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木钦塔拉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的摇篮

塔木钦塔拉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的摇篮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塔木钦塔拉草原腹地发现的各种石器,到苏尼特境内发现的“苏尼特岩画群”,向人们传达旧石器时代末至青铜时代的文化符号和信息,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这里繁衍生息,驯化野生动物,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塔木钦塔拉草原是必经之路,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可以说,塔木钦塔拉草原又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摇篮。东、西两个苏尼特旗的戈壁草原牧场,主要处在塔木钦塔拉草原南北部的大川和低洼地一带。

塔木钦塔拉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的摇篮

辽阔空旷的塔木钦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古老文明的摇篮和人类活动的平台之一。从塔木钦塔拉草原腹地发现的各种石器,到苏尼特境内发现的“苏尼特岩画群”,向人们传达旧石器时代末至青铜时代文化符号和信息,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这里繁衍生息,驯化野生动物,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在广袤的塔木钦塔拉草原上车轮滚滚,马蹄哒哒,驼印点点,谱写出了游牧文化的华彩篇章……千百年来,塔木钦塔拉草原上演出了一部又一部惊泣鬼神的历史连续剧成吉思汗征金,成吉思汗灵柩车经此地回故里,明成祖朱棣五度征北,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塔木钦塔拉草原是必经之路,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然而,它又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接了南来北往的一链链驼队、一串串车队,丝绸之路茶叶之路贯通其境,驿路商道南来北往。

据考察,在塔木钦塔拉草原上南来北往的古道,如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驿站驿路、古代征战行军的路、驼运路、老倌路、库伦路、公主路、沙拉扎木、甘嘎路等,共有16条之多;从东到西横贯塔木钦塔拉草原的楚古兰路、运盐路、和日木路。除此之外,从大路分开去庙会的岔路约123条(新中国成立前,苏尼特左旗有朝廷命名的寺庙13座,呼拉尔77个,共有90个庙会;苏尼特右旗有朝廷命名的寺庙10座,呼拉尔23个,共有庙会33个)。

可以说,塔木钦塔拉草原又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摇篮。

辽阔无边的塔木钦塔拉草原,西起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囊括东西两个苏尼特旗大部分、阿巴嘎旗北部、蒙古国东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东方省的巴彦塔拉(中蒙边界名字变成墨能草原),横跨中蒙两国,东与内蒙古巴尔虎草原相连接,经由喀尔喀河东边延伸至西伯利亚山林地区。这片东亚地区少有的辽阔大草原自古就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植物类以戈壁针茅草、柳、苟灌为主,还有冷蒿、沉香、草云香、冰草、隐子草、羊草、芨芨草、嫩草、红沙、沙葱、多根葱、蔚萝蒿、转蒿、黄花蒿、艾菊、马兰、骨顶鸡、车前草银柴胡、地梢瓜、小叶锦鸡儿、白山蓟、蒙古莸、旋覆花、灰菜、山葱、甘草、床叶、草麻、野韭菜山丹百里香、运志、蒺藜、刺沙蓬、麻黄五味子蘑菇、发菜、芦苇、沙鞭等505种植物,其中草本类植物460种。野生动物类有狐狸、沙狐、狼、猞猁、獾、野猫、黄鼠狼艾虎、肷貂、刺猬、蛇、兔子、黄羊、狍子、盘羊、旱獭、地鵏、鹤、鹰、秃鹫、百灵、鸢、沙鸡、野鸡、花鸭、灰鹤、杜鹃、百舌、乌鸦喜鹊等。地质学家经过科学勘探,认为:塔木钦塔拉草原地质构造为新近系中新统宝格达组和通古斯组泥灰砂、灰岩、砾岩、砂砾岩、细砂岩,平均海拔1020~1080米,在7000万~8000万年前形成。

塔木钦塔拉草原仅在苏尼特左旗部分面积约1800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2°46′~113°30′,北纬43°20′~43°36′;在苏尼特右旗的面积是1600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3′~114°16′,北纬41°55′~43°47′。连接东、西两个苏尼特的塔木钦塔拉草原上有:希拉呼仁草原、昌图草原、呼仁草原、胡吉尔草原、岗岗草原、巴彦敖包草原、赛罕塔拉草原、巴音塔拉草原、萨如拉塔拉草原、布敦乃草原、浩彬塔拉草原、章古图草原、巴嘎塔拉草原、玛尼因塔拉草原、包如海草原、奔巴图草原,还有巴拉嘎孙戈壁、布日敦戈壁、阿嘎拉基因戈壁、白苏波音戈壁、苏海音戈壁、瑙木干戈壁、查干察布戈壁、哈剌察布戈壁、布朗戈壁、哈剌努敦戈壁、布图木吉戈壁、迪安沁戈壁、查干塔苏尔海因戈壁、查干淖尔因戈壁、阿尔善乌拉戈壁、哈剌察盖因戈壁、吉尔格勒格乃戈壁、毛音霍博日因戈壁、赛罕乃戈壁、奔红戈壁、苏吉因戈壁、奔巴图戈壁、乌兰西热戈壁、好来因戈壁、乌也因戈壁、玛尼图因戈壁、额格勒图因戈壁、额木齐因戈壁、巴彦乌孙乃戈壁、满都呼因戈壁、呼和乌苏乃戈壁、巴彦海然乃戈壁、苏莫图因戈壁、红戛因戈壁等很多戈壁。这些戈壁草原牧场,生长着稀疏的灌木和草丛,有红色或紫红色柔软的土质和零散的芒硝,非常适合苏尼特骆驼的繁育成长。(www.xing528.com)

东、西两个苏尼特旗的戈壁草原牧场,主要处在塔木钦塔拉草原南北部的大川和低洼地一带。塔木钦塔拉草原南部戈壁西起苏尼特右旗王府温都尔庙,东至科尔沁西拉木伦河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断层带”中。这条纵贯东西的断层带大浑地形成于中更新世,纵贯东、西两个苏尼特旗和阿巴嘎旗绵恒300多公里,南北30~50公里。

“塔木钦”这个名字,史书上多写作“探马赤”。关于这个名字的基本解释:成吉思汗攻金时以蒙古所属色目诸部族组成的军队。《元史· 兵志一》:“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吴晗朱元璋传》第一章三:“驻防(镇戍)军以蒙古军和探马赤军(色目诸部族军)为主力。”亦省称“ 探马赤”。

关于其来历,学界考释甚多,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此即汉语“探马”,即侦察骑兵;有的认为“ 探马赤”来自突厥语“达摩支”(泛称达官,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有人认为来自契丹语“挞马”(扈从官,见《辽史·国语解》);还有的认为来自蒙古语语根Tama,本意为捻绳的捻, Tamuhu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转义为“搜索追击”。

所谓探马赤军,是蒙古汗国和元朝的一种军队。蒙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与大蒙古国军由各自千户的士兵编成不同,探马赤军是由各部拣选的士兵混合组成的,因而《经世大典·序录》上说:“探马赤则诸部族也。”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华黎攻金,从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弘吉剌、亦乞烈思五个蒙古部落的各千户、百户中挑选矫捷有力的士兵组成五投下探马赤军。这支部队颇立战功,驻屯中原。窝阔台汗时,命搠里蛮(又译“绰儿马罕”)出征波斯,作探马赤军留在该地镇戍;也速迭儿征高丽,在那里作探马赤军镇守。有元一代,始终保持探马赤军的建制。“探马赤(tammaqi)”,意为“探马官”。蒙古文音译转写时,去掉一个“m”,变成现在的“tamaq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