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加强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育实践看,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同一型”的课程。同一型课程最终只能造就同一化的、无个性的人:他们不会自主选择,不会随机应变,不能自主活动,只会适应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环境。同一型课程结构是这两个弱点的集中体现,它让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以为这就保证了教育质量,实现了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是达致课程的选择性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选择性。

加强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前已指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来已久的问题。从教育实践看,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同一型”的课程。同一型课程最终只能造就同一化的、无个性的人:他们不会自主选择,不会随机应变,不能自主活动,只会适应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环境。人本来是多样的,人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的存在本身的真实。从学生的成长历程看,这种真实到高中阶段显得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样的,现代人必须有能力适应多样的、迅速变动的环境。然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同一型课程结构是这两个弱点的集中体现,它让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以为这就保证了教育质量,实现了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全面发展决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含义之一就在于所有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也并非是等质的教育,而必定是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所有学生都充分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的教育。[5]而要使潜质不同、兴趣各异的所有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学校课程就必须是多样的和可选择的。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实现,不仅使学生能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人生规划能力,而且将使学校走上特色化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是达致课程的选择性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选择性。普通高中新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一是将三年最低总学分(144学分)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116学分,占总学分的80.6%;选修学分又分为“选修学分Ⅰ”(55少22学分)和“选修学分Ⅱ”(至少6学分),共占毕业总学分的19.4%。设置选修课是提高课程选择性的常用方式,所不同的是,新课程方案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由学时转换成了学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方案不像1996年和2000年高中课程方案那样将选修课的学时或学分硬性配置到各具体学科,而是只规定选修学分的数量。学生既可按自己的意愿将这些学分配置到同一领域甚至同一学科,也可自由配置到多个领域或多个学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选学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完全避免了对学生毕业流向的硬性规定。毫无疑问,与原有课程方案相比,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结构设计上的一大进步。(www.xing528.com)

二是通过学科内的模块化设计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以往普通高中课程在学科内基本不具可选择性,也就是说,所有学生在同一学科中基本学习相同的内容。1996年和2000年的高中课程计划将大多数学科课程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但所谓的选修只不过是选择是否还学这一学科,而不是在学科内选择学什么具体内容,此种做法在实践中往往服务于不合理的文、理分科,学科内的选择性并未得以彰显。模块化设计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新课程方案的所有学科内部都具有较强的可选择性。这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学科内的所有模块都可以选修,如艺术这一科目内的16个模块都是可以选修的,学生的自由度最大,与此类似的科目还有音乐美术;另一种情况是设置部分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模块则全为选修,如地理有“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另有7个模块则供学生自由选修。[6]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了两种选择权:其一,在获得该科目的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利;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课程都更具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