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成功实例

大学生网络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成功实例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自2013年度开始开设一门“网络阅读”选修课,吸引了大批同学。该课程从学生当下的阅读倾向入手,为同学们提供网络阅读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网络阅读的特点、网络阅读资源的筛选、网络阅读方式的选择等。

大学生网络阅读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成功实例

阅读欣赏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形式上可以分为体裁赏析、写作手法赏析、内容和主旨赏析等。流程大体如下:

(1)精心选择阅读文本。阅读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课外阅读指定篇目。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

(3)自由讨论阶段。讨论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4)学生上台演讲。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

(5)教师小结。教师肯定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教师小结既是对当前课的有力收束,又能为下一节阅读欣赏课蓄势,以使这种课型长期进行。

开设阅读引导类课程是提升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阅读引导,使大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学会鉴别文献信息的优劣和价值,挑选最佳的阅读对象,在阅读实践中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阅读心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能力,达到最佳的阅读境界。高等学校图书馆围绕阅读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丰富多样的课程,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时期。

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自2013年度开始开设一门“网络阅读”选修课,吸引了大批同学。该课程从学生当下的阅读倾向入手,为同学们提供网络阅读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网络阅读的特点、网络阅读资源的筛选、网络阅读方式的选择等。课程至今开设了三期,共计近700人次选修。选修了此门课程的同学在进行评教过程中均对该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科技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作为图书馆开设的另外两门选修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阅读引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是检索类课程,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科技信息检索”是面向工科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侧重于科技信息方面的检索与利用,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各类检索工具来查检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科技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与分析。“网络信息检索”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性公共选修课”,重在通过综合性检索工具来获取自己所感兴趣的各类信息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分析。

这三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阅读网络文献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除了对网络阅读资源进行梳理之外,还对资源获取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网络阅读资源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读书学分,该学院在2012年公共选修课序列下增设一个阅读学分课,学生在选修该课程后,要上网查看并选定选修书目。在规定时间内到校图书馆借书并与负责该书目的导师联系,参加导师的约谈读书会,按照导师的要求进行阅读,做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导师根据学生阅读的质量和读完后的好坏给出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

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推出了毕业资格阅读认证制度。该校的毕业资格认证分为外语认证、计算机认证、阅读认证三种,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选两种来达到一定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为了保证毕业资格阅读认证的合理运营与管理,韩国江原大学成立了毕业资格阅读认证运营委员会,同时出台了《毕业资格阅读认证运营委员会运营规定》等配套规章制度。委员会会按年度来发布用于学生阅读认证的推荐书目,并通过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确定要参加阅读认证后,在阅读规定书目的基础上首先要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阅读心得,合格后才能进入专门研发的电脑系统进行客观题目的测试。若没有通过,15天后还需要补考只有通过了读书认证才能毕业。

“大学生阅读导师制”是以师生配对的方式开展的又一种阅读指导方式,从阅读讲座的形式发展而来。主要采用为学生配备读书导师的形式,通过自由阅读、引导阅读、专业阅读三个阶段逐渐深入,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计划,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积淀,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方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进行“深阅读”。这种阅读指导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师与学生相结合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阅读讲座,邀请名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其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组建阅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设置1~2位教师作为导师,由10位以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导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与知识结构,之后“因材荐书”,定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会。由于导师所推荐的图书是“个人定制”版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竞争的效应,激励组内同学更加认真地进行深度阅读。

2.读书与写作相结合

在阅读兴趣小组内,导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的上交一些阅读心得并整理读书笔记。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必须深入到书籍中,充分吸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并进行整理、提炼、总结,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再转述出来。导师对学生提交上来的文章也会认真批阅,并给予写作上的指导。因此,导师制能够将读书与写作充分结合起来。

3.导读与自选相结合

导师给学生指定一批推荐书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自己选择一些别的图书来进行阅读。参与读书活动的学生除了拥有自己组里固定的指导教师之外,也可以参与其他组别的活动,选择其他组的指导老师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www.xing528.com)

淮南师范学院自2014年新学期开始以来,各导师组陆续开展导师活动,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指导和学习生活指导。3月19日晚6点30分,师生交流活动准时开始,第二导师组组长刘庆炬到会进行指导。

会上,2013级同学逐一交流了前一段时间的读书情况和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安排,汇报了经典阅读的收获和感受。2012级同学介绍了经典阅读的体验,认为阅读经典对于开阔眼界,培养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交流了经典阅读的美好感受。

刘庆炬老师首先肯定了经典阅读的成绩,对同学们阅读的尼采弗洛姆著作和哲学史著作进行了简要的点评和引导;检查了硬笔书法的联系情况。最后,刘庆炬老师布置了下一阶段的经典阅读任务,要求同学们阅读哲学史著作,尽快为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第七导师组于2014年3月2日召开了师生读书交流活动。第七导师组组长贾淑品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

会上,同学们先依次介绍了自己所阅读的书目,并根据书上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012级的徐晶晶同学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一书,她以书为纲,向与会者论述了“阶级性”的深刻内涵,证明经济全球化不能带来政治及文化的全球化。两位导师首先肯定了各位同学对待读书的认真态度,并就同学们的观点给予更高层次的指导,让同学们对书本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导师们还指出,在以后的交流会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读书内容的交流,应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比如说课、演讲及辩论赛,让同学们的思想有更加宽泛的表达空间。

2014年5月25日晚,“伴潭”读书会在教学楼A407会议室进行。2012级、2013级部分大学生开展了读书活动。读书导师吴玉才教授、孙自胜副教授到会指导。

2013级陈丹丹同学叙述了《看哪这人——尼采自述》。该书以尼采主要著作为线索对尼采的思想主张进行了独特的描述,从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尼采对现代哲学的影响——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2013级吴燕同学讲述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吴燕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爸爸妈妈陪着,相反,他们放学回家后要去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2013级董慧敏同学给与会者讲述了《马斯洛人本哲学》。该书介绍了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人道主义哲学。该书让读者对人性及自我需求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实现自我价值,读一读这本书绝对是受益匪浅的。

2012级洪亚秀同学给与会者介绍了《回忆苏格拉底》。该书是色诺芬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并执行后的回忆录。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完全不是被雅典人罪状控诉的那般,相反他非但没有不敬神,反而比任何人都尊敬神;不但没有败坏年轻人,反而通过自己的言行使与他接触的道德上或行为上有缺点的年轻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2012级韩文俊同学叙述了《马克思画传》。该书讲述了马克思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他自由而浪漫的大学时代。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写的一篇作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人不能只为了自己,只有那些具有为人类工作的高尚信念的人才是完美的

在读书会上,师生就“尼采的上帝之死”、“留守儿童成长的利与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青少年马克思的抱负”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阅读引导课程在设立与开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勿全”:推荐读物时必须考虑到当下大学生的阅读偏向与阅读习惯,避免推荐“万金油书目”。这类书目不分对象,没有针对性。理、工、农、医、艺术财经、外语等各专业的大学生阅读需求不同,基础知识面与兴趣爱好也都不尽相同,但目前的推荐书目几乎都不分类,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推荐的书,接近千篇一律。很难引起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2)“勿深”:在阅读引导过程中,注意结合所在院校学生的阅读层次,避免选择过于高深的书籍。这些深井式书籍,不分等级程度,不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竿子插到底。让大学生望而却步,不敢翻阅。因此,在选择书籍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让大学生接受并消化书中的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别很大,因此所读的书籍也应有所区别,在开展引导工作时,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3)“勿专”:对于目前流行的请专家来做阅读引导工作,其实并不一定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阅读引导的内容通常是专家本人的专业兴趣点,未必能够引起其他专业学生的共鸣。尽管进行指导的专家德高望重,成果斐然,但他们的兴趣点几乎全部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对大部分非专业学生而言,缺乏实用价值,自然也就缺乏了吸引力

(4)培养非功利性阅读习惯:所谓“非功利性阅读”是指与自身所学专业或者所从事的职业无关,读后能够扩大视野和知识面的阅读活动。不仅限于哲学或者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专业书籍。在阅读引导的过程中,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把阅读作为陪伴自我一生的习惯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功利性阅读是一种现实需要,本身无可厚非,毕竟他们要就业,要继续深造,要应付各种考试。但不管学习什么专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非功利性阅读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健全人格,扩大知识面,丰富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层次,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和认知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