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赋》教学反思:乐观豁达情怀,塑造精彩人生

《赤壁赋》教学反思:乐观豁达情怀,塑造精彩人生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赤壁赋》这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如箫声起,悲意生。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我真的想学苏轼的这种豁达的情怀,但是,作为现代的一名高中生,有的只是羡慕。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

《赤壁赋》教学反思:乐观豁达情怀,塑造精彩人生

赤壁赋》这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怀

所以,要想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言散文,我认为得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前,先用PPT展示《苏东坡传·序》里林语堂对苏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炼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让学生先了解苏东坡的大致情况,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阅读是教好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把文章重点字和词弄清楚,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二是听录音朗读;三是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四是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二、在互动中探究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李保强:第一段,显然是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李强:从文章第二段来看,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如箫声起,悲意生。用这哀怨、爱慕、哭泣、倾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氛围。

王磊:第三段表达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是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刘莉:第四组,作者丢开了个人的愁怀,流露出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豁达开朗的心情。从“苏子”的回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在转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明月的永恒,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杨洋: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学生课堂展示

我想学苏轼

高一(6)班 王兰兰

学习了《赤壁赋》这篇文章后,我为赋中所描绘的图画所陶醉。有清风、有明月、有饮酒、有赋诗、有高歌,再加上有洞箫相伴,使得整个夜游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仙境界。在这样的场合之下,怎能不醉。

我真是羡慕古代文人的雅致与情趣关键还在于陪同参加夜游的都是当时的文人,没有高官。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争权的氛围,有的只是独特的享受与快乐,尽情高歌,吟诗作赋,与知己畅想,不亦乐乎?

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就会压垮你,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养出好人吧。一个地方呈现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我们贵阳同样也有好山好水,是否会出现一个像苏轼一样的文豪呢?

我真的想学苏轼的这种豁达的情怀,但是,作为现代的一名高中生,有的只是羡慕。我还得面对现实,努力在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四、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经上过3遍,每一次过后都有收获。但这一次上这篇课文,实属环境特殊,因为我们语文组的老师要听课。(www.xing528.com)

说要听我的课之前心里有些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稍微不慎,课就成为讲读课,学生无兴趣,老师费力不讨好。所以,准备一定要做足,由字到词,由字到句,由句到文都得细细琢磨。

今天,终于上完了,再回过头来反思我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亮点

1.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比较成功,我历来教文言文,把阅读作为重点。所以,这一次同样如此。

2.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在疏通文本字词方面比较到位,基本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扫清文字障碍

3.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我设置的几个问题比较有针对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率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方面比较成功。

4.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和各组上台展示部分比较成功。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其中有两位同学的展示还比较精彩,赢得了在座的老师的好评。

5.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效果还算不错,学生有收获,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相对比较轻松。

6.课堂教学完全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师的任务是提问,问题的设置符合生态课堂的具体要求。

(二)不足

1.对背景没有作过多的解释

2.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

3.只是在步骤上没有遵循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课堂有些沉闷

教师的角色应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有如《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学生的回答来证明我提出的问题,从而被动让学生接受;课堂应该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问题的选定要有目标,问题引发体悟,对话交流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渗透观点!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互诱导。”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握;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传递收获乐趣。

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陷。

4.对课文基础知识的疏通方面有些欠缺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下工夫。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落实好了,文的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

回顾《赤壁赋》的教学,虽然有较多的不足,但是总结起来还是有收获。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不但学会了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