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忠臣窥谏高手田婴,谏言巧妙,心态入人

古代忠臣窥谏高手田婴,谏言巧妙,心态入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东汉班固认为,窥谏就是“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而复前,以礼进退”。 战国时齐相田婴可算是一位窥谏的高手。 窥谏,重在窥测被谏者的心态,因人制宜,谏言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乐于接纳。 窥谏,在乎人的运用。那些披肝沥胆,忧国思民的忠贞大臣,用以谏君,上不危社稷,下不危自身;而那些骄横不法,献媚取宠的奸邪之徒,常以此术窥测君王心理,承颜顺旨上欺天子,下压臣民。

古代忠臣窥谏高手田婴,谏言巧妙,心态入人

   东汉班固认为,窥谏就是“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而复前,以礼进退”。

   看颜色行事,历来被视为规劝他人的重要方法。孔子说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即瞎子。孟子有过:“听其言也,视其眸子,人焉瘦哉”的说法。意思是通过察言观色,来准确地判断别人。三国魏哲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主张根据性情及形体观察人,他认为通过人的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可以判明一个人的品性和心态。

   战国时齐相田婴可算是一位窥谏的高手。

   根据《韩非子》记载,齐威王元配夫人去世后,一度萎靡不振,不理朝政。长期下去,将危及社稷,左右近臣无不心急如焚。宰相田婴左思右想,认为要使齐威王摆脱精神苦恼,只有尽快在齐威王夫人留下的十位侍女中为他挑选一位继室才行。

   主意既定,田婴又碰到了一大难题:“挑选哪一位才使君王称心如意呢?”在外人看来,王后的侍女个个如花似玉,美不可言,但在君王眼中,肯定还有一个名次谱儿。若是没有挑上君王最喜欢的那一个,把本来一件好事办糟了,不仅不能使齐威王走出丧妻的阴影,重振精神,料理朝政,恐怕田婴这位始作俑者也要穿小鞋,甚至因此而掉了乌纱帽也未可知。但宰相毕竟是宰相,田婴想出了妙法,以玉珥(玉耳环)来暗中揣摩齐威王对十个侍女的好恶之别,来挑选君王最喜欢的新王后。

   田婴特命工匠精心加工十枚玉珥,九个是一般化的,一个是做工、质地都格外精美耀眼的,田婴的用意是让齐威王把这些玉珥分赐给十个侍女,那个得到最精美的侍女必定是深得君王宠爱的。田婴此法果真灵验,当齐威王将那枚精致的玉珥赐予一位貌似天仙的侍女时,田婴胸有成竹地奏请君王立这位侍女为新王后,这自然说到了齐威王的心坎上,齐威王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威王精神焕发,专心治理天下。

   窥谏,重在窥测被谏者的心态,因人制宜,谏言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乐于接纳。

   北朝梁书·朱异列传》说道,侯景背叛东魏,想归降梁朝,梁武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认为不能受降,武帝却想接受,事情迟迟未作决定。这日,武帝一早便来到武德阁,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国家如此安定和平,而今轻易接受他投降献出的土地,难道不合适吗?但万一是因此而招来麻烦,恐怕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时,朱异揣摩到武帝心中的意向,应声道;“圣贤天子君临天下,顺应老天的意旨,北方的遗民百姓有谁不爱慕敬仰您啊,只是没有机会可表达他们的心意罢了。现在侯景割下东魏国土的大半前来投降,从边远的地区归附圣朝,难道不是老天开导他的内心、人民赞成他主张的结果?考察侯景的心意,审视他的行为,是值得赞许奖励的。如今要是不允许他来归降,恐怕会继绝今后归降者的道路和期望。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望陛下不要再犹疑了。”

   梁武帝见朱异的说法很合乎自己的心思,于是接受侯景投降。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听取臣僚意见的开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渐渐生出骄傲情绪,身为谏议大夫的魏征很想找个机会对太宗指出这个问题。

   贞观十二年的一天,唐太宗为皇孙诞辰宴请群臣。席间,太宗高兴地说道:“贞观之前,随我夺取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帮我纠正各种谬误,是魏征的功劳。”遂叫人取来两把精美的佩剑,赐给房玄龄和魏征。房玄龄爽快地接了过来,魏征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说:“臣实受之有愧。”

   太宗很奇怪,问道:“此话怎讲?”

   魏征说:“近些年来,政事已不如贞观之初,说明我并没有尽到纠正各种谬误之责,所以受之有愧。”

   太宗非常诧异,问道:“难道我的政事不如过去吗?”

   魏征见皇上这么发问,便说:“陛下权威比贞观初年是高了,但人心悦服则不如过去。”

   太宗不解地问:“何以见得呢?”(www.xing528.com)

   魏征答道:“陛下过去总忧心社稷,所以政绩越来越好。现在则认为治理好了,心安理得,所以说不如过去。”

   太宗说:“我现在所做的,还是过去那一些,你怎么说不同呢?”

   魏征回答说:“贞观初年,陛下惟恐群臣不提意见,常鼓励大家,遇到有人进谏,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虽然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太宗听了有些吃惊,忙问:“你有什么根据吗?”

   魏征顺势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判元律师死罪,大臣孙伏伽进谏,认为按照法度不应该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意见,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他。有人说赏得太厚了,您说,‘即位以来,还没有人向我提过意见,孙伏伽是第一个,所以得厚厚地奖赏他’。这是您主动引导大臣们进谏。”

   接着他又说:“前不久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严重剥削老百姓妇女流行高髻是宫中传出来的。”陛下愤愤地说:“这人是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钱,宫女都没有头发,才心满意足呢!”并想以诽谤罪惩办皇甫德参,只是因为为臣当时苦苦劝说,自古臣子上书,若不激烈直率,就引不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率就近于诽谤,陛下才没有治罪于皇甫德参。这就是勉强接受意见了。

   唐太宗因为喜得孙儿,兴致非常好,所以听了魏征一针见血的建言之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抚掌大笑说:“我要把你刚才所说的谏言抄录在宫中屏障上,早晚阅读、提醒自己,并要史官写入史册中。”

   魏征批评太宗,是瞅准太宗心情最佳时刻,这是使皇帝接受劝谏的最佳时机。

   窥谏,在乎人的运用。那些披肝沥胆,忧国思民的忠贞大臣,用以谏君,上不危社稷,下不危自身;而那些骄横不法,献媚取宠的奸邪之徒,常以此术窥测君王心理,承颜顺旨上欺天子,下压臣民。

   秦二世即位后沉湎声色犬马,深居简出。奸臣赵高专权擅朝,横行无忌。丞相李斯为此深感忧虑。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盗贼猖獗,而皇上却从那里抽调大批民夫去服徭役,修建阿房宫。我想向皇上进谏,但我的地位卑下,这也是丞相您的事,您为什么不去进谏?”李斯说:“皇上处在深宫,我想谒见他却没有机会。”赵高说:“等到皇上有空闲时我告诉您。”待到秦二世举行宴乐,玩得最开心的时候,赵高派人告诉李斯,可以向皇上启禀国事了。李斯谒见皇上,秦二世因为李斯故事扫他的兴致而勃然大怒。赵高乘机编造谣言,说李斯对皇上有怨恨之心,想暗中谋反。正如孔子说“未信则以为谤己”。秦二世信以为真,就把李斯关进了监狱,判李斯诛灭三族的重罪。

   李斯送命,在于他没眼色,既中了赵高的奸计,又得罪了秦二世。

   明朝宦官魏忠贤是个赵高式的人物,擅长察颜观色,善于捕捉进谏时机,结果青云直上,光宠三族。

   魏忠贤,熹宗即位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又兼掌特务机构东厂。他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

   熹宗爱好木工,操作斧锯凿削,干得比一般的木匠还要强。他一天到晚就迷在这些事上,从不厌倦。当他活儿干得正起劲的时候,根本不愿花时间去会见别人。太监魏忠贤就抓住他这个特点,专门等他干木匠活的时候才进来奏事。熹宗听后,总是赶紧说:“你们去办吧,朕知道了!”于是大权旁落,魏忠贤胡作非为,终把好端端的大明江山断送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