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品朗诵嗓音节奏训练指南

小品朗诵嗓音节奏训练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Ⅰ.嗓音故事《两个好朋友》[6]目标:1.学习运用变化的嗓音“讲述故事”,感受将手指游戏和故事讲述相结合的乐趣。为了避免小年龄班孩子混淆,活动时,可以将外国人的名字改为中国人的名字。中午,三只熊回到家里。小姑娘被三只熊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看见三只熊,吓坏了!

小品朗诵嗓音节奏训练指南

Ⅰ.嗓音故事《两个好朋友》[6]

目标:

1.学习运用变化的嗓音“讲述故事”,感受将手指游戏和故事讲述相结合的乐趣。

2.尝试将语言故事改编成节奏朗诵小品,培养合作创编、合作表演等能力。

准备:学生围成圆圈坐好。

指导:

1.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边讲述故事边表演手指游戏。

有两个好朋友(双手握拳竖起大拇指),一个叫“Lahtonnen”,简称L先生(左手拇指点两下),一个叫“Virtonnen”,简称V先生(右手拇指点两下)。他俩分别住在两座小房子里(左右手分开一段距离),而这两座小房子中间却隔着三座大山(右手食指从左手处往右比划着三座高高大山)。

提示:这是一个来自芬兰的故事,所以故事中二位主人公的名字是外国名。为了避免小年龄班孩子混淆,活动时,可以将外国人的名字改为中国人的名字。

有一天,L先生要去拜访他的好朋友V先生,他一早就起床(竖起左手拇指),梳洗好了,吃了早餐,就准备出发了,他“咿——呀”打开门(左手其他四指整齐打开,嘴巴同时发出“咿——呀”的声音),L先生迈出大门,随即就把门“砰——”(左手其他四指整齐收回,嘴巴同时发出“砰——”的声音)关上、锁好。L先生开始爬山(左手竖起拇指,按歌词大意从左往右,上下有节奏移动)

L先生来到V先生的房子门口,轻轻敲门“笃!笃!笃!”(左手四指轻碰右手手背三下),没反应,再用力敲门“啪!啪!啪!”(左手四指用力拍右手手背三下),还是没反应。原来V先生昨晚出去跟人喝酒,喝高了,睡得不省人事了。L先生只好往回走。他又开始爬山了(边唱同样的歌曲,左手边做同样的动作,但移动的方向反之)。L先生终于回到家,打开门“咿——呀”(动作、嗓音同前),走了进去“砰——”(动作、嗓音同前)关上、锁好。又累又困,吃了点东西,就睡着了。

第二天,V先生也想去拜访他的好朋友L先生,他一早就起床(竖起右手拇指),梳洗好了,吃了早餐,就准备出发了,他“咿——呀”打开门(右手其他四指整齐打开,嘴巴同时发出“咿——呀”的声音),V先生迈出大门,随即就把门“砰——”(右手其他四指整齐收回,嘴巴同时发出“砰——”的声音)关上、锁好。V先生开始爬山(右手竖起拇指,按歌词大意从右往左,上下有节奏移动)

先生来到L先生的房子门口,轻轻敲门“笃!笃!笃!”(右手四指轻碰左手手背三下),没反应,再用力敲门“啪!啪!啪!”(右手四指用力拍左手手背三下),还是没反应。原来L先生昨晚很晚才回到家,累极了,睡沉了。V先生只好往回走。他又开始爬山了(边唱同样的歌曲,右手边做同样的动作,但移动的方向反之)。V先生终于回到家,打开门“咿——呀”(动作、嗓音同前),走了进去“砰——”(动作、嗓音同前)关上、锁好。又累又困,吃了点东西,就睡着了。

第三天,两位好朋友想再次互相拜访(左右手同时做一系列相应的动作)。他俩一早就起床、梳洗、吃早餐,同时准备出发了,打开门“咿——呀”,关上门“砰——”,锁好。开始爬山,

在山顶,两位好朋友终于碰面了,他们激动得握握手、抱一抱,商量好一起到V先生家喝酒,到了V先生的家,他们开心得又是吃、又是喝、又是唱。

2.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先学习开门、关门、敲门的嗓音和动作,再学习爬山的歌曲和动作。

3.学生跟着老师边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边完整、连贯地表演手指游戏。

4.分组尝试将语言故事改编成节奏朗诵小品,并进行小组排练。

(1)方法与要求:

将故事中讲述部分的语言,转换成有节奏的叙说词,由一位学生来承担;

将其余组员一分为二,分别扮演两位先生,各自承担开门、关门、敲门、爬山的嗓音和动作;

在两位先生交汇处创编一个重说(唱)、合说(唱)的情节,如一个在“敲门”,另一个在“打呼噜”;又如两人同时上山,在山顶上相遇时,两人一前一后地一起下山等。

(2)小组排练:排练时可以考虑是否适当引进某些打击乐器,增强音效。

提示:在奥尔夫语言造型课程中的节奏朗诵小品,要求带有一定的情节和长度,里面应有人物、有叙述,可将独说、重说、合说融进叙述里,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打击乐伴奏等。它不同于戏剧的就是:语言都是节奏化,规模也小得多;表演时,声响也常常被有效运用。

5.交流分享:请其中表现较好的1~2组展示自己作品,供全体师生观赏并点评。

小结:将手指游戏和故事欣赏结合,十分有趣、好玩,易于激发和保持孩子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至于让孩子玩什么样的手指游戏?游戏中的音响效果如何?游戏深入的程度怎样?这一系列问题都得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来决定。3~4岁的孩子手指肌肉还不够发达,玩这个游戏难度较大;5~6岁的孩子手的动作灵活多了,如果能由老师来承担叙说词的话,应该能够玩得很好;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接着往下做,如运用各种乐器,制作丰富的音响效果等。

Ⅱ.嗓音故事《三只熊》

目标:

1.继续学习运用嗓音“讲述故事”,学会运用嗓音变化表现角色的对话和心情

2.品尝将语言故事成功地改编成节奏朗诵小品的乐趣,培养集体改编、合作表演等能力。

准备:学生围成圆圈坐好。

指导:

1.倾听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在密密的树林中,有座小木屋,里头住着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有一天,天气真好,三只熊一起到林子里去散步。这时,来了一位金发姑娘。她敲了敲门,没人回答,她又推了推门,门开了。

小姑娘走进木屋,看见木屋的正中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大的碗,碗里盛着粥。小姑娘刚好肚子饿了,就拿起碗旁边的汤匙,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吃完粥,小姑娘想坐下来歇歇,看见桌子旁边有一把摇椅,上面还有一个坐垫,她坐上摇椅,摇呀摇,“真舒服啊!”小姑娘乐得笑起来了。

摇了一会,小姑娘觉得有点困了,她站起来,坐垫掉到地上。小姑娘往四周看一看,窗边放着大、中、小三张床。于是她走到小床边爬上去,呼呼地睡着了。

中午,三只熊回到家里。熊爸爸肚子饿了,端起大碗一看,粗着喉咙喊起来:“谁吃过我碗里的粥?”熊妈妈走累了,看到掉在地上的坐垫,尖叫起来:“谁坐过我的椅子?”熊宝宝看了看小床,发现了小姑娘,大声喊道:“看,有人睡在床上!抓住她!抓住她!”

小姑娘被三只熊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看见三只熊,吓坏了!连忙扑到窗口。窗子本来是开着的,她从窗口跳出来,飞也似的逃跑了。

熊爸爸摇摇头说:“再见,再见!”

熊妈妈摊摊双手说:“再见,再见!”

熊宝宝挥挥手说:“再见,再见!”

这就是三只熊和小姑娘的故事。

2.提问故事内容,帮助学生记住故事角色和情节:

●故事里有谁?(小姑娘、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

●发生了什么事?(小姑娘出门玩,误入三只熊的家,她吃了熊爸爸的粥,坐了熊妈妈的摇椅,睡了熊宝宝的床)

●结果怎么样?(三只熊回家后吵醒了小姑娘,小姑娘害怕地从窗口跳出去,逃跑了。)

3.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顺利地将语言故事转化为节奏朗诵小品:

●如何将故事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小品中的节奏朗诵?

●如何用嗓音表现三只熊的特点?(如用语气、语调、音色等方面变化表现三只熊的对话。)

●如何用嗓音变化表现小姑娘的情绪变化?(如“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摇呀摇,真舒服啊!”“她走到小床边爬上去,呼呼地睡着了”“吓坏了!连忙扑到窗口。”等)

●什么地方可以加入一些声响来表现发生的情节?(如“小姑娘刚好肚子饿了,就拿起碗旁边的汤匙,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她坐上摇椅,摇呀摇,真舒服啊!乐得笑起来了”“她走到小床边爬上去,呼呼地睡着了。”等)

4.分组尝试将语言故事改编成节奏朗诵小品,并进行小组排练。

(1)方法与要求:

将故事中讲述部分的语言,转换成有节奏的叙说词,由一位学生来承担。

将其余组员一分为四,分别扮演小姑娘和三只熊,各自承担自己的对话及行动时发出的声音。(www.xing528.com)

(2)小组排练:排练时可以考虑是否适当引进某些打击乐器,增强音效。

提示:此环节通过模仿《两个好朋友》的做法,让学生通过小组排练,巩固如何创编和表演一个有人物、有情节的小品,从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5.交流分享:请其中表现较好的1~2组展示自己作品,供全体师生观赏并点评。

小结:《三只熊》的学习是继《两个好朋友》之后又开展的一个小品学习活动,活动的主旨同样是学习运用嗓音“讲述故事”。小品朗诵是嗓音造型课程中的最后一个类型,也是形式较复杂、难度较大的一种课型,它对学生在声音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等方面提出较高的挑战。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前,应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嗓音的高低、轻重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的角色和情节,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嗓音表现,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声音形象,并建立自信。

【梳理巩固】

通过这三次的嗓音造型节奏训练,我们已经比较系统、全面地接触奥尔夫利用嗓音进行教学的内容。在各种嗓音节奏训练活动中,领会奥尔夫嗓音造型训练的各种教学类型和方法,即从语言中最短小的字、词开始,慢慢发展到谚语、成语及小短句,再逐步发展到中等篇幅的歌谣、民谣、歌曲,最后形成一个大一点的作品——含有语气、语调、声响等变化的小品,这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安排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嗓音造型训练中,既有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学习活动,又有学生自主、即兴创编的实践活动;既有朗诵、歌唱活动,又有动作、乐器的积极参与;既有一个声部的练习,又有多声部的训练;既有中国本土的歌谣、歌曲,又有其他国家、地区的语言、歌唱等作品,充分体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性”“综合性”“多元性”等特点。

【调整活动】

Ⅰ.舞蹈《萨沙》[7]

萨 沙

目标:感受俄罗斯民间舞曲欢快、活泼的旋律风格,体验舞蹈时分时合,舞步忽快忽慢的特点。

准备:师生围成一圈,坐在地上。

指导:

1.教师随乐示范A段动作,学生观赏:

1~8小节:拍手2次—拍腿2次—拍手2次—和左右两边的同伴对拍2次。两拍做一个动作;

9~16小节:绕手6拍,第7拍双手同时打开并喊“嘿”,第8拍静止不动。重复一遍动作。

2.学生随乐练习A段动作两遍后,尝试将“双手同时打开”的动作更换成喜欢的上肢动作造型。

3.教师讲解B段玩法:左手掌心朝下,右手食指向上放在右侧同伴左手掌心之下。在听到教师发出口令“抓住!”时,左手立即作出抓住左侧同伴的手势,同时立即收回自己的右手。

4.学生随B段音乐练习2~3次,教师发布指令的频率逐渐加快。

5.学生原地站立,随乐完整做动作,玩游戏。此时教师或学生代表发布指令可以时慢时快,也可以逐渐加快。

6.熟练后,可组织学生共同商讨如何根据旋律特点,改变上下肢舞蹈动作以及变化队形:如

A段:两人结伴,做面对面拍手或背对背“顶锅盖”,或一个围着一个绕等动作。

B段:变换各种舞步(碎步、踏跳步、走步等),变换各种队形(如圆形、蛇行、马蹄形等)。

7.根据磋商结果,师生愉快地随乐表演舞蹈。

小结:《萨莎》是一首来自俄罗斯的民间舞曲,舞曲热情欢快、节奏鲜明。曲子分为A、B两段。舞曲A段,让学生两两结伴,即兴表演合作的动作;舞曲B段,可由老师带领学生走各种队形。如此时合时分,舞步忽快忽慢,让学生充分感受俄罗斯的民间舞蹈时而奔放急速,犹如吹过的一阵春风;时而又是那么的闲静舒缓,犹如一片广阔的田野

Ⅱ.闽南舞蹈《拍胸舞》

拍 胸 舞

图2-6 拍胸舞

目标:感受拍胸舞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的特色,增进对福建闽南舞蹈的喜爱之情。

准备:师生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有关“拍胸舞”的资料(录像、图片,如图2-6)或教师的示范表演。

指导:

1.背景简介。

福建闽南舞蹈——拍胸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是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被誉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活化石。舞蹈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可见“拍胸舞”身影。

2.观赏舞蹈。

请学生观赏“拍胸舞”的录像(或图片或教师的示范表演),说说、做做自己观察到的“拍胸舞”的动作,感受拍胸舞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的特色。

3.学习动作。

(1)教师讲解基本动作“打七响”:即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左右肋部,双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的蹲裆步有节奏地跳跃,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并配以怡然自得的颤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摇晃动律,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与轻巧、诙谐与爽朗的个性,如此循环往复,动作不变。

(2)学生听口令,练习基本动作。先学习上肢的拍击动作,再学习下肢带跳跃的蹲裆步,然后联合上下肢动作并配以怡然自得的颤头。

提示: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表演时,舞者赤足裸身,用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拍击出节奏性的声响,一方面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该舞蹈原本没有音乐伴奏,为进一步渲染舞蹈气氛,现常常配以闽南歌曲,如《一只鸟仔》。

4.配乐表演。

播放歌曲《一只鸟仔》,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节奏快慢初步尝试用动作有节奏地表演舞蹈。

小结: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舞蹈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不但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土民族舞蹈的喜爱之情,还能起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意义和功能,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民族性”和“多元性”的特色。

【活动延伸】

Ⅰ.语气游戏《OK》

活动建议:模仿语气游戏《嗨!》的做法,自主尝试能运用几种不同语气说《OK》,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人物、情景等内涵。

Ⅱ.声响创作《碗碟交响乐

活动建议:

1.可参考《公共汽车》的做法,运用嗓音模仿餐桌上发出的各种声响进行创作,进一步激发探索和模仿、创作与表现各种声响的兴趣。

2.也可准备不易碎的碗、碟、盆、勺、筷子等餐具进行探索,然后运用嗓音这一人人都有的“乐器”进行即兴的旋律和节奏创作。

【注释】

[1]参考:德国奥尔夫协会主席维摩·柏丁恩于2014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的课堂笔记。

[2]动作参考:陈蓉.从头到脚玩音乐(中班)[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3]参考: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5-67

[4]参考:德国奥尔夫协会主席维摩·柏丁恩于2014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课堂笔记。

[5]参考:德国奥尔夫协会主席维摩·柏丁恩于2014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课堂笔记。

[6]参考:德国奥尔夫协会主席维摩·柏丁恩于2014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课堂笔记。

[7]动作参考:许卓娅.幼儿园艺术(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7-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