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点拨回应之功,探索教师的点拨回应功练就之道

巧用点拨回应之功,探索教师的点拨回应功练就之道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点拨回应功”,即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生成性资源进行捕捉、总结和提升,智慧地点拨、推进,巧妙地形成新的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能力。课堂上,有了资源,我们如何准确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智慧地点拨,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回应功”。教师的“点拨回应功”如何练就?

巧用点拨回应之功,探索教师的点拨回应功练就之道

“点拨回应功”,即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生成性资源进行捕捉、总结和提升,智慧地点拨、推进,巧妙地形成新的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能力。

课堂上,有了资源,我们如何准确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智慧地点拨,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回应功”。教师的“点拨回应功”如何练就?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第一,要有意识地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即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对教学预案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有的放矢地促进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课例1:下面我们看看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烟台的海》一文中,一位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回应。

片段一:

师:通过自读,同学们发现《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与前三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生:这篇课文和《桂林山水》一样,都是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师:这是你的第一个发现,而且是在和前面学习的课文作比较后发现的。

(在这里,教师的语言强调了第一个,暗示学生其实还有其他的发现,还要去找,更强调了比较异同的方法,即通过和前面学习过的课文作比较来寻找异同。)

生:我还发现《烟台的海》一课中出现了和《繁星》一样的写法。不仅写了作者在烟台看到的海,还举了一个例子。

师:例子?谁的例子?

(学生的资源出来了,教师马上追问,并在追问中暗含提示“谁的”,提示学生不仅是写物,更写了人。)

生:就是在这个季节里,在烟台的海边发生的事情。

师:海边人们的——

生:海边人们发生的一些事情。

师:小吴的思维非常棒。谁能把他的意思再清晰地表达一遍?

(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提示下认识不断提高,但表达上仍不是很清楚,教师没有正面说他对或者错,而只是强调了他的思维能力强,老师的“思维非常棒”这个评语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生:这篇课文是按冬天、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顺序来写的。每一小节都有景物和人的描写。

师:(板书:冬 春 夏 秋)小吴,同意小肖的说法吗?

(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人物也出来了。这时,老师并没有忽视前面说错的学生,或者就是简单地让前面说得不够完整的同学再照着说一遍,而是十分诚恳地征求了那位学生的意见,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并且间接地告诉他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怎样的。而且在征求意见的同时,教师也在要求学生进行思索与判断。)

生:同意的。

师:课文不仅按照季节变化介绍了海,还在每一个季节中围绕了海景和人们的活动来写。小吴同学真聪明。(板贴简笔画海浪 人们的活动)

(对学生再次鼓励。当一个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弄不明白时,教师始终关注着他,直到他完全弄明白为止。)

教师让学生交流《烟台的海》和前面三篇课文的异同时,就是通过智慧的回应,一层一层地引导学生加以梳理,直至清晰,从而对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有了准确的了解。

片段二:

师:第一小节一共有几个句子?你认为第几句可以作为文章的总起句?

生:我认为是第一小节的第二句:“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师:遇到困难了吗?

(当时学生举手的不多,而这个学生答完后,其他学生也有举手,并有学生小声嘀咕,教师并没有因为得到了正确答案而继续下面的教学,而是发现了学生的困难。)

师:刚才同学们犹豫了很久,什么原因?第一句话只是向我们介绍了烟台的海的什么?

(继续追问,一个孩子懂了不代表所有孩子都懂了,而孩子们有不懂的,有疑难的,恰恰是他们需要成长的地方。再次的追问,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分析与突破难点,帮助懵懂的孩子真正地搞懂。)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总起句读一读。

师:帮帮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烟台的海的特点,烟台的海是——

(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样说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生:是“独特”的。

师:请大家再把总起句读一读,注意把“独特”两个字读好。(生读)

师:那么总结句呢?快速跳读文章的最后一小节。

生:我感觉是第二句:“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师:这两句话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又出现在文章末尾的一个小节中。让我们学完课文再来研究,到底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总结句。(教师板书:?)(www.xing528.com)

(针对学生发生的疑问,教师处理的方法和总起句不同,总起句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因此放点时间帮助孩子们判断,而总结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更好地判断,因此教师不是急着揭示答案,而是让他们学习完课文再来研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刚才的两个“回应”片段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教师课堂上是为了学生上课,课堂上有意识地去读懂学生,去发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课堂节奏是针对孩子们的懂与不懂,真懂还是假懂,一个人懂还是大家都懂了来把握的。

第二,要形成有价值的追问。

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空,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学习反应即时调整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追问。

课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柳宗元江雪》一诗时,为了突破古今人与事的距离难点,站在学生立场问道:“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学生说“老人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磨炼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还有的学生激动地说“老人是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可见,有了课堂的开放,学生就能主动地将自我融入学习进程,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学习体悟,诠释语文的精彩。

我们倡导将平等、信任、倾听、多维评价等元素应用于理想课堂的构建中。以“倾听”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表达者,又是倾听者。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民主对话,在人与人的精神“相遇”中,使教育过程由单一的认知、理解全面深入到人际交流、人格感染、心灵对话中,使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自在、和谐、安宁、怡然自得。这是一种教育的和美之境。

课例3:原七宝明强第二小学的黄琳老师《慈母情深》教学实录片段:

生甲:我觉得梁晓声的母亲像一根燃烧的蜡烛,她拼命地工作,一刻也不休息,就是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有书读。她的奉献精神让人很感动。

(这是班中课堂发言最积极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强。)

师:你能将这位伟大的慈母比作甘于奉献的蜡烛,说明你已经能感受到那比海还深的母爱了。谁能学习这位同学,用比喻的形式,说说自己眼中的母亲。

(沉默,教师指名。)

生乙:我的妈妈像一根木头……(其他学生的笑声和窃窃私语打断了回答)

师:(很认真地倾听,充满期望)往下说,把妈妈比作“木桩”一定有你的理由。(有意识地将“木头”改为“木桩”,因为木头让人感觉没有生命力,木头木脑。)

生乙:(头抬起来)我的妈妈像一根木桩(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修改),因为我身体不好,妈妈就让我缠绕在她的身上,可以爬得高一些。

师:(轻轻按学生的肩膀)有妈妈这样坚实的身躯让我们依靠,是多么幸福啊。你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好妈妈。

生丙:我的妈妈像一片大海,她有广阔的胸怀。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她宰相肚里能撑船,就原谅我了。(学生善意地笑了,发言的是一个调皮的男生。)

生丁:我要把妈妈比作春蚕,蚕吐丝给我们人用。我的妈妈就像春蚕一样,什么好吃好用的都给家里人,还做很多的家务活。

(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

一片沉默之中,有同学敢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需要勇气的。在没能顺利、成功地表达自己见解的情况下,不仅发言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坐在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也会紧张地关注教师的反应。一旦教师没能做出正确的个别化辅导,那么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交流的态度发生改变,不再说“心里话”,而改说“套话”。从这个片段中教师对学生乙的个别化辅导来看,由于教师的耐心倾听、智慧点拨和情感沟通,学生乙不仅完善了自己的答案,还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其他同学在感受师生宽松环境下的积极交流互动后,也放下包袱畅所欲言起来,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增强了交流的信心与兴趣。

第三,有效提示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2019年4月2日,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泽普县第二小学王文静老师执教的《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有一个展开想象说话环节,就巧妙地进行了发散点拨的提示。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了说话练习:看到下面的场景,你会想到什么?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懂得,她是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让学生自由准备,再集体交流。

学生1:“妈妈,妈妈,我要吃!我要吃!”

(师:看来小喜鹊们都饿坏了,谁都想先吃!)

学生2:“妈妈,妈妈,你辛苦了!你先吃吧!”

(师: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妈妈为我们的辛劳付出!)

学生3:“妈妈,妈妈,还是你先吃吧!”

(学生的回答由只想着自己,到想到了妈妈,教师及时地进行感恩教育。但是,学生的思维已经受到了限制,如何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拓展口语表达的空间,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

师:“同学们,喜鹊妈妈有六只小喜鹊,他们肯定会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呀!他们还会说什么呢?”

(经过教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的空间被打开,智慧的火花再次被点燃。)

学生4:“妹妹,妹妹,还是你们先吃吧!”

学生5:“哥哥,哥哥,还是你先吃吧!吃了以后快快长大,替妈妈去捉虫子!”

(师:是呀,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学生的思维打开后,语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科育人价值也得到了有效体现。这样的“回应”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让“回应”更有效地推进课堂,真正地提升孩子们的思维品质,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师生共享的舞台。

泽普二小王文静老师在执教《枫树上的喜鹊》

点拨艺术是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磨炼,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丰富的专业素养。面对动态的课堂,只有教师善倾听、巧捕捉、善点拨,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精彩无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