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效果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效果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还有另外一项重大政策深刻地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撤点并校”政策,也就是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进行整体调整。为了促进农村进行“撤点并校”,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大专项资金。由此,我国的农村教育进入“后撤点并校”的新时代。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效果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还有另外一项重大政策深刻地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撤点并校”政策,也就是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整体调整。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规模变大、农村的学龄儿童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农村教育需要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整体大量的调整。2001年6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当中提到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政策。通过集中办学来提高办学效益,以此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整体公平性。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当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决定继续强调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工作,提出了“扩大农村初中学校的招生规模、加强中小学校舍以及初中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指示,以此加强农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寄宿学校的建设。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出台,文件指出:“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办学形式使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调整:一是将村小撤销和合并,将多个村小、教学点等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学校;二是“学校进城”的模式,慢慢将农村的中小学向乡镇、县城集中,同时围绕“三片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量办寄宿制的学校,使其形成集中办学资源。为了促进农村进行“撤点并校”,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大专项资金。2004年到2007年之间,中央财政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农村地区新建、扩建、改建7700余所农村寄宿学校一共投入了100亿元资金。经过十年的调整,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大量减少。(www.xing528.com)

随着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农村学校办学与城镇化发展交织在一起,地方政府减少总体办学的网点,采取“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四个集中”调整方针,实行集中办学,提高了教育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教育的经费支出。通过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整体规模效益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合并、撤并了大量的村小和教学点,农村的学校逐渐向城市集中,导致了因为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原因出现的流失辍学现象,也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的服务半径在过去大约为5千米左右,但是经过撤并学校之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扩大到10余千米,有的甚至扩大到20千米以上。2018年,小学生的辍学率大概为5.99‰,到了2011年,小学生辍学率上升到8.22‰,数据表示,每年大概有八九十万农村的小学生辍学。学生在城市上学,父母随着孩子进城陪读,教育增加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些,都对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乡村的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校的布局调整后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深究。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发生一起举国震惊的导致19名幼儿丧生的校车重大事故,这件重大事故的背后,是农村学生的上学路上的艰辛,因为他们上学的道路越来越远,上学和回家只能依赖校车;这次校车的安全问题使得全社会对于农村学校过度撤销、合并的举措产生的质疑。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的盲目撤销及合并,在撤销、合并的同时要解决好因此带来的各类问题,除了撤销和合并外,应该采取其他多种措施辅助办好农村的村小和教学点。由此,我国的农村教育进入“后撤点并校”的新时代。在解决好“撤点并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后,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我们要重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价值,同时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