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奚冈、韩潮合作的《岁朝清供图》竹刻笔筒鉴赏

奚冈、韩潮合作的《岁朝清供图》竹刻笔筒鉴赏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岁朝清供图》笔筒拓片有一点较为有趣,整幅作品弧线居多,大弧小弧各得其所。《岁朝清供图》笔筒韩潮刻工近乎完美,润笔劲健爽利自不必说,枯笔呈现的“飞白”效果,使人难以相信是刀刻出来的。奚冈与韩潮的合作,只是师生情谊,没有功利目的。自他与老师合作了《岁朝清供图》笔筒后,他又尝试用阴阳刻将金文刻在臂搁、扇骨上,效果奇好,面市后反响强烈。

奚冈、韩潮合作的《岁朝清供图》竹刻笔筒鉴赏

这是由奚冈绘、韩潮刻的笔筒。奚冈其时56岁,已是名动中外、誉满寰宇的大艺术家,韩潮才21岁,还是个默默无闻、入道不久的学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各显其能,合作完成一件竹刻作品。

画面有锡瓶、紫砂壶、瓶梅、灵芝、盆蒲等,安排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梅花、灵芝虽不关联,但相向对揖,气韵是相通的。

《岁朝清供图》笔筒拓片

有一点较为有趣,整幅作品弧线居多,大弧小弧各得其所。有道是:大弧小弧落笔筒,岁朝清供构佳图。

作品用笔率真、洒脱,枯涩合度。梅花花瓣画圈示意,秀润柔和,花蕊虽细,却十分精神,显示出运笔迅疾;灵芝轮廓滞拙却不失灵动。

右上角题诗一首,与画相得益彰。题诗行楷写就,看似随意,仍能看出褚遂良的精神和虞世南的风范,透出一股清雅超逸之气。诗句带点诙谐调侃意味,点题十分贴切。

《岁朝清供图》笔筒

韩潮刻工近乎完美,润笔劲健爽利自不必说,枯笔呈现的“飞白”效果,使人难以相信是刀刻出来的。也不奇怪,其时他目力正处最佳状态,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岁朝清供图》寓意吉祥,寄托平安,格调高洁,是文人寄兴言志的常用题材。他俩合作,表达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上博出版的《竹镂文心》大型画册序论中说:“这种合作尚不同于后来的竹人多请他人作稿或者镌刻名家墨迹,而是各逞才艺, 自为书画, 自为雕刻,合作于一件器物之上,或分刻扇骨两边。”

奚冈与韩潮的合作,只是师生情谊,没有功利目的。“后来的竹人多请他们作稿”,则完全为功利,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傍名人”,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奚冈(1746—1803) ,字铁生,号蒙泉外史、冬花庵主,祖籍安徽歙县,世居杭州,为“西泠前四家”之一。

奚冈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童年进私塾以记忆力特强著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读一遍就能背诵,因此他比别的儿童能多出不少时间来涂抹画画。因家中拮据,拿不出闲钱去拜师学艺,只得自学。

杭州历来是文化发达之地,积淀深厚。南宋成为都城后,聚集了不少庋藏名画的中原名门望族,由此相应的裱画铺自然多了起来。奚冈家附近就有裱画铺,他把它当成最好课堂,一有空就去观察。他揣摩这些名画的骨法用笔,领会构图布局之奥妙,回家照样默写。他视觉记忆也强,往返几次就能把名画默写得惟妙惟肖。年岁稍长,“师法造化”成了他的必修课,环西湖山水、富春江边无一不为他所撷写。点染皴擦、浓淡枯涩,笔墨饱含“南宗”的秀润,也不忘参以“北宗”的苍莽。

写生描绘眼前美景使他忘掉了一切,以至于读书人进身之阶——“乡试”都错过。直到弱冠之年,家中催促,才勉强去应试,过后又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只是个“童生”,连“秀才”也不是。

日复一日地默写和写生,练就了他一手高超的画技和精到的眼光。他独立创作的绘画尽揽浙北山川之美,又强烈呈现有别于人的用笔之妙。画山水娴熟,花卉、竹石也不在话下,可依稀见到恽南田的风韵。

慢慢他的画名传开了,杭州一些富商豪门的客厅装饰书画,非要他的作品不可;一些外地文人游罢西湖想购一幅风景回去,非他的画不买,名声传到国外, 日本、琉球“夷人皆悬金以购之”。他的画与梁同书的字齐名,为当时所推崇。

乾隆南下要游杭州,知府王瑞煞费苦心把接待的行宫整修一新。几面白墙须装饰,王瑞想到了奚冈,就派差役去传唤。换了别人会认为是邀宠的好机会。可奚冈被带到白墙前,傲然挺立正色道:“头可断,画不可得!”就是不动笔,三天后仍是白壁。差役说:“你哪里是童生,你简直就是铁生!”他就此以“铁生”为字。他不畏权贵,性情耿介可见一斑,艺坛从此流传他风骨凛然的轶事。(www.xing528.com)

奚冈虽未像黄易那样受浙派祖师丁敬亲炙,但心摹手追,也学到了浙派篆刻的精髓。他结合绘画经验,在章法中会加入刚健的线条和抽象的意趣,使朱文印的圆润婉转减弱, 白文印明显透出秦汉官印方折的特质。后世评价他的印风散逸冲和、清隽朴拙,是恰如其分的。出色的篆刻成就使他在“西泠前四家”排第二位。

对于篆法他有独到的见解:“仿汉印当以严整中出其谲宕,以纯朴处追其茂古,方称合作。”又说:“作汉印宜往而圆,神存而方,当以《李翁》《张迁》等碑参之。”从篆刻作品看,他已将这些见解付诸实践。

“西泠前四家”中他与黄易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大家都视对方为知己,切磋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艺坛传为佳话。

奚冈因为求画人多,中年后篆刻减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绘画上,最后几年甚至封刀,不再刻印。本文介绍的“岁朝清供”是他晚年由学生韩潮陪伴下的即兴之作。

奚冈生性至孝,老母去世对他打击极大,不久又上演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剧——儿子去世。双重悲痛使他一蹶不振,58岁那年便谢世,不能不说是艺坛的重大损失。

韩潮(1781—1846),字蛟门,又字蕉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

韩潮出身书香门第,聪明好学,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弱冠之年参加乡试,中秀才。韩父希望儿子能熟读经史,一路考下去,最终鱼跃龙门,金榜题名。可他生性率真、旷达,追求无拘无束,厌倦科举的呆板、僵化,不愿在八股上下功夫。

韩潮青年时代,正是西泠八家风靡浙江之时,读书人十之八九兴来操刀,刻石言志,以印寄怀。他为求浙派真髓来到杭州,拜“西泠前四家”之一的奚冈为师,学习章法、运刀等技法。

奚冈告诉他,艺术“世不相沿,人自为政”,作品当随时代,篆刻亦不例外。学习篆刻始于模拟,最终要有变化,有自己面貌。

为独辟蹊径,他广集各家印谱,搜罗商周彝器铭文及汉魏版拓片,充实自己。当他得知文字学家高爽泉精通金石文字,多次上门求教。在高爽泉家他看到了宋代薛尚功编著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和状元阮元抚浙时嘱僧达受(六舟)摹刻的新藏彝器铭文拓片。他借去临写, 日日仓颉、史籀,时时李斯蔡邕,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久之后,他得到了阮元编辑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视为珍宝。

刻苦研习,融会贯通,使他的篆刻别开生面,章法呈精纯典雅,苍古朴茂,运刀冲切结合,生辣、犀利,为老师所称道。

他触类旁通学会了竹刻。 自他与老师合作了《岁朝清供图》笔筒后,他又尝试用阴阳刻将金文刻在臂搁、扇骨上,效果奇好,面市后反响强烈。他是第一个在竹刻中刻金石文字的竹人。《竹人续录》称他特别擅长摹刻钟鼎款识,所刻阴阳文都浑朴无比。此风一开,竹人纷纷仿效,掀起了一股复古潮。

韩潮在竹上阴刻行楷用的是刻边款之法,直接奏刀,不拟墨稿,真正“以刀代笔”是也。《吴昌硕石交集校补》中说:“嘉道时善刻竹者,首推吾湖韩蛟门。蛟门刻竹法,以墨涂竹尽黑,随以刀画之。篆籀行楷,唯意所适,无不佳妙,逸态横生。石门胡匊邻告余云:蛟门之法今不传,世之刻竹皆匠也。”后来吴昌硕又多次称赞他的竹刻。

韩潮运刀挺拔峻峭, 自然率真,所刻行楷潇洒秀雅,金文苍古朴拙,作品品位极高,为世人所推崇,到后来他的竹刻名声盖过了篆刻,其实他应是篆刻家、竹刻家,不是单纯的竹人。

本文介绍的《岁朝清供图》笔筒,构图简单、运刀“平浅”,文人意蕴深厚,为清前期“繁绮多姿”嬗变为晚期“平浅单一”转型期的佳作,作品极富墨韵刀味。因着合作者的身份、成就,理应在竹刻史中占一章节。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