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出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也是同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分不开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不作出重大突破,那么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而补偏救弊,不断补充、修正、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正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科学的性质所要求的。

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出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也是同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分不开的。这种理论勇气突出地表现在:敢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创新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敢于同“左”的和右的倾向作斗争,特别是同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倾向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倾向作斗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失误,在改善党的领导中坚持党的领导。如果没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高尚品质和郑重态度,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也是不可能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那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全新的课题。毛泽东等所开创的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全党所认识的。当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左”的错误看法。他们受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即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规律对某些同志的束缚。他们不问中国的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外国的经验,醉心于中心城市的起义,拒绝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拒绝在农村做积蓄力量的艰苦工作。瞿秋白的盲动主义的策略路线就是以城市暴动为中心,以农村暴动配合城市暴动。李立三热衷于攻打中心城市,要“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王明教条主义者更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硬要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来指导中国革命,结果使90%的革命根据地和几乎100%的白区地下党组织,都被他们断送了。另一种倾向发生在革命根据地内部。有些人,一遇到打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环境,一般化地扩大起来,仿佛革命胜利的前途渺茫得很,因而怀疑红色政权的存在,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林彪在那时就是坚持这种错误观点,散布悲观论调,动摇军心。毛泽东特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这样两种错误倾向,尽管表现不同,但都导致要取消农村根据地。于是,客观实践又提出了这样的历史性要求: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不但要从实践上解决,还要批判“城市中心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错误观念,从理论上加以阐明。毛泽东告诉我们,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坚持奋斗下去,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打造成先进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还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的社会条件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此,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但必要,也是可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那时,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奉若神明,机械搬用,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不同这些“左”倾教条主义作斗争,就解决不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形成不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不作出重大突破,那么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我们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也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成为第二次飞跃的起点,就体现了这种理论勇气:它在政治上,敢于宣布我们多年实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由此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以后,我们才坚定地实行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这就为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奠定了基础。在思想上,我们党和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如果没有这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也就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www.xing528.com)

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就是它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必然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必然要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而补偏救弊,不断补充、修正、发展。什么时候它停顿下来,它的生命就完了,它就不再成为马克思主义,而成为教条主义了。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正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科学的性质所要求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唯其结合,才有发展;唯其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其美妙之青春。离开了发展来谈论坚持,就是僵化,无异于扼杀马克思主义。一些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固定起来,并拿这些固定不变原则去裁判现实生活,不但无助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状况,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相比,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并且要建设一支包括大批新生力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