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微课教学策略在分层教学视野中的优化

历史微课教学策略在分层教学视野中的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生分层如何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从总体上来说,现有的分层教学大多数是根据传统的纸笔考试得来的学业成绩进行分层的。(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历史微课教学策略在分层教学视野中的优化

(一)学生分层

如何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学生分层的标准是否客观、科学,直接影响着目标分层、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标准的客观科学性,也影响着整个分层教学的效果。

从总体上来说,现有的分层教学大多数是根据传统的纸笔考试得来的学业成绩进行分层的。这种单纯地以一次考试成绩为标准,把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其原因是,考试成绩具有不确定性。每次考试因为所考查的内容不同,出题的角度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加之学生每次考试时的身体状况不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排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也不赞成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更倾向于按学生能力分层。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结构的差异。而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见,关于学生能力结构和水平的测评也很难做到准确和客观公正。事实上,不管以什么标准为依据,都不可能准确反映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能是根据教学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致可能的划分。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学习平和可能性发展水平及各自的非智力因素,将全班按预设的教育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在分层过程中,为了不引起学生的误解并且不对今后的教学管理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又拟定了指导学生分层的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反复说明。

指导思想: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学生的分层只是按现有成绩差异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分层是为了更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其根本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基本原则:一是教师指导,师生磋商;教师对学生层次的选择给予全面指导和帮助。即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指导学生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偏离,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指导学生适应分层次教学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学生在选择层次时,尽量多地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的选择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和默契。二是尊重学生,自愿选择。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学生在选择时提出参考性建议,而不能违背学生意愿,将学生划分到某一层次。之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深信”做好的事情。只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分层教学的成绩才可能有质的提高。三是动态调整,层层递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层间调整,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努力向高层次递进。

笔者的具体做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结构、性格特点、学科专长、兴趣爱好,结合对他们选择层次的意向的综合考虑,将全班划分成三个层次。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各层次的名称分别用 A、B、C 来代表,各层次人数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A 层次: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语言智能明显高出其他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大部分学生在视觉—空间,身体—运动等方面存在不足。该层次学生表现为学习基础较为扎实,认知水平高,学习兴趣浓厚,自觉性高,思维缜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融洽,对自己充满信心,热心班级事务,兴趣广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爱艺术,但体育运动智能低下。

B 层次: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自知—自省等智能发展水平中等或不平衡,交往—沟通智能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好,学习态度积极,具有一定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但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与教师、同学交流,各学科发展较为平衡,成绩中等且不稳定。对该层次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交流合作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表达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等手段,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自信心。

C 层次: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自知—自省等智能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同时有可能或已经在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或可开发的潜力。该层次学生的突出表现为语言表达、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较差,自我认知水平低,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成绩欠佳,但对参加各项活动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并能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在学生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该层次学生,在教学中除了允许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运用图片、图表、故事等感性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扬长补短,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测、评估教学质量的最根本标准,对教师组织处理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时,教学目标除了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差异,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个性特点,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性为前提,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不仅在人格方面不断完善,而且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分层次教学目标应是多元化的,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学生发展目标。这种多元化的、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共同的基本教学目标,包括学年目标,各学科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第二,总目标之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层次目标,如高层目标、中层目标、基础目标。各层次学生要学习相应层次的目标,并且这种目标是动态的,是与各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接轨基础上的层层相连、逐级递进的序列。

第三,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规定。即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和心智发展,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协调和统一。

1. 班级总体目标要求

教育目标方面:以建设优秀班集体为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班集体是孕育优秀人才的“土壤”,集体的进步和发展是个人取得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班级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敢于克服困难、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心和决心,努力赢得学校、家长、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各层次教学目标

(1)A 层次

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学科兴趣的形成;重视对学生远大志向教育,鼓励超前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冒尖;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意识,使其乐于助人,善于交流,发挥榜样力量,热心班级建设,成为班级建设的骨干和学习的带头人。

教学目标:获得比较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历史基本技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例如,能够运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的特征、规律、成因、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能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梳理历史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借助地图理解历史 信息。

(2)B 层次

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和自强自立意识教育,鼓励学生敢于竞争、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在学习中不仅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善于总结交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争取向更高层次迈进。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历史基本技能。例如,能够使用准确和规范的语言概括历史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过程;初步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具有借助地图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要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C 层次

教育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学习态度,让其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付出了一定会有收获和回报。

教学目标: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初步技能为目标。例如,能够准确识记历史概念、名称、类型、特点;具有一定的读图、填图能力,并借助地图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分布。

(三)教学分层

1. 分层备课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准备阶段,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分层备课。要做到分层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有关参考书。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大纲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层次,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中“必讲、必做、必考”的,哪些是“选讲、选做、选考”的,哪些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哪些是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掌握的补充知识,哪些是只要求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了解的较深层次的知识。同时,应明确哪些内容是可以取舍的,哪些材料是必须补充的。其次,要研究和了解学生,包括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基础、成长环境、接受能力、思维品质、个性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有所预见,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最后,选择教法和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型、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的目标、价值及其策略、方法都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和实施的。因此,分层备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分层和实施途径的选择。(www.xing528.com)

(1)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及能力层次划分

①掌握知识的能力。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本成分。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一能力又可分为三级:一是识记,指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认识和再现能力。二是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及发展的成因、规律、相互关系、影响和作用等概括和总结的能力。三是建构,指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分类等方法将获得的历史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使之系统化的能力。

②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即运用已获得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分析、评价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两个级别:一是分析判断能力,指对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剖析,认识历史发生发展的联系和特征的能力。二是综合概括能力,即在认识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扩大认识深度和广度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要求的较高层次,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

③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历史观念,即历史思维,是人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本质及内在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历史思维的方向,是人的历史素养高低的集中体现。

(2)分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实施途径

目前,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同内容、同进度、同要求;二是同内容、异进度或异要求,这一途径又具体包括三种,即同内容、同进度、异要求,同内容、异进度、同要求,同内容、异进度、异要求;三是异内容、异进度、异要求。从表面上看,途径一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共性的一面,而途径二和三则更多地着眼于学生个性的一面。具体哪一种途径更有利于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则要看分层教学的具体模式。对于按学生智力水平和成绩“分班分层教学模式”来说,显然途经二和三是值得提倡的,这也符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关于学生学习的论述。但对于“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来说,异内容、异进度都很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因此“同内容、同进度、异要求”就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2. 分层授课

授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层授课,就是在分层诊断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的程度,结合所学内容的性质、任务和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学策略。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可依教学内容而定,一般应包括以下模式。

(1)分层设疑,自我达标,分类指导

基本要求为:①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②布置学习内容,引导大家看书自学。③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思考,尝试练习。④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⑤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

(2)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

基本要求为:①备课时,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来设定教学基调,在此教学基调背景下,制订以 B 层学生为主,同时兼顾 A、C 两层学生要求的教学设计,进行集体授课。②授课时,重视双基教学,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讲解、演示、练习,精讲精练,注重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处理。③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并安排 A 层学生帮助指导 C 层学生,加深彼此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人类学习研究表明,做与说是记忆和习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尝试复述或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④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交流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是加强对 B、C 层次学生的辅导,及时点拨,查漏补缺。

(3)设疑激趣,分层探究,交流共享

基本要求为:①教师通过介绍或描述某一历史现象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②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及自学能力,提出各自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并分层次要求学生探究质疑。③交流共享,对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由 B、C 两层的学生进行解答和相互补充,并及时通过鼓励加以强化;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要求 A 层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小组间表达交流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加深讲解者对知识的保持和巩固,展示水平,提高自信心,而且还为其他同学的思维提供启示,使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加深理解,完善认识,开发思维潜能。

(4)提纲导学,分层训练,层层递进

基本要求:①根据教学内容拟定好导学提纲,并通过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强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学时所要掌握的重点。②指导学生默读教材、课本插图,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③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完成各自所要掌握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填图或填表,都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则,即 C 层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内容,说明现象;B 层学生在完成 C 层学生所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补充,描述解释现象;最后由 A 层学生由一般推广到特殊(总体规律)。

3. 分层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的重要手段。分层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后进生分别布置数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就是把学生作业或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作业难度应分为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第一层次为基础题,是对课本知识的直接运用和练习;第二层次为发展题,是课本知识的变式或延伸;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是对课本知识的推广和应用。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应首先对作业要进行研究筛选,明确哪些是课堂应该完成的,哪些是要求课后完成的,哪些是必做题,哪些是选做题,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对学生布置作业时,C 层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和老师补充的基础题;B 层学生,要求在完成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争取完成选做题和发展题;A 层学生,要求原则上应尽可能全部完成,但必须完成选做题和老师布置的发展题与综合题。作业批改时,对 B、C 层学生的作业应详细批阅,并指出错误所在,加以改正,辅以鼓励性评语。对个别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应进行面批,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 A 层学生的作业,可通过个别讲评和点拨,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4. 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最为有效的手段。分层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用“一套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而是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际,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采用不同标准,实施分层考核。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刻苦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分层评价除了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外,更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符合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分层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诊断性评价

即在分层教学的准备阶段,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学习优点与不足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今后的分层施教提供可靠依据,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落实因材施教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通过课堂分层提问和分层作业、单元检测的方式,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强化。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后,通过考试和鉴定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可以作为调整学生层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调整和制订新的教育教学目标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公正客观的总结性评价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后续学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预言,将成为激励学生今后努力上进的动力。

由此可见,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应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而不是对学生的定性和总结;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总结性评价应是帮助学生最终取得成功的阶梯。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制订出适合分层评价的标准和各种有效的措施。比如,在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时,既可按 A、B、C 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单独命卷,也可在同一试卷中分必做题、选做题,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根据同一试卷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即 A 层学生及格线、B 层学生及格线、C 层学生及格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