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在现代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学原则及策略

微课在现代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学原则及策略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观点充分考虑了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强调观念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研究。美国于1987年发布了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迅速反馈;强调学习的时间;向学生表达高度的期望;尊重不同的才能与学习方式。以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和2000年美国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公布的教师九大有效教学策略为代表。

微课在现代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学原则及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可以理解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1.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把教学有效性描述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自信、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显然这种界定方式更多地考虑到教学结果因素,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因素。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这种观点将教学有效性分析成一个由背景变量、过程变量、产出变量构成的流程,背景变量影响着过程变量。在过程变量中主要包括对教与学的看法、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看法等观点,过程变量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产出变量。此观点充分考虑了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强调观念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研究。

2.对有效教学的原则探讨

罗姆斯登(Ramsden,1992)将现实中为人们所知的大量关于有效教学特点的知识,概括为下述有效教学的六项关键原则:清晰地解释复杂的学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和尊重学生及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提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反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高度的理智挑战;培育学生独立学习、控制学习的策略并主动投身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中学习。美国于1987年发布了有效教学的七条原则: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迅速反馈;强调学习的时间;向学生表达高度的期望;尊重不同的才能与学习方式。英国学者黛安·蒙哥马列(Diane Montgomery)提出了有效教学的CBG原则(“Catchthem Being Good”,意为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或捕捉学生的良好状态),PCI原则(“Positive Cognitive Intervention”,意指积极的认知干预)和3MS原则(“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意为管理、监控和维持,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从以上有效教学原则中可以看出,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师生间的交往,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管理。

3.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表现阐述

赫斯特(Hirst)认为,有效教学应该保持学生的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要让学生不仅学到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还要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布里奇斯和古默波特(Bridges Gumport)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列举了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不能维持课堂纪律;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不能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没有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从有效与低效教学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对学生影响的持久性和接受与否,学生的真正参与度是衡量的标准。

4.对有效教师特征的论述

对“怎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的回答,从有效教学观念提出以后,人们一直在探索。最初的回答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好人,一个达到社会理想标准的好公民、好父母、好雇佣者。后来认识逐渐深入,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为雏形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领域限于教师的心理特征,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其特色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良好的教师人格特征表,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假设难以成立(任何入学的人都是良好的教师效能裁定者;良好的教师是天生的,与教师教育无关)。代表人物为克瑞斯(Kraz)和波易斯(Boyee)。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较多地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不足之处在于三方面:其一,研究以行为为依据,却忽略了内在变项,如认知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其二,考虑教学的优劣纯粹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其三,研究试图客观测量教师行为,却忽视了被教学生的表现。代表人物主要有麦特哲(Mitzel)和麦德勒依(Medley)。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从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特征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将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使师生互动成为研究的焦点。以加涅(E.D.Gagne)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和2000年美国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公布的教师九大有效教学策略为代表。前者从教师教的策略(如管理策略、指导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如选择注意策略、学习技巧和组织编码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后者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异同;摘要或笔记;强化结果与不断反复;指导作业与实践;非语言呈现;引导合作学习;确立目标,提供反馈;概括并检验假设;激活先前知识。

5.对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

综观所有的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有三种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且这三种模式有互补性。

(1)时间学分析模式,又称外部分析模式。这种模式集中于两个互补的概念,一是积极的学习时间,指的是学生主动投入到用以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学习活动的时间量。二是教学质量,指的是以其对达成预期教育结果的适宜性和恰当性来衡量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质量,认为有效性教学即是积极的学习时间与教学质量的结果。

(2)心理学分析模式,又称内部分析模式。它的提出是为了明确有效性教学所包含的心理变量,认为如果教学过程中的因素能够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那么其影响的方式就必须是能够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来归因和解决的。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有三个方面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因素。a.学生必须参与学习过程。b.学生必须接受学习过程,即具有动机,或有学习的意愿、对学习过程有反应。c.学习过程必须适合于学生的学习产生(具体考虑到学生先前的知识与理解)。这三方面是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效性教学,能使教师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发展过程。

(3)教育学分析模式。该模式对有效教学实践很有价值,更多地关注一些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如教学内容及其呈现、课堂规则和管理、师生关系。它所追求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明确有效性教学中的管理活动,并假设这些管理活动可以分解成具体的技能,通过师范教育使这些技能得到发展。技能可以分为一般教学技术(如声音洪亮、管理学生与活动)和具体内容的教学技能(如内容、方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对实现预期结果是否恰当)。二是通过考察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力来探索不同的学习活动对他们的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社会学家强调学生参与课堂的价值研究的教育学运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前沿的研究。

6.对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讨

对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方面和实践操作指标方面,在此我们对其进行综合陈述。美国Syracuse学校提出了教师有效教学的七项评价标准:学科内容和课程的良好组织;有效交流;熟悉和热爱学科内容与教学;对学生持积极态度;考试和评分公正;教学方法灵活;适当的学生学习结果。英国对教师“卓越教学奖”的评选准则有:有效地交流学科内容;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定期的和有用的反馈;对学生学习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激励学生思考;向学生提出理智性挑战;运用能够反映学生对相关课程材料理解的评估方法;对学生表现出个人兴趣并乐意帮助学生。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成果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五条评价标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教会学生复杂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通过讲话进行教学。另外,还有一位教育学家所提出的评价标准不能忽视,那就是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评价标准。“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于该时期内在学习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是按照规定的评分标准,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为他们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使师生摆脱过重负担。”以上对国外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综述,较多地从质的方面考虑,在量的方面评定研究较少。

(三)研究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1.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

传统概念上的教育是培养人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生产经验能够继承下去的关键因素。从广义上来看,只要能够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的过程,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仅仅指的是学校教育,这是部分学者依据当时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一种活动。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集知识、技能、素养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所需承担的一项重要的责任。在我国,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研究,已经成为亘古不变的流行性话题,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得以续存,国家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随着文化的传承,教育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断地更新变革,这也表明了教育的话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里,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方式等都与时俱进。优质的教学方案、丰富的教学资源无不体现了教育趋向成熟发展的方向,面对教育事业取得的成果,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完善的要素,有效教学也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的较量。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如今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对象。如何有效教学,培养更多对祖国发展有利的新型人才是我国学者不断研究的话题。可以预测,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类:

(1)发展创新型人才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实力,纵观全球能够身居世界强国的,教育已经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才能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硬的科技条件和人才保障。只有人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将科学技术提高到一定的地位,这样的国家才能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新型人才肩负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学。也因此,有效教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

(2)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运用

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代人所处的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教育已经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并逐渐成为未来全球化形式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今,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当人类进入网络教育时期,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使教育得到转型。只有教学方式和受教育的对象接受的方式相吻合,他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才能受到最好的教育。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教育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地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3)发展现代教育,构建新型教学机构

所谓现代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时代性。这也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依照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使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同时,师资力量包括校长都要具有应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同学的能力,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设定更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对现代化教育来说,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人们不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生产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个人的潜力,并能够将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把培养孩子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最终方向;要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改革策略;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重点认识到教师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积极的推行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积极倡导和探索教育转型与具体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培育和创造未来教育的新模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总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如何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紧急任务。因此,有效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课程改革的紧迫需要

新课改以来,有效教学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流行的最为广泛,并且有效教学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和教学研究。毋庸置疑,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是需要我们不懈追求的。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宗旨是什么,最根本的有效教学又是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其次,有效教学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已经悄悄地被异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努力探寻有效教学的方向。

(1)有效教学的理论支撑

情感教育理论。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都具备的一种本质力量。他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爱好,以需求、信心、希望推动学生的发展。情感能够直接通过学生的表情体现出来,从学生的情怀和情感体现中可以触摸到这个人的整体面貌。

②构建主义理论。有的人误认为,构建主义理论是反科学、反知识的。实际上,构建主义理论并没有否认世界的存在。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这样的真实,应该有一种对其加以熟悉的适当的方式,因而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在熟悉的方式、教学方式转变的背后更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的根本性的变革。构建主义强调的是在情境脉络中主体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以及构建。因此,有效教学应当适当地运用构建主义理论,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自发的构建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在构建中成长。

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我国传承下来的优质教育理念,既是经验,又是方法,还是原则。因材施教所追求的是适合的教育,也就是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和影响。适合的教育是注重差异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因而适合的教育是最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当下有效教学往往在标准化的要求下,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追求统一的效果,也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有效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来自教师对教学本质和核心的熟悉与把握。我们认为,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核心去展开活动,这样才会促使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游离在核心之外的教学,必然会背离教学的本质,即使下更多的功夫,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托专家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进行大范围的调研,最后在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于代替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自己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该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判定是正确的,可以说是对世界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同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发布这份报告至今已有30多年了,可是,我们做得如何?有效教学有没有努力体现这些精神和要求?似乎应该打上一个问号。

哲学家也早就关注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论述过:“做一名教师仍然是很高尚的事。”他以一个正在学造柜子的家具学徒为例,认为学徒做好家具,不只是去获得使用工具的技巧,也不仅是积累有关他要打造的东西通常款式方面的知识。“假如他真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细木工,他必须使自己适应木头。”而一个木工学徒学习时,能否适应木头,“显然取决于能够指导他如此这般的某个教师的在场”。紧接着,海德格尔这么说:“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做教师必须常备不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自己,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学生自己学!”看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首先要大胆地让学生学,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就没有可能学会学。当然,海德格尔的“让学”还有另一层深意:“假如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真的,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万事通式的权威或代理人式的权威的一席之地了。”他的意思又进了一层:“让学”的前提是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此外,“让学”亦指教师可让自己更多、更好地学。这些正是教师的高尚之处,而高尚是由高度所致。

(3)有效教学根本性变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并没有意见,至少是不会公开反对的,但是在实践中却经常选择性地遗忘,严格地说,这一要求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其原因主要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深刻的认识,并且从思想上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目标意识,因而实践中一旦碰到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相冲突的时候,教师就会动摇,下意识地向着另一个方面倾斜。当然,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具体方法和技艺问题,包括一些关系还没有搞清楚。因此,深刻领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从现今的课堂教学来看,包括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好奇心、想象力、看起来不规范的表现被认为是不遵守纪律。仍然以消极的灌输性教学、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体验、合作等方式被重视后又随着考试压力逐渐边缘化等,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地审阅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战略目标,同时应该指出,培养创新人才,鼓励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教学改革应该朝着这方面努力,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这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四)我国研究教学有效性的成果

1.更新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的意识

关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作用所产生的成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教育事业从业人员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教师对有效教学理论观念的认知,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认知的头脑风暴越来越激烈,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交流,统一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的成长。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正确学习新课程,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关于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深入其中,在研究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优化教案等方式有效提升了自身专业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促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2.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具有探究性、自主性、研究性、发散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让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课堂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强。他们逐渐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原来课堂上单纯的听众变成了课堂上的表演者;由原来被动回答问题者变成了主动质疑者;学生由此一来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原来的害怕发言逐渐演变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前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考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实践中,学生已经逐渐习惯自主学习。

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总结反思能力

教师在研究课堂有效性的环节中,能够提高其总结反思的能力,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活动能够为教师打造一个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合理地使用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讲课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展示、提问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照顾到班级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能够利用和谐的沟通策略,以积极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实现师生和平相处,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变到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喜爱上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探索出更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规划、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中教学方法的使用,灵活地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4.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教学的行为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它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实践和时间中验证,实施课堂展示,逐渐构建高效的课堂,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教学中陈旧教学方法的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的、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高效、高价值。

5.改变课堂评价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还是看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追求。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