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系统的准确地把握,也不可能确立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明确地把自己基本价值态度公诸于世。[51]这就是三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和道路——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在孙利天教授[50]看来,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自觉。哲学如果没有区别于实证科学和其他文化形式的独特方法,它的存在权利,它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每派哲学如果缺少自己特有的方法,它在哲学学科内的存在权利和合法性也要受到质疑。这并不是说各派哲学的方法都有同样的价值与合理性。在哲学对话和哲学研究纲领的竞争中,决定一个哲学学派基本特定的思维方式具有本性的意义。因此,像胡塞尔力求弄清现象学的思路一样,澄清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只有真正搞清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才有我们哲学上的“内在坚定性”,才能在与现代西方各派哲学的竞争和斗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牢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点,是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工作。哲学思维方式既是哲学理论内容的形式的自觉,也是理论内容本身的自觉。从哲学理论的改造和形成来说,哲学思维方式有着更为根本性的意义。没有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系统的准确地把握,也不可能确立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这似乎是一种解释的循环,我们却只能在这种循环中真正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明确地把自己基本价值态度公诸于世。哲学不再是纯粹中性的、客观的真理体系,它也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交往和实践的需求、意欲和实践理论意志冲动的理论表达。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观点,即理解现实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二是,唯心主义从意识的能动方面、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但却“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方面,它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三是,马克思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51]这就是三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和道路——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理解。这三种理解方式各自都有什么样的弊端呢?马克思讲得非常清楚。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从直观的方面去理解世界,最后获得的结果只能就是既定的给予性,都把这些东西当作现成的客观存在的东西接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批评费尔巴哈只能做到对单个人的抽象的直观。这意味着,如果不作任何哲学反思的“直观”,费尔巴哈看到的人就是单个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所以,接着马克思的看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的理路来看,人,自然物,所有的事物,就不简单是客观的给予性的东西。为什么呢?这就联系第二种唯心主义的观点,片面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唯心主义知道这些既定的给定的现成的东西,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用更简单的话来概括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它的意义是不仅像唯心主义那样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而是提出了具体的能动性。这个具体的能动性就是实践作为感性物质活动的能动性。实践作为感性物质活动的能动性是一切意识能动性的最后根源。没有这种具体的感性的能动性,没有实践的感性物质活动,就没有了多样的世界,世界将如何不断地扩充。没有感性世界的扩充,也就没有意识。而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要依赖感性,没有感性的显现,思维就无所规定。所以,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是全部意识哲学能动性内在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直观方面理解世界缺陷,又克服了唯心主义从片面抽象的能动方面去理解世界。

【注释】

[1]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5.

[2]马小虎.海德格尔实践论[J].世界哲学,2016(1):65.

[3]马小虎.海德格尔的实践论[J].世界哲学,2016(1):69.

[4]丁立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J].哲学研究,2005(1):76.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译注者序。

[6]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J].哲学研究,2007(1):4.

[7]徐长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J].学习与探索,2006(4):32—33.

[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9.

[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11.

[10][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6.

[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

[13]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J].现代哲学,2010(4):68—70.

[1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9:55.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116.

[16]邓晓芒.论“自我”的自欺本质[J].世界哲学,2009(4):113.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120.

[1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29.

[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97:29.

[20]邓晓芒.邓晓芒讲黑格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22]“不要骗人”不要将别人当作手段;“不要自杀”不要将自己作为手段;“发展自己的才能”,将自己当作目的;“帮助他人”将别人当作目的。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详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

[23]王佳.树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意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175.

[24][德]黑格尔.逻辑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3.(www.xing528.com)

[25][德]黑格尔.逻辑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12.

[26][德]黑格尔.逻辑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3.

[27][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50.

[28][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2.

[2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

[30]欧阳康,张明仓.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

[3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4.

[32]柏林编著.启蒙的时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

[33]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5.

[34]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0.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140.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1—212.

[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39]吴晓明.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3(1):27—33.

[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1]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2.

[42]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3(4):48.

[43]杨学功.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39.

[44]萧前,杨耕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1—8.

[45]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4.

[46]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4.

[47]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6.

[48]孙利天,孙旭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重理解及思想意义[J].河北学刊,2009(11):15.

[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50]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40—241.

[5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