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忠臣谏君指谏助功,揭示谋反罪刑

古代忠臣谏君指谏助功,揭示谋反罪刑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议》中,把“质相其事”的进谏,称叫指谏。晋文公下令把他处以烹刑,即用鼎镬煮死。 发生在楚汉相争的两件事,足以显示指谏之术的威力。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被告以谋反罪而下狱。

古代忠臣谏君指谏助功,揭示谋反罪刑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议》中,把“质相其事”的进谏,称叫指谏。指,《辞海》释作指斥、指责、指陈之意,质相其事即直陈其事。

   指谏,通常是指在谏诤过程中,劝说者不畏强硬,不怕胁迫,充分利用己方所掌握的正理,理直气壮,慷慨陈辞,从而力克对方,知错改过。义正辞严是它不可抹煞的内涵。

   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晋文公复国后,一一讨伐当初对他非礼的国家。在征讨郑国时,郑国人用名贵的宝玉贡献晋国请求讲和。晋文公不同意:“除非把叔詹送来处死,否则决不退兵。”叔詹为拯救社稷,免除百姓受难挺身而出。郑国人只好把叔詹交给晋国。晋文公下令把他处以烹刑,即用鼎镬煮死。叔詹对文公说:“臣下请求说完该说的话然后去死,这是我坚决的请求啊!”

   文公同意听他说些什么。叔詹说:“上天降灾祸给郑国,使我们的君王放纵得像曹国国君。观他的肋骨形状一样对您无理,背弃礼节不认宗亲。我曾劝谏他说:“不能这样,晋国公子德才兼备,他左右的人大都是治国的卿相之才,如果将来他返国恢复君位,一定会受到诸侯各国的尊崇。那时郑国的灾祸就不可避免了。”现今郑国被灭亡的大祸降临了。尊重才德出众的人,遏制将发生的祸患,这是明智;自我牺牲,为国君赎罪,这是忠诚。”说罢叔詹走向煮沸的大鼎,攀着大鼎的耳把大声疾呼:“从今以后,竭尽才智忠诚来事奉君王的臣子,下场将和我叔詹一样啊!”

   晋文公忙命侍从把叔詹救下,并赠给他丰厚的礼物,然后放他回国。郑国拜叔詹为将军。

   叔詹鼎前一番表白,在说自己是个有预见、有胆识的忠智之臣,含蓄地指斥:你晋文公凭什么杀我?你杀了我,正直的晋国大臣谁会为你尽忠竭智?

   方士候生指谏秦始皇,与叔詹有异曲同工之处。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奢侈淫靡,刚愎残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营建阿房宫,在骊山脚下大修陵墓,关中有行宫300处,关外有400处,宫内备有钟磬、帷帐、姬妾、倡优,以作娱乐。

   这时有方士韩人候生、齐人卢生,见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一天比一天骄横,臣下畏惧屈从,用怠慢欺骗来讨好皇上,于是两人一合计逃亡离去。秦始皇听后大怒,命令御史将儒生全部拘禁审问。众儒生辗转告发,犯法的计460多人统统活埋了。

   卢生没有抓到,后来捕到了候生。秦始皇登上东阿台准备数说候生的罪过后便车裂他。始皇对候生怒斥道:“老贼居心不良、诽谤你的君王,还敢再来见我!”

   候生来到台下,仰望台上说:“我听说,懂得怎样死的人必定勇敢。陛下肯听我一句话吗?”

   秦始皇说:“你想要说什么,说吧!”

   候生口似悬河,直泻而下:我听说大禹设立诽谤木,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现在陛下奢侈而丧失根本,淫逸而追求枝末。宫室台阁,增修重建;珍珠美玉,堆聚成山,锦绣彩帛,溢满府库;歌姬舞伎,多以万计;钟鼓音乐,放纵不节;美酒丰食,交错陈列;衣裘轻便,车马绘彩;各种用来自己享受的东西,华丽奢靡,五彩缤纷,不能尽数。百姓资财困竭,民力已经用尽,陛下还不知道。又因有人指责而焦躁,以严酷之刑制服臣下。下哑上聋,我们因此离去。我们不吝惜自己的性命,只惋惜陛下的社稷将会灭亡。

   臣听说古时候英明的君王,食物只求能饱,衣服只求温暖,宫室只求能住,车马只求能行。因此上不被天帝唾弃,下不被百姓抛弃。唐尧茅草屋顶不修葺,栎木房椽不砍削,堂前土阶只有三级,却能欢乐终身,这是因为他文采装饰少,而质朴本色多。帝尧之子不贤,丹朱骄傲暴虐,不进行治理教化,终于因此不能登位。现在陛下这样淫逸,是丹朱的万倍,昆吾、夏桀、商纣的千倍。我恐怕陛下将有十次败亡的结局,却没有一次生存的机会。”

   秦始皇沉默了很久,才开口道:“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候生说:“当时的陛下的心思,正像驾着青云,飘飘然地沉醉在车马、装饰、旌旗等物的观赏中,自认为贤明,自认为强盛,上对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轻慢,下对三王(商汤周文王、武王)不敬。抛弃朴素,追求末枝。陛下败亡的征兆已经出现很久了。我们怕说出来未必有益处,只会自寻死路,因而逃走不敢陈说。现在我必死无疑,所以向陛下陈述这番话。即使不能使陛下不遭败亡,也要使陛下自己明白。”

   秦始皇说:“我还能改变吗?”

   候生说;“形势已经造成,陛下只有坐等灭亡,如果陛下想改变这种形势,能像唐尧与夏禹那样吗?否则是没有希望的。陛下的佐臣又用非其人,我担心即使改变形势也不能保存社稷了。”

   秦始皇长长叹了一口气,终于放了候生没有杀他。

   三年后,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即位,又过三年,秦王朝彻底覆灭了。(www.xing528.com)

   进谏,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差别,有时必须避实就虚,巧于迂回,从侧面绕而言之,旁敲侧击,以求曲径通幽之效;有时必须直筒倒豆,取最短的途径直陈己见,或集中力量于对手言辞的要害,突然出击、震撼对手,使之疏于防范,失去平衡,从而在极短时间内,取得指谏的良效。

   发生在楚汉相争的两件事,足以显示指谏之术的威力。

   齐国人蒯通曾劝说韩信背叛汉王刘邦,自立为王,可是韩信没有听信他的进言。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被告以谋反罪而下狱。韩信在临刑前,说:“后悔当初没用蒯通的计策!”

   后来,刘邦捉住了蒯通,问道:“你曾劝说淮阴侯韩信反叛我吗?”

   蒯通坦白承认:“是这样。臣曾劝说他这样做,韩将军不用我的主意,因此落得如此下场,如果用了我的主意,陛下今天怎么能处理了他呢?”

   刘邦大怒,下令说:“烹了他!”蒯通大喊冤枉。

   “你曾劝韩信反叛,烹了你还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当秦朝法度败坏,政体崩溃,东方大乱时,各国诸侯纷纷自立。秦皇丧失了政权,天下人都来争夺,而有才干有见识的人率先得到。盗跖(传说中的大盗)的狗朝着尧狂吠,不是因为尧不仁,而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主人。在当时,臣只知道有韩信,不熟悉陛下。再说当时有势力而拿起兵器想干陛下所干事业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你又怎能烹杀得尽呢?”

   刘邦听完他的话,便吩咐道:“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的死罪。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韩信杀楚将龙且,彭越据梁地反楚,断楚粮道,楚军主力处于两面被夹的境地。项羽便返军东向,猛扑陈留、外黄一线。项羽攻外黄县数日不下,后外黄被迫投降,项羽大怒,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准备活埋。

   且说外黄县令管家之子才13岁,他挺身而出,冒死前往营中求见项羽。他见了项羽,神色自如,说道:“彭越劫夺外黄,外黄人十分恐慌,因此想投降,只等大王到来。可是大王来后却要活埋他们,百姓怎么能有归顺之心呢?这样一来,自外黄以东,彭越所占据的十余城百姓都将惶恐不安,就没有肯自愿投降的了。”项羽认为少年说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准备活埋的人全部释放了。

   《反经》曰:“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各不辩物。”用现今的话解释:内心理解了某种道理,但不借助语言,就不能把这道理表达出来;语言不能表达心中的情志,就无法彼此沟通思想。

   指谏与其他谏术一样,重要的在于言辞表达。确切、生动的谏言,是打开指谏之门的钥匙。

   《后汉书·杨震列传》:建安元年,袁术割据一方,僭称皇帝,发动叛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藉口光禄大夫、尚书令杨彪同袁术的儿女联姻的关系,便向献帝诬告他企图发动政变,废立汉朝帝位,而将他逮捕下狱。

   将作大匠(官名,负责工程事宜)孔融听说此事后,来不及穿上朝服,就急忙面见曹操,说:“杨公四代都是高尚清廉之人,为海内人士所敬仰。古时周代典籍说,父子兄弟谁犯了罪都一人承担,父子之间尚且不能株连,而今丞相您怎能拿袁氏叛逆的事来归罪于作为儿女亲家的杨彪呢?如果真的办了杨彪的罪,那么易文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岂非成了骗人的话了?”

   曹操辩解说:“这是朝廷的意思。”

   孔融说:“我打一个比方,假如周代的成王杀掉邵公这样的重臣,作为辅相的周公能说不知道吗?如今天下的官吏士绅,所以敬仰您这位贤明的大臣,是因为您聪明仁慈,辅佐汉朝,能坚持正真之道,矫正各种错误,使朝廷达到清明和谐的地步。如果朝廷平白无故地杀死一个无辜而又有威望的大臣,那么天下舆论一定大哗,谁还来敬重朝廷呢?那我孔融作为一个鲁地的男子汉,明天就辞官而去,不再来上朝!”

   曹操听了,不得不下令复验审理杨案,将杨彪释放出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