”“碍手碍脚”,以及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甚至是歇后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两棉花弹(谈)不上”等做成的节奏短句,都可以作为“节奏基石”,进行饶有兴趣的节奏游戏活动。

2.由歌谣、民谣、歌曲做节奏朗诵的训练

奥尔夫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中,就有许多从儿歌开始的朗诵教材,如第一卷中的民谣《有人掉进井水中》:

有人掉进井水中,听那一声扑通!

真是一个可怜虫,幸亏他会游泳

嗨嗨!嘘嘘嘘,嗨嗨!嘘嘘嘘。

这首民谣的歌词幽默诙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演起来富于童趣,不愧为一篇适合儿童学习的佳作。

又如,第五章将要学习的歌谣《宝宝》,和接下来要玩的民谣《轰隆轰隆》,同样出自于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第一卷中的内容,皆是奥尔夫从他南德家乡的方言、歌谣中选取的素材而加以编写的教学内容,并使用方言来吟诵。而他的后继者,不仅将其拓展到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中,还从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中挖掘出新素材来充实各国的音乐教育,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源自奥地利的童谣《有五双皮袜》,是一首由模拟鼓声与号声伴奏的、三声部的节奏朗诵曲,无疑比二声部更难,但更有助于训练节奏的精确和敏锐。

词曲记录于英国黎丁修道院的歌曲《夏天的轮唱》,是一首双重的卡农曲,除混声四声部卡农外,还有两个声部的男声卡农,共六声部。此内容对师生素养要求较高,不宜在初学者或小年龄班开展。

富有福建闽南文化特色的民谣《天黑黑》,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谣,深受东南亚国家的闽人所传诵,将这首民谣引进奥尔夫课堂,也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

掘呀掘,掘仔掘,掘着一尾栓溜菇(泥鳅),依呀嗨喽真正趣味!

阿公(爷爷)要煮咸,阿妈(奶奶)要煮淡,

俩个相打弄破锅,依呀嗨喽隆咚七咚呛,娃哈哈——

3.由语气、声响、小品做嗓音节奏的训练

(1)语气变化游戏:语气变化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听说游戏,不但能培养学生对“听到的内容”的领悟力、理解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说出的内容”的表现力及创造力。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极有特色的一条思路,就是从最原本的方面做起。例如选用最常见、最原始的一个字“好”或一个词“妈妈”,甚至是专门的语气用语“啊”“呀”等来做游戏。游戏时,一人说一遍,每人说完后,大家立即讨论说者所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充分挖掘说者“语气”中隐藏的意蕴,一直到所有人都轮流说完为止。要求是:说者可反复“表演”同一意思的内容,听者应根据说者“表现”的准确与否进行评论,每人表演的内容不许重复(故人数不宜过多,而且是越后面越有难度)。这种训练,有助于对声音情感意蕴的领悟,是音乐入门教学一项有趣而重要的内容。

(2)声响变化游戏:此类游戏即把喉咙当成乐器,用嗓音发出各种声响,创作出的“作品”称为“现代派”的声响作品。初学者可模仿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响,如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行驶、鸣叫声,各种物体撞击声等。中期学生可玩“声响即兴”游戏,玩法是:每人先即兴发出一种声音;接着请某个学生上台作即兴指挥,指挥同伴的声音或大或小、或个人或小组或集体地表演等,即兴地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合音”效果;然后,再给学生一个题目(或学生自主倡议),这一题目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题,如“清晨起床”“公共汽车”“生孩子”“球赛”“暴风雨”等。让他们以小组创编的形式,分工合作,运用嗓音展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情节画面。

(3)节奏朗诵小品:这种供节奏朗诵的小品通常带有一定的情节和长度,里面不但有人物和事件,还有叙说和独说或重说,朗诵时可以加入声响、动作表演、打击乐伴奏等。它有别于声响游戏的是:带有一定的情节和长度(即较完整的事件),有多种形式的语言朗诵;它不同于戏剧的就是:语言都是节奏化,规模比戏剧小得多,表演时,声响也常常被有效运用。

小品的素材常见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延伸声响变化的游戏,即在声响游戏“运用嗓音展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情节画面”的基础上,加入有节奏的说词,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并结合动作或打击乐器来丰富其音效;另一个就是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故事,里面不仅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事件,更重要的是拥有成熟的、多样化的文学语言。这些语言是艺术的结晶体,易于转化为顺口的朗文,供学习时吟诵,如芬兰故事《两个好朋友》、童话故事《三只熊》等。

语气、声响、小品做嗓音节奏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如节奏感、韵律感和多声部的合作能力。总之,这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大年龄学生的喜爱。

(二)歌唱活动

每个人都有歌喉,把歌喉当作乐器是很便捷又很经济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歌唱与动作表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歌唱填补了动作表演所不能达到的旋律肌肉感,通过使用嗓音周围的肌肉来体验音乐是歌唱活动的特点。

1.歌唱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歌唱离不开嗓音,在奥尔夫歌唱活动中,各国的奥尔夫教师们往往会围绕儿童嗓音机制、嗓音特点来选择儿童喜欢的故事性歌曲,采用与歌唱密切相关的柯尔文手势语和柯达伊节奏读谱等方法,对儿童进行歌唱能力的培养。

(1)故事性歌曲:所谓故事性歌曲是指那些歌词带有故事情节的歌曲,由于这类歌曲的歌词再现的故事情节内容与儿童的表象思维能力很“合拍”,因此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小红帽》《大灰熊》等。这类叙事性的歌曲在教唱时,往往首先通过模仿老师的歌唱,然后很快地学会自己独立地歌唱,从而得到相关的音乐体验。有时,在一些叙事性歌曲的学习中会配有动画或图片,但是在出示这些辅助手段之前,最好先引导儿童专注地倾听老师声情并茂地反复范唱,待熟悉以后再提供这些资源。因为,培养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当儿童的眼睛不工作时,儿童的耳朵就会更努力地工作。

图2-1 柯尔文手势语

(2)柯尔文手势语:这是由英国柯尔文首创的手势语,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它的功能是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柯尔文认为将首调与手势体系紧密结合时,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发出音乐音高及其所在的调式,且能更牢固地深化调式记忆。其手势位置包括七个基本音级和常用的两个变化音阶,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do的位置大约和腰平行,其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位置依次升高,高音do音位置大约越过头顶。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尤其在歌唱教学中,建议音乐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一手势并让儿童学会看这一手势,但没有必要强调让学前期的儿童也得掌握这一手势。

(3)柯达伊节奏读谱: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每一种时值的音符都会用与其对应的一种音节来读谱,这是在17世纪雅克·谢伟所创造的节奏音节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它的突出功能表现在:

一是精确把握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往往一个微小节奏的变化,就改变了音乐的样貌。它的存在方式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可见,精确地把握节奏,是正确表现乐曲内容的关键。为此,通过“读谱”来精确把握节奏,这种方法对师资音乐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同样没有必要用到学前儿童的身上。(www.xing528.com)

图2-2 柯达伊节奏——时值音节读法

二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手段已大量运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许多音乐教师将其运用于认识五线谱之前的过渡环节,或是在教唱新歌曲前抽出重点节奏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更有不少钢琴教师将其作为钢琴练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大量训练等,认为通过指导学生正确读谱,来准确把握一首作品的样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歌唱教学的要点

(1)提供正确的示范:歌唱教学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这种正确的示范应包括准确的音调和节奏、正确的发音和吐字、富有感染力且符合歌曲情感的范唱等。

(2)克服学生的不良音调:音准是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学生歌唱音调不准的原因有很多:是否缺乏反复的歌唱练习;是否由于内向或音色特殊而不愿或不敢唱出声来;是否过于自信而唱得过大声则听不清自己唱的音调;是否由于听觉失调或发音器官障碍而唱不准等。因此,教师应营造宽松的唱歌氛围,并通过运用奥尔夫乐器伴奏、柯尔文手势提示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逐步学习运用适中的音量、准确的音调、清晰的吐字等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3)注重歌唱能力的发展: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不但需要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歌曲让学生学习,同时在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共鸣位置与美好音色、咬字吐词及气息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歌唱能力的培养。

(4)深谙简单的指挥动作:这是歌唱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它关系到多个声部的演唱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必须深谙简单的指挥动作,以便自如地引导学生合唱。简单的指挥动作包括:一是柯尔文手势语,可在练习和声音程时使用;二是简单的正规指挥动作,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歌曲演唱时使用。

【体验活动】

歌唱《摇篮曲》(节选片段)

摇 篮 曲

目标:运用柯达伊节奏读谱法和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领悟这两种教育手段的教育意义。

准备:歌曲节奏谱、歌曲谱

指导:

1.出示歌曲节奏谱,找出节奏谱中的基本节奏型。

(1)歌曲节奏谱

(2)基本节奏型

提示:在这环节中,学生必须通过自主练习、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方能发现并提炼出这两条基本的节奏型,这一过程也就顺带发展起对乐句的感知、理解、分辨等能力。

2.学习运用柯达伊节奏读谱法朗诵歌曲节奏谱。

(1)朗诵基本节奏型

(2)朗诵完整节奏谱

提示:通过先进行基本节奏型朗诵再完整朗诵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所谓完整朗诵,实际上是基本节奏型重复一遍(唯有第二遍最后一个音有变化而已)。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结构,这对歌曲感情的处理有帮助。

3.出示歌词节奏谱,练习二声部的朗诵。

(1)出示歌词,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在乐句转换处自然换气。

(2)分成二声部,一声部朗诵歌词,一声部配以节奏读谱,进行合音练习,反复时轮换声部。

4.出示旋律谱,请学生根据“柯尔文手势语”,找准曲中各音的位置。

5.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哼唱歌曲旋律,直观地感受抽象的音高关系。

6.演唱歌曲,练习用优美、恬静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1)全体学生边演唱边伴以轻柔、连贯的手势语。

(2)分两声部,一组演唱歌词,一组轻声地伴以节奏朗诵。

(3)更换声部,感受主唱为主,伴唱为辅的从属关系。

小结:本体验以尝试柯达伊节奏读谱法和柯尔文手势语这两种教育手段来学习新歌为目的,从中领悟到:在教唱新歌之前,运用柯达伊节奏读谱,对歌曲的主要(或较有难度)节奏型进行训练,有利于精确把握歌曲节奏和结构;在学唱新歌时,运用柯尔文手势学唱旋律,能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直观形象的意义,有利于唱准曲调,表现歌曲的情感。此外,这段曲子节选自歌手香香演唱的《摇篮曲》,音域较宽广,尤其是低音部分。因此,无论从演唱的角度,还是学做手势语的角度,都不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学习。

【梳理巩固】

从本章节开始,我们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的课程内容。首先我们先接触的是嗓音造型,是一种以造型为表现手段,运用嗓音创造的声音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构成美感形象的艺术。奥尔夫嗓音造型活动包括节奏朗诵和歌唱活动两大类型。在节奏朗诵活动中,往往选择从最小的嗓音单位——“字”入手对儿童进行训练,逐渐发展到两、三个字组成的“词”及由多个词组成的“句”,再到由许多句组成的“歌谣、民谣、歌曲、小品”等,充分体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元素性”这一重要特点;而在歌唱活动中,各国的奥尔夫教师们往往会围绕儿童嗓音机制、嗓音特点来选择儿童喜欢的故事性歌曲,采用与歌唱密切相关的柯尔文手势语和柯达伊节奏读谱等方法,对儿童进行歌唱能力的培养。故此,对儿童进行嗓音造型训练,不但可行,甚至是势在必行

【活动延伸】

1.巩固对嗓音造型的认识,思考儿童可否学习运用嗓音来造型?为什么?

2.自选一首儿童歌曲,尝试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和柯达伊节奏读谱的方法,自主进行嗓音节奏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