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梦:深耕中国节,汲取爱心营养

追梦:深耕中国节,汲取爱心营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与密州路学校“孙思邈班”相遇后,聚焦孙思邈的“仁爱”精神,我决定进行“班级‘共好’节课程”实践。我以农历为序,按月选取十二个中国节,每个节日确定一个“爱心”主题,然后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筹划,以“滚雪球”的方式行进,编织一种“生命共美好”的生活方式。唱响节日童谣,开启“节日”仪式。营造节日氛围,传播节日“爱心”教育。亲子共节日,享受“爱”的喜悦。“节日绘本”,唤醒“爱”的种子。

追梦:深耕中国节,汲取爱心营养

2015年与密州路学校孙思邈班”相遇后,聚焦孙思邈的“仁爱”精神,我决定进行“班级‘共好’节课程”实践。我以农历为序,按月选取十二个中国节,每个节日确定一个“爱心”主题,然后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筹划,以“滚雪球”的方式行进,编织一种“生命共美好”的生活方式。2016年2月,我们的班本教材《让节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音符》出版了。

唱响节日童谣,开启“节日”仪式。在每个节日里,我以一首节日童谣为载体,开启每一个节日,让孩子们变得振奋,让节日变得诗意。“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这是孩子们在唱中秋节童谣。中秋节刚刚结束,教室里又响起重阳节童谣:“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伴随着节日的脚步,节日童谣融入孩子的内心。孩子们在吟唱中懂得了每一个节日蕴含着的浓浓的亲情,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尊重与敬畏。

营造节日氛围,传播节日“爱心”教育环境是重要的“爱心”教育资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室的每一面墙壁会随着每个节日的结束、开始,不断地更换着墙画……看,教室右边的墙壁上方贴满孩子们制作的一张张精美的节日小报,下方则挂满了他们的节日手工作品:下元节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叶子贴画和叶子书签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大森林的味道;春节来临,又挂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红红的灯笼鞭炮,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更有一张张的节日爱心卡、节日阅读卡在每个节日传递,一本本节日绘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张张爱心存单存满了教室后墙上那一溜红彤彤的“爱心储蓄包”……置身于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温馨的节日气息,感受到节日所蕴含的爱心。耳濡目染中,孩子们的爱心在一天天成长。

亲子共节日,享受“爱”的喜悦。温馨的亲子关系是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基础,我开通班级微信群,吸引父母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触摸节日温度。2015年的农历八月初十,我自费预订了一个价值400元的大月饼和55个“节日大本”,然后精心策划了我们的第一个节日:唱《感恩有你》主题歌、互致中秋问候、讲节日来历、听节日故事、赏节日习俗、品节日美食……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微信发送给家长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这个中秋节,我们一起过”,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班级过节。八月十四日下午,中秋节“共好”主题歌《感恩有你》在我们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的父母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过节。大家互致中秋节日问候:“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你们一起过中秋节;亲爱的宝贝,今天我们和你们一起过中秋节……”节日在一派温馨祥和的亲子问候中开始了,孩子们对“烙团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场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分月饼,一个圆圆的大月饼被均分成55份送到每个孩子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难以掩饰的喜悦和幸福!

“感恩有你,真情告白”环节把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向父母行感恩礼、说感恩话、送感恩卡,与父母紧紧拥抱,把手中的一块小小月饼送给父母品尝,父母们幸福满满。

在家长朋友的见证下,我带孩子们在“节日大本”的扉页上写下“佳节留香”四个大字,让活动有了一个完美的升华和注脚。“节日大本”成了我们共同成长的精神密码。“大本”上,若瑜妈妈的中秋感悟满满的都是感动:“因为老家远在千里之外,中秋节我们没有回老家。晚上,女儿给我们切月饼,分月饼,其中有一种草莓馅的,她很喜欢吃,却一直没吃。十一这天,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到家了,女儿飞奔着投入爷爷奶奶的怀抱,打开了她那从上车就没离身的小包包,献宝一样把最喜欢的草莓馅月饼送给爷爷奶奶。看着他们祖孙三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女儿而自豪,为老师组织的中秋节活动点赞。”

这样的肯定,这样的转变,是孩子们需要的,更是我需要的。是的,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奇迹就在我们“共节日、共写作”中一次次发生……

中秋节是时间的驿站,春节则是一年的终结。农历腊月初十,在“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春节童谣声中,我们欢聚一堂。春晓妈妈给孩子们带来春节的“和”文化:春节,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拜贺,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贺。春节期间不能骂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吵架、不能摔碎东西,这些都是在用特殊的方式营造和维护着家庭、社会和谐。晨如妈妈给孩子们带来春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春节期间,人们纷纷打扫庭院,清洗自己的身体,换上全新的衣服,将所有的过往都丢给过去,让一切从头再来;人们贴对联、放鞭炮、驱除凶邪,期待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人们享用饺子、面鱼、年糕各种寓意的美食,表达对未来的憧憬,积极乐观地生活。博文妈妈给孩子们带来春节“尊老爱幼”的美德:自古至今,我们山东还沿袭着晚辈通过磕头的方式给家里长辈拜年的做法,新年还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

就这样,家长朋友由最初的被动参与到主动组织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留住了每一个节日的美好,记录了亲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密码,积累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主题性节日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我们的主题性节日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节日绘本”和“节日童诗”。“节日绘本”是通过“四课”来推进,即“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编创课”。“节日童诗”的教学模式以“晨诵”为主,大致过程为:诵诗—叩问—赠诗。

“节日绘本”,唤醒“爱”的种子。朱永新师说:“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爷爷一定有办法》是我推荐给孩子们的重阳节绘本,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祖孙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记得当时孩子们都非常感动,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与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点滴。邱建祥同学美滋滋地卷起了自己的裤腿,裤腿上有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布贴,说是奶奶看到裤子破了,帮他想的补救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爱,并且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开始编写自己的绘本《爷爷(奶奶)一定有办法》。此刻,让学生倾吐自己的节日心情,是最美的一件事了;此刻,让学生提起画笔,描绘自己的节日画面,是最陶醉的一件事了。不久,一幅幅爱的画面出现了,一段段文字闪烁着爱的温情,学生们自己编写的节日绘本《爷爷(奶奶)一定有办法》问世了。

但是,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女孩子在啜泣,我悄悄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女孩子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可不可以编写《妈妈一定有办法》?”我说:“当然可以。”女孩闻言破涕为笑,很快,一位爱心妈妈跃然纸上!但在我心里,却留下一个疑问。我试探着问孩子:“为什么不写奶奶呢?”孩子迟疑地看着我:“我没有发现奶奶帮我做什么事。”“那你奶奶一定是身体不太好,没法帮你做事情。”我说,孩子点点头:“奶奶腿摔断了,一直躺在床上。”“奶奶不能帮你做事,那,你帮奶奶做什么了?”面对我的疑问,孩子摇摇头。我心里一颤,现在的孩子都娇生惯养。于是,我对孩子说:“奶奶身体不好,我们可以帮奶奶做一些事情,让她尽快康复。比如给奶奶倒杯水、揉揉腿,陪奶奶说说话、唱唱歌……老师相信你能做到。”孩子使劲点点头。后来,我专门拿出时间给孩子们讲《郯子奉亲》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享受亲情故事的同时深刻理解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看到了,看到了女孩羞涩的脸庞已洋溢着炽热的爱。半年后,女孩的奶奶康复了,我经常会看到孩子在奶奶身后蹦跳着回家。我相信,孩子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奶奶的爱,她也学会了付出。清明节,孩子把自己画的绘本《长大做个好奶奶》送给了我。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写绘”让我和孩子们在相互叩问、相互聆听中,共同找寻生命的意义。心灵就这样在互触中碰撞、打通、舒畅

随着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孩子们爱上了绘本。绘本中的每一幅画面让学生流连忘返,诗一样的文字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小莉的中秋节》《蚂蚁和大象》《世界为谁存在》《团员》《谢谢妈妈》《长大做个好爷爷》等12个绘本与孩子建立起关系,孩子用写绘本的方式尽情地表达所思所想!一年下来,我帮助孩子们以照片加文字的方式,制作节日“爱心”版画,张挂在教室外走廊墙壁上,并带动其他班的孩子参与节日“爱心”实践。我还把孩子们自创的12个节日绘本,按学期整理编辑成上、下两册,珍藏在教室的绘本角里。这样,55个同学有110册绘本,点亮彼此心灯,丰盈彼此生命。

节日童诗,滋润“爱”的种子。每个节日的清晨,我配上柔柔的音乐,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节日诗歌的韵律,品味思想的芬芳。每一首节日童诗都是我和家长朋友仔细斟酌、挑选,同时联系孩子实际才最终确定的。一个课间,我看到班里两个平时形影不离的朋友互相打起来了。于是,六一节晨诵课上,我精选出一首童诗《朋友》,带领孩子们反复诵读,诵读中我们一起叩问:“好朋友是什么?好朋友帮我们做了什么?好朋友应该怎么做?”叩问中,两位小姑娘言归于好。

随着《月亮》《假如》《新年》《心》《妈妈的爱》等一首首包含爱心的童诗的诵读,孩子也在呈现着不同的精彩。主题帖上父母们发表的节日感言让人感动:

“清晨,你睁开睡意蒙眬的眼睛,把我从梦中惊醒:‘妈妈快起来,钟老师说今天是母亲节,要诵一首诗给最爱我们的妈妈。’于是,你给我朗诵了《心》。”

父亲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我们的精神、思想,因节日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丰润……(www.xing528.com)

2015年9月,我总结撰写的《儿童诗“美读、细品、巧仿、真做、新创”五步教学法》获得潍坊市优秀教学法。

2016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第十七届年会诸城主会场,市教体局局长在年度叙事时展示了我们的《节日课程》。

2016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第十七届年会密州路分会场,我带领学生进行端午节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与会领导的好评。

2018年2月,我们为成武县考察团做了题为《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生命》的报告,并提供晨诵公开课“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次展示活动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成武县教育局再次组织团队来我校考察学习。

2018年5月,我总结撰写的《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策略研究》参与潍坊市重大问题行动研究展示,取得优异成绩。这是新教育给我的额外奖赏。

亲子共体验,品尝“爱”的温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而每个节日我都倡导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爱心五个一”,即早上上学跟父母说一声“再见”;下午放学回家向父母打一声招呼,给父母一个拥抱;帮父母做一件符合节日文化的爱心事;与父母合作熬一锅节日“爱心粥”。同时,倡导家长随时拍摄孩子们的爱心体验瞬间,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就这样,在每个节日的30天,每个家庭都生活在一片暖暖的爱意中。我们的班级微信群如一股泉水,汩汩涌动。一幅幅孝亲照片,一个个爱心小故事,源源不断地传上来。我们用文字、照片,相互激励、抚慰,让优秀的学生更有动力,让后进的学生羡慕、向往,用真诚去唤醒孩子与家长的真诚,不知不觉花满溪。孩子们会在平日的生活中悄悄实践起节日习俗:春节的小灯笼、清明节的小雏菊、母亲节的康乃馨、七一节的小红旗、教师节的贺卡……孩子们在精心制作这些小物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传统节日爱的内涵。

例如,班里有个叫王艺晓的女孩子,有一天她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感觉有点累,于是早早地睡下了。第二天一起床,她妈妈发现床边有一张女儿精心制作的爱心卡,上面写着:“希望我的爱心卡能给妈妈消除疲劳。”多么细密的心思,孩子一夜的忙碌让疲惫的妈妈感受到了温暖。帖子上留下了妈妈活力满满的话语:“吼吼吼,让工作来得更猛烈些吧!”

融入班级元素,研发“节日爱心粥”。“熬一锅节日爱心粥”是我推出的“每月一事”节日特色实践活动。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中秋节、重阳节正值秋季,抗暑消耗的体力需要我们增加营养补充。记得“中秋节熬一锅百枣银耳莲子粥送全家、重阳节熬一锅五行益寿养生粥送给爷爷奶奶”的活动推出后,每一个家庭就如锅里的爱心粥一样沸腾了。超市里,家长朋友陪孩子们精心挑选红枣、银耳、通心莲子、葡萄干、干黄豆、黑米的身影令人感动;回到家一家人将谷物细心去皮,仔细浸泡的身影让人温暖;一大早,一家人把浸泡好的食材小心地倒进高压锅熬粥的身影更是温暖了爷爷奶奶的心。一碗满载着浓浓爱心的五行益寿养生粥端到爷爷奶奶手中时,爷爷奶奶心里乐开了花,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天伦之乐里。

节日爱心粥,融洽了亲子情!季节在不断的变换,我们的爱心粥也在变换,如下元节补肾养藏汤、元旦节白萝卜粥、春节腊八粥……一锅锅爱心粥温暖了一个个家庭,滋润了一个个孩子,为他们的健康人生打下良好的饮食习惯。随着节日的变换,孩子们开始关注饮食养生,他们会按节日所处的节气查找合适的养生粥,并且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功效。于是,喝粥成了每一个同学家的饮食养生习惯。记得三八节,姚雅雯同学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要和爸爸一起到超市购买银耳、红枣、桂圆,偷偷地熬一锅银耳红枣桂圆汤给妈妈喝。它美容养颜,妈妈会更漂亮!”那么,清明节熬一锅什么样的爱心粥呢?这个问题,还是交给孩子自己回答吧,因为在熬粥的活动中,不仅懂得了珍惜亲情,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了。于是,我们“孙思邈班”随着每个节日的变换,研发了如下节日爱心粥:

续表

一年下来,我带领孩子们编辑“‘爱心粥’养生”心灵物语,从“爱心粥”名称到“爱心粥”食材,再到“爱心粥”功效,及至每个家庭喝粥时那温馨的画面、喝粥后那幸福的随笔,给孩子们积累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食粮。

爱心十二月,佳节留香!一个又一个节日成为一个又一个重复但是并不单调的故事,感恩的情怀、“爱”的行动在反复的强化中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2016年7月,我们的“每月一事节日‘共好’课程”获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提名奖。

2016年7月,《节日里飞出爱心娃》获全国“推进每月一事”叙事一等奖。

2016年7月,完美教室叙事《感恩生命,歌唱成长》发表在《潍坊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