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结构针对目前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借鉴现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可以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地演绎到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及结构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是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理论、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经验相互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既是一般教学论的教育目标设计理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系统演绎,又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能够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富有物理学科特征,更符合学生的先前经验和全面和谐发展,更具有实际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一)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结构

针对目前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借鉴现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可以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地演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在建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目标领域的各个层次进行相应的定义,规定相关具体的内容,给出教师在目标编写中可以直接使用的行为动词,以便于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精神,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原理,切实科学而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服务。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类结构

(1)高中物理科学知识目标

其可以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

①了解

了解即对知识的回忆、识别和再认;知道知识本身是什么。其内容为识别、再认或回忆重要的物理史实、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及物理表达式、物理量的单位和符号,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定则的文字叙述和表达式,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物理数据和数量级,物理实验的目的、装置、步骤、结果,常用仪器的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等。

常用词语: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表述、识别、简述、回忆。

②认识

认识即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知识的意义;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是能针对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定则等举出实际例子,能对基本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定则等的不同等价说法进行转化。

常用词语:认识、背诵、默写、排列、辨认、再认、举例说明、比较、对比。

③理解

理解即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解释、区分、扩展、转换和推断;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其内容是领会并能阐述物理概念的组成、特性和引入原因;领会物理规律的由来和使用范围以及物理公式、图像物理意义;能准确地进行物理量单位的转换和推导;对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文字表述、物理表达式和图像等不同表达形式进行转换;对有关物理问题进行简单判断、推理、概述、归纳、鉴别、改写等;领会物理实验的设计原理、装置特点和操作要领。

常用词语: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推理、猜测、预测、鉴别、选择、估计、引申、摘要、改写、检索、收集、整理。

④应用

应用即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情景中,并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其内容是能解决具有一定物理背景的实际问题;运用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有关物理量的测定和物理规律的验证或探索;能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对结构或过程进行分解,并在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将非标准化、非模式化的问题通过推理变换成标准化、模式化的问题;分析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进行简化处理;寻求较复杂物理问题中的隐蔽条件、约束关系和结构;分析物理实验的误差和故障,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效的实验数据处理等。

常用词语: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应用、计算、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总结、推广、示范、改变、修改、证明、综合、创造、鉴别、评定、评论、评价。

(2)高中物理技能目标

其可以分为模仿、操作、迁移三个层次。

①模仿

模仿是在原型示范或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其内容是在教师的示范或说明书的指导下,正确地操作中学物理中的基本实验仪器。

常用词语: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

②操作

操作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其内容是按要求独立完成基本仪器或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对基本仪器或实验按要求进行安装、调整或改进;按要求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测定或测量;设计实验所用量表,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或初步的误差分析。

常用词语:完成、表现、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安装、绘制、尝试、试验。

③迁移

迁移即在新的情景下应用已有技能。其内容是能用学过的基本实验仪器或基本实验思想方法进行有关的实验设计、安装、测量、测定、验证或动手实验等。

常用词语: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类

过程与方法是能力形成的支撑,而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探索和运用知识的本领,是决定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学的探究过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探究结果或结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分为经历、感知、探究三个层次。

(1)经历

经历即觉察和注意到知识形成的科学过程。其内容是感受和体验物理学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对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法有明确的意识和体验。

常用词语:经历、尝试、验证感受、体验、参加。

(2)感知

感知即能说明知识形成过程中所采用的程序、方式和规则。其内容是知道物理学中的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的一般程序和方式,由此能认识和理解科学过程,并用有关的科学方法给予解释、说明。

常用词语:理解、认识、领会、解释、说明。

(3)探究

探究即在不涉及准备知识的情况下,会用该方法操作程序、方式和规则,以形成新的知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其内容是不仅能解决新情境中的有关问题,而且能自我进行科学过程的探索,以及知识的自我完善、探究、发现、组合、结构化等;能较熟练地运用中学物理中学过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体现学科特色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

常用词语:运用、形成、掌握、能、会、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体验、反应、领悟三个层次。

(1)体验

体验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其内容是具有乐于从参与到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表现,对有效的学习活动持赞同的态度,在情绪上表现为顺从,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善于交流、实验、观察、探究、考察、参观等。

常用词语:意识、参加、参与、尝试、寻找、交流、参观、考察、接触、体验、观察、收集、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

(2)反应

反应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等。其内容是愿意注意特定的刺激和情境,没有回避和反感的态度;对学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充满学习的兴趣和好奇性;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常用词语:遵守、拒绝、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欣赏、称赞、喜欢、讨厌、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拥护、帮助、抵制、克服、怀疑、摈弃、珍惜、蔑视、注意、乐于、敢于。

(3)领悟(www.xing528.com)

领悟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其内容是对科学活动具有一种持久和专注的态度,不但关心科学知识本身的价值,而且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以及科学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有较为稳定的态度。

常用词语: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领略、体会、思考。

二、分层教学目标相关概述

(一)分层目标的类型

每一学科的各学期、各单元、各课时都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里主要讨论课时目标。一般课时分层目标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

基础性目标:大纲最基本的要求,适用于低层次学生。

提高性目标:大纲较高要求,适用于中等学生。

深化性目标:大纲最高要求或适当拓宽大纲的要求,适用于优秀学生。

2.第二类

基本目标:即大纲要求,要求人人达标。

层次目标:各层次学生经努力后,各自能达到或超过的目标要求。

3.第三类

共同性目标:为全体学生而设。

选择发展性目标:为有特长和有潜能的学生设计。

(二)分层目标的制订要求

目标制订的总要求是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知情统一、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制订教学目标前,首先要做到“三精心”,即精心钻研教学大纲,精心钻研教材,精心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三注意”,即注意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考虑,将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结合起来;注意知识内容要求与学习水平层次相统一;注意既要制订基础素质的群体目标,又要制订针对有爱好、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

(三)分层目标的制订步骤

1.确定教学内容的水平层次

目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般将学习水平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其中,识记和理解层次是全体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基本目标,掌握层次是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的中层目标,运用层次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并可以针对各自的学科特点做进一步的分解和层级化。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上目标的学习水平做适当的调整,再按调整后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各知识要素。根据各知识要素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呈递进趋势的层级,使属于同一包容水平上的为一层级,相邻层级则设定足够的跨度(跨度的大小以满足学生能将下位概念类属于上位概念为标准)。层次过少,就显得粗放,在教学和评估中易遗漏某些具体内容;而层次过多,又会显得过于琐碎,在教学和评估时难于突出重点。

2.按学生层次确立分层教学目标

所谓目标分层,就是教师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合理地制订出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确立分层目标是改变全班统一要求“一刀切”,实施“目标—分层—导学”因材施教的基础环节。

分层目标要注意对于各层次学生的适切性和挑战性。分层次目标的制订只有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对各层次学生都具备挑战性,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奠定基础。

在目标分层中,教师要在依据大纲(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精心确定好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基本目标;二是对优等生和后进生提出的不同目标。例如,在学习“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对后进生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其概念、意义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基本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对中等生的教学目标是在达到以上要求的水平外,能正确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则是掌握如何用不同的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能综合分析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等。

(四)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策略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目标—分层—导学”教学方法的首要操作因子。设置的分层目标不但要遵循“下要保底(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可超教学大纲要求)”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还必须为学生自主选择目标提供可能。如目标要明确、具体,各层目标内细目的能级水平要有层次性,递进要平缓,层间目标难易的跨度不宜过大,目标要求的区别性要陈述清晰等,指令性与指导性目标相结合,教师给予与学生量力自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定或自定目标、自选层次进行学习。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各类学生既能达到自定的低层目标,又鼓励、激发、帮助他们向高层目标迈进。制订分层目标要处理好大纲、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内容分解为适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材料,必要时需准备好若干低于或高于教材水平的学习材料。制订分层目标要把握好目标与过程的一致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导向、激励、检测、调控功能,使导有所依、学有所循,导与学步步到位、层层落实。

(五)分层目标的表述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先设计确定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终点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知识、态度等发生变化的说明。

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目标的陈述做到层级化、行为化、具体化和作业化,并将这些可操作、可观测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从而克服传统以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来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因此,科学、全面、准确、具体和有层次地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

首先,要研究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表述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特点。在高中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如“请同学独立(或合作)画(做)……,看谁最先完成……”之类的目标对学生往往更具吸引力。其次,要学习一些表述目标的理论和技术,如行为目标、内部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等。

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事实上,有不少属于内隐心理活动的教学目标难于用外显行为术语来描述。为此,采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教学目标,一般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提供若干适当的行为样例,使这个目标具体到行为化、操作化的水平。

(六)目标的出示策略

在以往的目标教学改革中,可以发现在目标的出示上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出示目标无主次、无先后,且多为开门见山式。将教案中所写的各条子目标一股脑出示给学生,使学生抓不到重点,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第二,出示的目标缺乏实用性。教师常常将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全部交给学生,一览无余,如“本节课的情感领域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看似新颖,但实际上使教学失去了“润物细无声”的自然美感。

我们提倡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分步出示,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选择课前准备、讲授新课、自学、讨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时机,适时合理地逐条出示教学目标,使出示的目标都恰当地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学生易理解,愿接受,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出示目标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出示、设疑出示,也可以是创意出示等。当然,每种出示目标的时机和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采用何种时机和方式出示分层目标,一定要从教学的整体来考虑,既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又要使目标的出示与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自然和谐。

三、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层的策略

实施分层教学时,其不仅要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还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为前提,要适应每一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要求。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不仅在人格方面得到不断完善,而且学习能力和考试水平也要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因此,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这种多元化的、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总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达到共同的基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科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第二,在总的教学目标下,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分层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有相应层次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种层次目标是动态的,是层层相连、逐级递进的序列。第三,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都要规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人格和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达到协调统一。

(一)班级总体目标要求

确立班级总体目标要求,要让学生认识到孕育优秀人才需要优秀的班集体,集体的进步和发展是每个学生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和保障。总体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勇于面对困难,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展示自我、超越自我。高中物理教学最终要面向高考,教学目标必须考虑提高高考升学率的需要。因此,物理教学总目标既要严格执行国家新课程标准,依据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即获取和解读物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物理语言来准确描述和阐释物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空间结构、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同时,要为学生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

(二)各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

分层教育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端正学习态度,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和回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和自强自立意识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不断进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意识,要善于交流,乐于助人,共同发展。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获得比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形成物理基本技能,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探究能力。如能够运用准确规范的物理语言;描述和解释物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发展变化过程;能够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梳理物理知识,使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新课标;同时教学目标层次化。其着眼点是把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具体化、层次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学课时目标可以进行以下分层:一是基本目标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教材中要求的内容;二是深化目标要求,除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能够运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能够分析、总结相关规律;三是拓展目标要求,物理知识概念规律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还要会灵活运用物理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C层学生在长期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心,基础知识薄弱、贫乏,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暂时、适当地降低要求,重点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教学中,应以第一层次教学目标为主,以基础概念、规律和基本物理题型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去体会解题过程中的基本物理思想,在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掌握书本例题并独立解决与例题相关的其他习题。其目的是教学目标接近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当学生的知识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速度也会随之加快,所学习的目标也会随之动态拓宽,这样其自身得以更好发展的现实就会逐步实现。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C层次的学生,首要的还是注重其情感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此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作用非常巨大。可以说,如果教师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完成C层次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最容易达到的。

对于处于中间位置的B层次学生,应该在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订更高的目标,拓展教学大纲的要求,即达成第二层次教学目标。其具体内容是能够在理解物理知识规律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物理思想,升华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尤其注重此类学生的物理思维的发展、迁移和变通。

对于A层次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需要督促就能很快掌握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所有知识要点,课上容易“吃不饱”而去寻求其他发展。他们已经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已经养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未来高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所以对该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同时加强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适合于第三层次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分层的实施,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下功夫。备课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学的目标要求,对所要划分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总体的设想,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学到什么,以及做的每一个事情,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使不同的学生要达到哪些目标,这些都是教师教学所要考虑的和要深入研究的。

以“交变电流”这一章节为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C层目标(基础性目标):识记交变电流、中性面和垂直中性面的定义;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正确表达出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瞬时值;掌握利用热效应求解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图像,能从图像中读出所需要的物理量。

B层目标(提高性目标):理解交变电流的图像,明确e-t和Φ-t图的区别和联系;能用有效值做有关交流电功率的计算;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与交变电流相关的综合题型。

A层目标(发展性目标):学会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并推导任意时刻开始的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能够将交变电流知识与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结合,解决复杂的综合题。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设置已经渗透到了所有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对各个课时章节的基础内容和重点、难点都已经了然于心。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只是将各层次知识目标与各层次学生的精确对应,争取为每一位学生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督促学生努力达成。制订目标时,不仅要遵循宏观的课程标准、教材标定的要求,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还要从微观的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在完成课时目标的同时,还应该为各层次学生设置较为长远的阶段目标,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获得跨越层次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