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电影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意识、审美维度与批判精神

中国当代电影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意识、审美维度与批判精神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个提法是很有见地,也是符合好莱坞影片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好莱坞电影为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其最基本原因不是闪闪发光的大堆金钱和电脑特技,而是影片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和

中国当代电影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意识、审美维度与批判精神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及电影向产业化逐步迈进,好莱坞电影以世界电影“霸主”的地位再一次进入中国电影理论界的研究视界。但遗憾的是,就现有面世的若干理论成果来看,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分析,从所谓商业、工业或经济、科技乃至哲学玄思等非艺术层面所作的言说较多,严格地、纯粹地从美学的层面所做的艺术分析则不多见。具体而言,理论界局限于把好莱坞电影作为“一门工业”来看待,关注于影片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而出于种种原因,对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内在的精神实质却避而不谈,这显然不利用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的认识和把握。在中国电影力图进一步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今天,端正对好莱坞的影片的态度,挖掘其长久不衰的艺术原因,从而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所借鉴,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创作也是中国电影批评应该不断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社会现实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界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好莱坞电影被认为是“造梦工厂”,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从而将好莱坞电影与商业电影划上等号,纳入资本主义电影之列,属于批判和谴责的对象。从表面来看,好莱坞电影确实非常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它采用各种商业手法和技术形式,营造视觉奇观,以追求刺激、离奇和怪异的感官体验来赢取商业利润,同时传布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量,所有那些能够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好莱坞经典影片,能够在全球攻城略地,广泛流传的影片,就会发现它们不仅仅只是靠商业上的运作而获取成功。相反,在注重商业性和票房价值的同时,在追求大众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时,好莱坞电影显然把握了电影艺术的精髓,那就是,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是在社会与现实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社会与现实”肥沃土壤上,电影之树才能常青。因此,从实质上看,好莱坞经典影片并不是简单、浮泛的商业片,而是蕴涵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它们与美国社会同时演进,是观察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它们是美国思想、艺术和文化的瑰宝,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如果对美国电影史进行仔细的梳理,我们就会发现好莱坞电影史上所有优秀的经典的影片,“都是娱乐的外表,现实主义的内里”。或者说是“类型片的外表,但其内在的精神都是现实主义的”,[32]是紧扣美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了美国人的历史和生存现状,体现了美国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从默片时代开始,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系列影片就呈现出这样的特色。在《淘金记》《大独裁者》《摩登时代》《城市之光》等一系列杰出影片中,卓别林通过“含泪的喜剧”,塑造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小人物查理”的形象,在滑稽可笑的情节中展现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条件下,一个个小人物悲惨的命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关于爱情的经典影片很多,比如《珍珠港》《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等,它们大多把爱情和历史风云紧密地结合起来,赋予了爱情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珍珠港》《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都写爱情,但把爱情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之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和对生命的蔑视,影片贯穿着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关于战争的深刻思考。而《泰坦尼克号》在展现一对恋人,从一见钟情到生离死别的浪漫爱情时,不仅对古老的爱情观进行了现代阐释,也讴歌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而《拯救大兵瑞恩》《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战争片都在反映战争的残酷的同时,书写着对战争的反思,演绎着人性的光辉。惊险片如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群鸟》,马丁·斯科塞斯的《恐怖角》,则是通过离奇的情节和惊险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生活的美与丑。以城市犯罪为题材的警匪片,《生死豪情》《通天塔》《撞车》等,也是反映美国国内外各种文化碰撞和冲突;近年来的《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等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关于“过去时”、“未来时”的科幻大片,主要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心,对人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在向我们展示影片奇观的同时,也因内含着深刻的现实人文精神而具有了“现实性”。总的来说:“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因反叛片’、‘社会批判片’,到七八十年代的‘越战反思片’……再到九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写实片’、‘人生哲理片’与‘历史审视片’,其深刻、大胆、直接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手法,都使美国电影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力度。”[33]

好莱坞关注现实的这种精神,直到如今依然保留下来,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以及世界各大电影节都把最重要的奖项授给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撞车》,它反映了“9·11事件”以后美国社会对于种族冲突及和解的普遍关注、焦虑和反思。之前普遍被看好的《断背山》输给了《撞车》,就是因为它的主题没有《撞车》重大”。[34]同样,2009年入围年度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影片中,得奖呼声最高的仍然是《拆弹部队》和《阿凡达》,最终得奖的大赢家是《拆弹部队》。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电影评论界对于关注现实题材影片的偏爱。因此,可以说:“好莱坞始终扣紧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扣紧着美国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其影片表面上是娱乐性的,游戏性的,但是它的内在精神都是现实主义的。”[35]沈义贞教授在《“电影的目的”之我见》对好莱坞现实主义的电影做了总结,他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总体美学形态类似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外在形态,但在具体的叙事中已频繁、妥帖地编织进各种类型片的元素与表现手法。(2)总体美学特征是类型化的,但在整体上渗透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3)总体美学特征是类型化的,但其中必然隐含着某一种与现实的重大矛盾或问题密切相关的现实元素,进而才使得这类影片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现实主义品格。因此,好莱坞那些优秀的、经典的类型片,其实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视作现实主义影片或艺术片,只不过是迥异于传统的、文学性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之外的、由电影语言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另一种更具电影性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而已。可以说,这个提法是很有见地,也是符合好莱坞影片实际的。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好莱坞电影为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其最基本原因不是闪闪发光的大堆金钱和电脑特技,而是影片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彰显的“美国精神”,它以丰富的美国生活历史图景,表达当下美国人的现实与理想、困境与抗争、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为人类现实生活议题提供有意义的表达和思考。这些才是好莱坞影片广泛流传并占据世界电影前列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电影界必须正确面对和予以借鉴的。(www.xing528.com)

(二)彰显“美国精神”

毫无疑问,从表层上看,好莱坞电影往往是利用流畅的叙事和精美的画面制造一个个视觉奇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快感,甚至使观众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然而,从实质上看,好莱坞电影在影像奇观和视听快感之下,张扬的是美国文化、展示的是美国精神。这种无形的“精神影像”不仅使好莱坞电影的民族精神得以凸现,使美国的价值观和思想得以传播,同时也获取了世界观众对美国的“国家认同感”。

“美国精神”是一个精神综合体,有着多重内涵。其中“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提倡自我奋斗的民族。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其一贯的传统,也体现在影片中。只要认真梳理,便不难发现,在好莱坞影片的背后,都隐藏着强烈的美国精神。“我们甚至可以说,主流好莱坞电影大都是‘美国精神’的影像呈现,或曰为‘美国精神’所作的注脚。”[36]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美国普通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成功典范。我们还要提到《阿甘正传》,这样一位被人视为“弱智”的小人物,他身上凝结了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美德:善良、纯洁、诚实以及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隐喻了一种积极进取、创造财富、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美国另一部现代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则描写了一个著名投资家在成名前所经历的艰辛和坎坷,以及为了家庭、为了个人的成功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在这些影片中,当观众看到与自己处境类似的小人物因实践个人奋斗的逻辑而获得财富、爱情并且扭转其社会地位时,在强烈的认同感驱使下,他们往往能激起一种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斗志和勇气。这再次表征了无处不在而又无往不胜的“美国精神”的巨大能量。正是美国影片中所反映出的自我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走向成功。同时美国社会之所以兴旺发达,这与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因为自我奋斗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成功,也可以使国家更加强盛。

个人主义往往与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好莱坞影片中的英雄便是顺应这种大众愿望而诞生的,他们通常都是孤军奋战的,也是强悍、坚韧不拔的,最后往往都是以正义战胜邪恶结局的。这从早年的《第一滴血》系列、《夺宝奇兵》系列,一直到《虎胆龙威》系列、《007》系列中可以看到。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电影,如《独立日》《变脸》《蜘蛛侠》等等。这些电影代表了好莱坞(也是所有美国人)对善与恶的看法:自由与个人利益受到伤害,对权威的抗争便随之爆发。再以近几年的《2012》和《阿凡达》来看也是如此。《2012》是一部极其传统的美国灾难片,它的主题是美国领导和拯救世界。《阿凡达》是一部极其传统的美国未来片,它的主题是美国的英雄拯救另外一个星球。美国领导、拯救世界,美国的万能英雄永远占据银幕的中心位置,这已经是美国大片的基本程式。即使是在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上,好莱坞电影也是体现了“个人主义”的理想精神。无论是《罗马假日》式公主与平民的爱情,《泰坦尼克号》式的生死恋,《北非谍影》式的正义自由之恋,《麦迪逊之恋》式的黄昏恋,还是《魂断蓝桥》式的磨难挚诚之恋,都是对人类崇高情感的讴歌。其灵魂还是个人主义的: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人类精神的自由。再如,《乱世佳人》虽然是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爱情剧,但通过女主人翁的人生和情感经历的演绎,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内涵,加上它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女主人公郝思嘉成为乐观向上、永远自信的精神代表,这远远超出了一部爱情电影的意义。

总的来看,抛去美国电影娱乐的包装,美国电影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美国精神。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因此,它势必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说到底,好莱坞电影“所塑造的是一个个美国的意识形态神话,灌注的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自由奋斗,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37]“美国精神”“美国梦”以不同的形式被包装在各种华丽的外衣下面,被编码在形形色色的电影文本当中,被转化为一个个世俗神话,成为美国传播政治思想、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看待“美国精神”,而是要伴着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去解析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它的内涵及其强大的寓意。好莱坞经典影片中所传递的美国人的勇敢、坚持、不屈服,任何时候都敢于为自己的利益而战的精神是其感动世界的内核,而对于电影创作来说,能否意识到,并努力去灌注这样一种精神也是影片是否有深度和内涵的体现。因此,走出对好莱坞电影认识的误区,这种贯穿于美国电影史上的“美国精神”或者说美国人的“民族精神”才是美国电影的精华,也是值得我国电影制作者反思和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