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文化:大飞跃、大转折,银海潮汐成果显著

中国电影文化:大飞跃、大转折,银海潮汐成果显著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在这两年里,中国电影出现了大转折、大飞跃,电影文化异常繁荣,不仅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当然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电影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关键。该片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该片于1982年获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中国电影文化:大飞跃、大转折,银海潮汐成果显著

在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史上,1959年和1979年均被广大电影工作者称为“难忘之年”。因为在这两年里,中国电影出现了大转折、大飞跃,电影文化异常繁荣,不仅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转折,当然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电影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关键。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决定终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四次文代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摆正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调整了文艺政策。此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随着对“四人帮”反动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的彻底清算,文艺界又较充分地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不但重新肯定了“写真实”的口号,而且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真实性和倾向性、现实主义的定义及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和争鸣。显然,这对于恢复和发展现实主义传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新时期电影出现了重大转折,开始从复苏走向振兴。广大电影工作者努力打破种种清规戒律,积极探索电影艺术规律,大胆创新,使1979年的电影创作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局面。

这一年各制片厂共拍摄故事片六十部,不仅在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向,而且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明显拓展。由于许多创作者的电影观念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少影片都有显著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对历史的反思和概括有了新的开拓。那些反映与林彪、“四人帮”及其余党进行斗争的影片,冲破了原有的框框,摈弃了“三突出”的虚假模式,以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反映历史的唯物主义精神,注重于表现普通人在十年浩劫中的命运和遭遇,揭示出他们在那个黑暗年代里不可避免的悲剧经历,并由此折射出当时严峻而复杂的政治局势。与过去同类题材影片相比,这些影片的艺术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由杨延晋、薛靖编剧,杨延晋、邓一民导演,李志舆、潘虹主演的《苦恼人的笑》,通过一个在“四人帮”淫威下坚持不肯说谎的新闻记者的苦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那个黑白颠倒的特殊年代,讲假话飞黄腾达,讲真话却倍受摧残的谎谬情形,塑造了一个正直、诚实、不愿出买良心的知识分子形象。由孙谦、马烽编剧、李文化导演,李仁堂、谢芳主演的《泪痕》,以某县清查“四人帮”余党的斗争为背景,描写了十年动乱造成的冤假错案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实事求是、敢于斗争、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县委书记朱克实的形象。该片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其它如《生活的颤音》、《苦难的心》、《神圣的使命》、《婚礼》、《于无声处》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好作品。以上大多数作品还冲破禁区,大胆地描写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使影片具有更强烈的控拆力量,以此来鞭挞那个荒谬黑暗的动乱年代。同样情况也表现在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中,如《曙光》、《赣水苍茫》等,以历史上血的教训来揭露“左”倾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由此给人们以警戒,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www.xing528.com)

其次,注重于描绘人物独特的感情世界,赞颂“人性美”和“人情美”,由此既表现了人物丰富的性格,也使影片获得了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如由李克异编剧,李俊导演,赵尔康、斯琴高娃主演的《归心似箭》虽是一部战争片,却没有正面描写战火纷飞的斗争场面,而是以抗联战士魏得胜负伤后所经历的生死关、金钱关、爱情关的考验,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表现了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影片对爱情的描写尤为细腻真切,以此来烘托魏得胜对革命事业的忠贞。该片于1982年获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由前涉编剧,张铮、黄健中导演,陈冲唐国强、刘晓庆主演的《小花》,也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以小花寻找哥哥为主线,着重抒发兄妹之情、母女之情的影片,它谱写了一首战争年代的抒情曲,也颇受好评,曾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等及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其它如塑造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的传记片《吉鸿昌》,描写历史传奇人物罗霄将军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等,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避免将其神化,而是如实写出人物的七情六欲,使之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至于反映革命前辈对后代深切关怀之情的《啊!摇篮》,描写情同骨肉的异国母女兄妹之命运的《樱》等影片,在这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

另外,艺术上创新浪潮勃兴,多年来单一化的创作模式被打破,外国影片中许多新颖的技巧和手法被借鉴运用在创作实践中,使传统的电影语言得到了革新。如《苦恼人的笑》打破传统结构形式,不以事件叙述为情节线,而是以主人公傅彬的心理情绪变化作为情节发展的依据,用视听造型来直观地表现其梦境、回忆、幻觉联想等。《生活的颤音》不仅以交响乐的形式构架影片,使画面和声音随着事件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多声部地发展;而且运用了许多慢动作、定格和意识流手法。《小花》在艺术形式上注重视听造型的表现力,把现实、回忆、幻觉交织在一起,以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的交替出现来叙事抒情,写意多于写实。这些引人瞩目的创新探索,不仅使影片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由此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创新浪潮,其影响是深远的。

这种创新也同样表现在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的创作中。如由陈光忠编导的纪录片《美的旋律》是以报道上海国际体操邀请赛为内容的,它打破平铺直叙的老章法,舍弃了开幕式、闭幕式、发奖等老一套,而着重表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精神面貌,整部影片犹如一首充溢着青春美之旋律的乐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纪录片奖。由王往编剧,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导演的《哪吒闹海》是“文革”后拍摄的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它以引人的情节、丰富的想象、鲜艳的色彩和雅致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曾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多集木偶片《阿凡提》、科教片《黄鼬》、《红绿灯下》等也都有新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