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的教学作用在课堂和教学活动中的优化方案

微课的教学作用在课堂和教学活动中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微课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作用1. 导入新课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作用的前提。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微课确实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微课的教学作用在课堂和教学活动中的优化方案

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 年 1 月底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达 12.35 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随时可以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家族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微课作为网络资源中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 方法。

为了能使大家更好地明确微课的作用,那么首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 5 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从微课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知道,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它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即“授人以渔”。学生在做功课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而询问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讲解,必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论如出一辙。

如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这个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讲解和展示。

(一)微课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作用

1. 导入新课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从而制作微课。在开始上课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视频。例如,学习《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一节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旅游过的少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的风土民情融进微课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这样整堂课的氛围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讲授环节

在一起看视频之后,学生马上就可以对自己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学习,其中教师对重难点做点拨,利用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当然,教师要对各处知识点的微课录制要求质优量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主分析和理解。比如,教授《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决策”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加强理解。

3. 练习巩固环节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4. 小结拓展环节

此环节的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

(二)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其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育者要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笔者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把那些零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短期内完成一次有趣的学习活动?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最终笔者把目光落在了“微课”上。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还能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延伸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作用的前提。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还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因此教师除需要引导学生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要和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支架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以支持学习。

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际案例、Flash 演示、情境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教师的讲解只是学生知识学习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微课确实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微课对教师教学与自我能力提升的作用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就需要广大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水平,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目前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这样,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实施微课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第一,教师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第二,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时政热点,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微课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第三,教学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际状况,这样才能有一节吸引人的精彩的课。第四,开阔教师的视野。为拓展知识点,教师就必须查阅资料去充实内容,如此才不会显得空泛和空洞。那么,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丰富了。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的迁移和提升,从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五,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批判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笔者觉得,如果从“微型视频课件”的意义上使用“微课”这个概念,那么它因为是短小精悍的、在线的、围绕某个知识点的视频资源,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自学、课堂教学,以及在线学习中。可以说它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并在设计开发之始就考虑了应用的问题。因此,它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尤其是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应用,包括在线应用和面对面教学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www.xing528.com)

【注释】

[1]辛贺华.“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6):16-17.

[2]肖燕芳.试论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与学习平台的融合[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6):96.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隋勇.谈“微课”对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6(6X):3-4.

[5]张鑫.从现今微课面临的困境探索微课内容的呈现方式[J].祖国,2017(6):205.

[6]杨磊,张芮婕,王晶.高职园林专业微课制作反思——以《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4):154.

[7]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45-46.

[8]苏新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开发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168.

[9]刘义侠,刘辉.浅谈微课的特点与应用[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7):83.

[10]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概念的界定[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Z1):65.

[11]郑为娜.中职语文课程中微课建设的分析研究[J].中国培训,2016(24):147-148.

[12]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金陵.视听一致性——微课程开发的成功之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22.

[14]李玉平,刘静波,付彦军.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16]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3-15.

[17]焦建利.教育信息化 2.0:我的理解和认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1):22.

[18]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19]赵明.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12):108-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