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丝精神分析:大众文化产业研究

粉丝精神分析:大众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粉丝常常被认为是狂乱盲从的、病态的、心神不宁的孤独者,受媒体严重影响,并且与偶像间产生幻想般的联系,并且付诸实践。这些正是体现了粉丝让自己的精神与物质上受虐,即使并不为人所察觉。由此粉丝们选择积极依附明星,获得受虐来掩盖孤独。2.病态的粉丝明星粉丝中往往出现一些狂热分子,体现为越轨者的形象,具有濒于疯狂的行为。这种粉丝的行为,一般分为疯狂的个人以及喧嚣发泄的群体。

粉丝精神分析:大众文化产业研究

粉丝常常被认为是狂乱盲从的、病态的、心神不宁的孤独者,受媒体严重影响,并且与偶像间产生幻想般的联系,并且付诸实践。他们往往是跟踪者、威胁者、杀人犯。[4]可是在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粉丝。在这里的分析中,粉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正常态的粉丝,一是病态的粉丝。粉丝是过度的读者,病态的粉丝是狂热的读者。对于明星,有些人喜欢有故事的大叔、有人喜欢萌萌哒小鲜肉、也有人喜欢长相不佳但有其独特特点的人。人们自称是这些自己喜欢的明星的粉丝,在他们眼中,偶像是完全可信任的,是完美不可亵渎的。人们崇拜的偶像各有不同,崇拜程度也不相同,对此,笔者做了一些原因上的探究。

1.正常态的粉丝

(1)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即晕轮效应,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实验者首先看三张陌生人的照片,之后对这三个人的人格、事业以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结果长相好的人不仅被认为性格好,事业更成功,而且家庭生活也相对美满,甚至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智商也更高。同理可证,当受众被某一个明星身上的一点特质所吸引、所喜爱,就会自然地认为这个明星的其他品质都很优秀,是其他明星所比不上的,并心甘情愿地做他(她)的粉丝,为他(她)呐喊,与其一齐成长。所以也会出现当媒体曝光所崇拜的明星的丑陋一面时,粉丝们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撼与不可思议。

(2)幻想。拉普朗什和彭塔利斯提供了对幻想的如下定义:一种主体在其中充当主角的想象性场景。它代表了一个愿望(分析到最后,是无意识的愿望)以一种被防御机制或多或少扭曲的方式实现。[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中“口腔期”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这一概念。婴儿在吮吸母乳时产生的快感在与乳房分离后变成了一种缺失,这使小孩获得朝满足感进发的驱动力。成长为社会性个体后,驱力被欲望所取代,这种欲望必然要寻找机会获得满足,当再次出现欲望时,便靠幻想得以实现。

自大众媒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兴起之后,明星经常被用作大众幻想的对象。在这类幻想中,粉丝总把自己与明星的形象和结合,企图与所崇拜的明星达到某种联系,使自己的某一欲望得到满足,获得愉悦。女孩子们追星中,常常会作为一些长相帅、气质酷的男星的粉丝,在身边,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女生说“某某是我家老公”“我要为某某生猴子”等语言来表达她们对某一男星的极度喜爱。对一些观看韩国电视剧后而喜欢上其中的某一演员,一般都进行了“我要是女主角该多好,能被他无条件的宠爱”,“他那么好,女主角是瞎了吗,让我来”等幻想。比如之前风靡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而喜欢上金秀贤,成为他的粉丝。就是因为金秀贤在这部剧中,扮演了一个女孩子都幻想拥有的王子形象,让女生对自己另一半的幻想得到了深深的满足。

(3)内摄和投射。内摄让自己的“坏的”情感导入到外部客体上,投射是将外部客体的“好的”方面吸收到自己的身上。投射先于内摄,在将某一明星当做好的外部客体后,就会学习明星的认为好的方面,然后通过内摄被吸收到自我中。这一般表现为外部模仿行为,将所认同的明星好的特点加之于自身身上。比如出现了一大批模仿李宇春的中性打扮、戴着周笔畅标志性的黑框方眼镜的粉丝群体。投射也可以被认为是“心理认同”,在我们成长中,为了减少困惑和焦虑,就会无意识地寻找一些其他被社会认同又与自己相像的人物,对他们进行认同反过来确定自我的价值。当偶像的某种特质与我们自己相似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偶像身上,想象偶像就是自己,对偶像的爱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爱。

(4)虐与被虐。粉丝与偶像崇拜和被崇拜的关系,可以看作为被虐与施虐的关系。人们变为粉丝,就必然关注崇拜的偶像的行为,并趋之若鹜。“玉米”在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中,作为李宇春的铁杆粉丝,伴随李宇春一路走下来,随着她在比赛中的跌宕起伏,粉丝的心情也是起起落落。在为了帮助李宇春完成晋级,不求回报地为她现场拉票、举横幅、网上发帖,李宇春获得总冠军,全部“玉米”都为之振奋,并引以为豪。在这样的一个关系中,“玉米”以无私的精神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付出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同样在追星中,粉丝因为明星看了自己一眼而惊喜万分,因为可以见到偶像一面而想尽办法,甚至不惜代价。这些正是体现了粉丝让自己的精神与物质上受虐,即使并不为人所察觉。(www.xing528.com)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当中,弗洛姆曾经提出,正常人可能存在着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在这种心理的控制下,人就可能拥有喜好受虐或虐待的心理现象。弗洛姆认为,受虐狂实际是源于一种孤独。在现实生活,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发展越来越大,城市中可以认识更多的陌生人,熟人却越来越少,加之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缺少能够交心的朋友,这样的孤独感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寻求一个强大的方向来摆脱这种孤独感,不惜作为受虐方寻求愉悦。粉丝在社群里可以有相同的认知,大家有共同话题,是一个大家庭,孤独感减弱。由此粉丝们选择积极依附明星,获得受虐来掩盖孤独。

2.病态的粉丝

明星粉丝中往往出现一些狂热分子,体现为越轨者的形象,具有濒于疯狂的行为。这种粉丝的行为,一般分为疯狂的个人以及喧嚣发泄的群体。

(1)着魔的孤狼——原子化。新闻中经常会出现这类事件,跟踪、威胁或杀害,例如一名极度狂热的粉丝杀害了前披头士成员列侬。这类粉丝形象以单一的个体行动,同时具备对偶像的狂热追求和危险步入道德边缘的行为,就像一头狼,把一直肥美的羊视为目标,从而时时刻刻关注着羊的一举一动,等待那最后一击,这样的粉丝是着魔的孤狼。着魔的孤狼对应着的是异化的、原子化的“大众人”形象,麦克唐纳使用了“原子化大众”这一术语,即大众像原子一样,与其他成千上万的原子一致无异,既不是作为个体也不是作为有机群体中的成员而相互联系。[6]人们在社会中,是孤立的存在,拥有内心的孤独感,是孤独的人群,组成的是碎片化的分裂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是相互依赖的,但却缺少相同的价值观。人们形成松散的联盟,这只限于物质生存,而不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联系,个体精神自成一世界。为了摆脱这样的孤独,人们需要寻找一种与他人的联系,本雅明认为这种摆脱孤独的典型体现是寻找惊颤体验的欲望。作为大众所易接触到的就是对偶像的崇拜与幻想,这样形成的粉丝群体就能有相同的一个价值观,减轻与短暂地遗忘内心孤独。现实中,会有这样脆弱、孤独的人,被大众媒介引诱陷入对明星过度狂热的幻想,最终超出限制,演变为危险的孤狼,变成病态的粉丝,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

(2)疯狂的或歇斯底里的人群。这一粉丝形象一般体现为在明星演唱会中疯狂地尖叫、哭泣的青少年,或者在球赛时激动、咆哮的狂热球迷。其代表性特征为哭泣、尖叫、破坏和昏厥,是大规模的、群体性的行为,具有从众心理的特点。影响这一人群的不是大众媒介,而是他们对偶像的非理性忠诚,因为非理性,所以容易受他人影响。当身边有人表现出对偶像的上述行为,整个群体气氛热烈激动时,自然而且自身会跟着这样,继而形成更大范围的疯狂与歇斯底里。假设自己只是一个一般的散粉,身陷偶像的演唱会,身边都是疯狂的人,这样的人有成千上万,整个气氛就充满着带动性,自身内心的疯狂意识被轻易地引诱出来,成为其中的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