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憨谏臣直击王心,谏言入耳

古代憨谏臣直击王心,谏言入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中国古代《易经》记有憨谏之术。孔子把假痴不癫的谏劝,称为憨谏。憨谏,正是体现了这一深刻哲理。 战国时,秦昭襄王第一次召见范睢,范睢便施行憨谏,使得君王采纳治国之道。 唐代还有个引人兴趣的憨谏掌故: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安葬在昭陵之后,太宗在苑中修建了一座高台,可以从台上遥望昭陵。

古代憨谏臣直击王心,谏言入耳

   中国古代《易经》记有憨谏之术。孔子把假痴不癫的谏劝,称为憨谏。

   明知故蒙,称得上大智若愚、尢巧若拙的一种表现。欲规劝君王又不便直言,而沉默又不行,于是或装聋作哑,或明知故问,或答非所问,或故作愚蠢可笑的论述,这样既使君王领悟到谏臣规劝的意思,又能使君王体面地下台。

   晏子出使吴国,吴国本是诸侯国。吴王对掌管朝觐的大臣说:“我听说晏子是北方善于辞辩、熟习礼仪的人。”又对掌管引进宾客的官吏说:“有宾客求见,就宣称‘天子有请’。”

   第二天,晏子进宫,掌管朝觐的大臣客气地说道:“天子有请。”晏子一再显出不满的神色,说:“我奉本国君王之命,将要出使吴王所在之地,但我愚昧迷乱而进入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呢?”吴王面露愧色,忙唤:“夫差请先生进见。”晏子按拜见诸侯的礼仪晋见吴王。

   河间王政桀傲不驯,不好守法。皇帝派沈景辅佐他。沈景见到河间王的时候,他正穿着一般的服装,很随便地坐在殿上。沈景见此情景,便站立着不行礼节,故意问道:“河间王在什么地方?”宫廷的侍卫指着河间王说:“这位不就是吗!”沈景说:“王不穿礼服,混同于一般人,我还以为一个平庸之辈呢!”河间王听了很惭愧,马上换了衣服。

   《周易》中有明夷卦,下卦为离,上卦为坤,卦象为日人于地中,即隐匿其光明。这一卦以此为喻,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智者应该学会隐匿自己的智慧之光,善于韬光养晦

   那些爱炫耀自己的聪明,甚至惟我独尊的人,绝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者决不去任意显露自己的聪明。自然,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更说不上是智者了。

   老子说:“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这就是说,已经完全了解大道,却表现得好像并不了解一样,是最高明的了;根本不了解大道,而自炫自耀,表现出好像已经完全了解一样,这就是毛病。

   《菜根谭》中也提出了如下警告:“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取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憨谏,正是体现了这一深刻哲理

   《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是郑国乐官。这一年,郑国为使宋国交还早在郑内乱时逃到宋的叛臣,给宋送礼物,把师慧作为一件礼品送到宋国。师慧不想去,不由他;去了想回,更没门儿。这天,师慧被搀引到宋朝廷,宋王让他奏乐,他假装不知那是朝廷,作势要小便,搀引者说:“不能啊,这是朝廷!”他说:“朝廷怎么了?朝廷没人嘛!”搀引者说:“怎么没人呢?”他说:“肯定没人,若是有人,还能看上我这瞎子?(这里 已将‘人’的概念偷换成‘人才’)还能用千乘之相(指那些叛党)换我这演唱淫乐的瞎子?”

   试想一下,师慧如是向宋王劝谏,让自己返回故国,宋王不会答应。师慧一番假痴不癫,意在言外,使得朝廷君臣顿感扫兴,很快就放他回国了。

   战国时,秦昭襄王第一次召见范睢,范睢便施行憨谏,使得君王采纳治国之道。

   范睢原是魏国谋臣,因遭奸臣须贾所诬,被魏相魏齐使人笞击折胁。后化名张禄,由王稽、郑安平帮助送人秦国

   当时,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但国政掌握在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里,使得他无法施展治国抱负。范睢到达秦国后,先给昭襄王上疏,说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

   待到昭襄王召见范睢那天,范睢在约定地点周围乱逛。昭襄王的侍臣见有人挡道,便吆喝道:“大王驾到,回避!”

   范睢这时故意提高嗓门说道:“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宣后和穰侯而已!”

   范睢这句话正击中了昭襄王的心病,他有些不安地接见范睢,说:“早该拜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禀拜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气,多加教诲。”但范睢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

   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睢言谈有所不便,就摒退左右,但范睢仍然缄默不语。昭襄王于是问道:“先生用什么赐教我?”范睢终于开口:“是,是。”停了一会,秦王又一次请教,范睢仍只是说“是,是。”像这样答应有好几次。一副装疯充愣的模样。

   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说明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由吧!”

   这时,范睢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出了诛除异己,节俭惩赃,远交近攻仁德归心的一套治国方略,秦昭襄王听了十分赞赏,几年后拜范睢为宰相。(www.xing528.com)

   有的情况下,为了转移对方视线,进谏者往往制造误解,歪曲原意来纠缠、迷惑对方,表面好似傻瓜一样不加修饰地规劝,骨子里却别有用心。

   唐高祖武德四年,窦建德王世充等一些农民起义军各据一方,不肯降服大唐李世民带领将士浴血奋战,而高祖李渊却盖起了极为豪华的披香殿。

   这天,谏议大夫苏世长在庆善宫披香殿陪高祖人宴,酒喝正酣畅,苏世长突然对高祖说:“这座披香殿是隋炀帝修建的吧?”

   高祖来个捅破窗纸,说道:“你的劝谏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很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殿是我修的?却故意说是隋炀帝修的!”

   苏世长仍然装痴扮傻,说:“我实在不知是陛下修的,我只看见披香殿壮丽气派,像殷纣王的倾官和鹿台一样,就断定不可能是兴天下的君王所修的,还误以为是隋炀帝干的,假若真的是陛下修的,那实在是不妥了。”

   接着,苏世长语重心长地劝道:“我以前在武功旧宅侍奉陛下那会儿,看见的住宅仅能遮风挡雨,那时陛下已很满足了。如今继用隋宫留下的宫室,已经够奢侈了,可又建新的,陛下怎能避免隋炀帝的过失呢?”高祖低头不语,思量再三。

   唐高祖修建披香殿,兴师动众,苏世长岂能不知?他装痴装傻,明知故问,只是打着此事作幌子,作为劝谏的合法借口。

   唐代还有个引人兴趣的憨谏掌故: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安葬在昭陵之后,太宗在苑中修建了一座高台,可以从台上遥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带着魏征登上高台,魏征举目远眺之后说:“我眼睛昏花,什么也看不到。”太宗就指给他看,魏征说: “这是昭陵吗?”太宗点头应是。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是遥望献陵呢(唐高宗李渊陵墓),如果是观昭陵,那我早就看到了。”太宗不觉潸然泪下,让人拆毁了高台。

   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益王造了一座假山,花了数百万银两。假山落成后,益王邀请宾客幕僚前来饮酒赏乐,共同观看假山。只有益王的老师姚坦低头不观,益王一再要他观赏,姚坦睁大眼睛装作傻愣的样儿,说道:“我只看见了一座血山,哪有什么假山?”

   益王吃惊地问他这是什么缘故,姚坦心酸地说:“我在乡间看到州县官吏催交租税的情形,抓走种田人的父子兄弟,送到官衙鞭打,打得浑身流血。这假山都是用老百姓的租税筑成的,不是座血山又是什么?”

   此时,宋太祖也造了一座假山,听到姚坦这番话,便命令把假山拆除掉了。

   进谏者在劣势情形下,表面上故意装疯卖傻,软弱无能,以掩盖内心的企图,避免对手对自己的警觉,因为这种示弱无能,愚笨无知样子,使对方的实力派不上用场,完全陷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况,到后来乖乖地降服对方。

   明朝的景泰皇帝将其哥哥英宗皇帝囚禁于南宫,后来石亨等臣趁景泰帝病重,打破南宫门扶出英宗复了辟。石亨因此恃宠而骄,先杀了于谦等人,后又大树其党,颐指气使,欺压朝臣。朝臣敢怒不敢言。

   一天,恭顺侯吴瑾陪英宗登临翔凤楼,英宗瞅见不远处石亨新建的宅第宏伟华丽,指问是谁盖的?吴瑾故意说:“这一定是王府。”英宗笑着说:“不对!”吴瑾随即叩头说:“这不是王府,谁敢斗胆这般狂妄地修建此片豪华住宅?”英宗从此怀疑起石亨,不久又将他罢官并下狱处死。

   石亨得宠,吴瑾若直谏英宗裁抑石亨,不但不能奏效,说不定还会犯忌被定个离间君臣之罪呢,然而,吴瑾装呆扮傻地说石亨的宅第是王府,暗指他“超标建筑”,具有不臣之心,这便犯了皇帝大忌,吴瑾只随意的两句话就使英宗杀了石亨。

   由上不难看出,晏子、沈景、师慧、范雎、苏世长、魏征、姚坦、吴瑾本是精明之臣,他们装憨进谏只是施弄谋略罢了,然而元褒自诬受金纵贼,是以真憨劝君之举。

   《隋书》载:元褒为原州总管。有一位商人遭到盗贼抢劫,商人怀疑是与他住在一起人干的,告到官府,官府捉拿了那人。元褒观察那人的神色,觉得那人是被冤枉,从那人的口供上也看不出问题,就释放了他。商人到朝廷诉讼元褒接受了钱财贿赂而放纵盗贼。隋文帝遣使者彻底清查这个案件。使者按照案情所列罪状责问元褒说:“为什么贪图钱财而释放盗贼呢?”元褒立即承认了罪过,始终没有不同的说法为自己辩解。使者和元褒回到京都,元褒于是获罪免官。不久,那个真正的盗贼又在其他地方作案被抓获而说出了实情。隋文帝对元褒说:“你是朝廷旧臣,地位声望都很高,接受钱财释放盗贼不是好事,何必自己本来没有罪而承认有罪呢?”元褒回答说:“臣被委任总管一州的政事,不能止息盗贼,这是臣的第一条罪过;州民被人诬告,没有把这个案件交给法律部门处理,很快就放了人,这是我的第二条罪过;我牵涉到这个案子里,不考虑后果,没有注意避嫌疑,没有按照法律条文来处理,以至现在受到别人怀疑,这是臣的第三条罪过。臣有三条罪过,哪里能逃脱罪责?臣再不说接受贿赂,使者又要彻底追究,这样就会捆绑囚禁许多善良无辜的人,这反而加重了臣的罪过,因此就承认了这不实之罪。”隋文帝为此十分惊奇,称赞元褒为人谨慎忠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